八几年广西灌阳县(灌阳康熙版县志之沿革)(1)

长沙国《地形图》原版

八几年广西灌阳县(灌阳康熙版县志之沿革)(2)

长沙国《地形图》修复版

沿革

邑名灌阳,在州南九十里,以灌水为名。晋书地理志有曰:观阳者,即今之灌阳也。疑古字观灌通用。按舂陵古碑,刻有汉北绥民校尉骑都尉桂阳曲江灌阳长熊君之碑,熊君名尚,初刘表之为荆州牧也,选拜绥民校尉又领曲江,居五年,去官未几,诏拜骑都尉灌阳长,则灌阳之名旧矣,萧铣因取以名邑也。唐地理志为中县。九域志为下县。按吉宁灌令合二乡,先隶昭州恭城县后,以州县阔远始割恭城二乡,合湘源之昭义乡而置邑焉。

乃禹贡荆州之域,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统县十,有曰洮阳者,即今全州是也,隋改洮阳为湘源,至大业十三年,萧铣析湘源置灌阳隶零陵郡,唐武德七年,灌阳废。上元三年,永州刺史字文审观察使吕諲奏请复置县,乃隶永州府。石晋天福四年,马希范请置全州事,改湘源为清湘,仍以灌阳为属。宋乾德二年,王师克湖湘,周保权入觐,始归职贡,领二县,曰清湘曰灌阳,元至正十三年丙子,兵破潭州署本郡陈宫讲遁,清湘县令萧岩叟率众归附。十四年四月立安抚司,六月改设全州路总管府,仍领清湘灌阳二县。明洪武元年,平章杨璟总师收广西,元守臣平章阿思兰佥院黄世荣弃城遁,广西父老李壬经等率众归附,改为全州府,领清湘灌阳如故,至九年复改为全州,裁去清湘正领,灌阳隶湖广永州府。二十八年征南将军韩观具奏隶广西桂林府,而灌阳属之焉,国朝因之编户八里。

关于灌阳名字来历,康熙版县志给出了答案,即灌阳以水为名。山南水北谓之阳,当时灌阳的县城(今新街镇的雀儿山一带),位于灌江的北面,灌阳,灌阳,灌水之阳。灌阳古称观阳,古字“观”字和“灌”字是通用的。

还有一个灌阳名字来历的说法,说因为古时的灌阳,山高林密,遮天敝日,需抬头才见到太阳,故称观阳。这种说法,我觉得不可靠,比灌阳山高的地方多得是,古时哪个地方不都是长满参天大树?因此,还是灌水之阳的说法靠谱和正统些。

关于灌阳的建县历史,康熙版县志给出的答案是: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从湘源县分置出灌阳县。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时间是不准确的,大大地将灌阳县的历史“年轻化”了。

但康熙版县志给出了一份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上说:有一块舂陵古碑,上面刻着一个叫熊尚的人的名字,在刘表最初担任荆州牧的时候,先是任命熊尚为绥民校尉(官名,领兵征伐和驻守),统领曲江县,当了五年之后,熊尚就不做了,但不久之后,就被任命为灌阳长,也就是灌阳县的县长,这是灌阳县县名最早的记载。

据现代专家学者们对《绥民校尉绥民校尉熊君碑》进行考证,此碑立于公元216年,初见于欧阳修的《集古录》,公元200年,即建安五年,刘表任熊尚为绥民校尉,建安十年,熊尚因丁忧去官,建安十五年,熊尚被任命为灌阳长。问题是刘表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就死了,因此,熊尚不可能是刘表任命的。那么到底是谁任命了熊尚呢?这关系到灌阳的历史。

据历史资料,刘表死后,刘备于建安十四年代领荆州牧,与孙权瓜分了原荆州的土地,孙权占领了江夏、汉昌和南郡部分地区,而刘备占领了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灌阳为零陵的郡县,故熊尚应为刘备任命。

这个熊君碑,将灌阳县的建县历史,提前了四百多年,即三国时期的公元210年。但是,多数史书上记载灌阳为三国时吴立,即孙权所立,乃有误,当是三国时期刘备所立。

熊尚在建安二十一年卒于灌阳长任上,享年七十一岁,葬于道县乐福堂乡圳头村将军弄石羊山。只是不知现在熊君墓可尚在?最可惜的是这块《绥民校尉熊君碑》,此碑不单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文学价值,北宋有官员独爱其碑,将此碑移至道州城内,明未战乱,发现其碑已断为二截, 至清嘉道年间,此碑已湮灭于人间。如果道县的熊尚墓还在,可修葺一番,将复原的《绥民校尉熊君碑》立于墓边,可供后人瞻仰。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灌阳的建县历史,都被认为是在三国时期。

但是,1973年随着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其中有三幅地图,尤为珍贵。这三幅地图为《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绘制于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在《地形图》的上面,赫然出现了观阳县的名字。

根据此图,可将灌阳县的建县历史,又向前提前三百多年。因此,灌阳县志(1990年版)就将灌阳县的建县时间,定为公元前168年。

那么,灌阳县从公元前168年就建县,是不是广西建县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县呢?

公元214年,秦始王征服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桂林郡的郡治并不在桂林,而在现在的贵港市一带名叫布山县的地方,布山县这个称呼,在唐朝的时候就已消失。南海的郡治,在现在的广州,而象郡的郡治,到现在都还没有定论,一说在现在的祟左,一说在现在的越南。

在广西,其历史有能力与灌阳县掰掰手腕的,只有全州县,在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上,在观阳县的旁边,还有一个洮阳县,洮阳县的县治,在现在的全州县永岁乡大塘村梅潭村。洮阳县的范围,包括了现在的全州北部和湖南的东安县。以前光有洮阳这个称呼,与现在的全州,也没什么瓜葛了。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了南越国,设立了零陵郡、苍梧郡等。现在桂林市的全州县、荔浦县、临桂等县就将这一年定为建县的时间。

现在的桂林城,是唐朝的李靖才建设得有模有样,其历史比周边的几个县差得老远。不过,这些县后来都成了桂林的市辖县,1395年,灌阳县也从湖南划归广西。桂林于是也将自己的建置时间提前到公元前111年,也算是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灌阳县建县时间为公元前168年,就足以在广西领袖群伦。其实,在公元前168年绘制长沙国《地形图》的时候,灌阳县早已存在,建县时间肯定不止于公元前168年,那么,到底灌阳县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呢?

西汉前期,之所以会在灌阳这个地方建县,是因为灌阳县处于南越国和长沙国(为汉朝的属国)交锋的最前端。南越国为秦朝的部将赵佗所创,赵佗随任嚣征服岭南后,在任嚣的手下任龙川县令,秦亡后,赵佗遵任嚣遗命,领岭南三郡而成立南越国,后在汉使的归劝下,南越国成为汉朝的属国。但吕后专权后,南越国与大汉王朝交恶,两国于公元前183年兵戎相见。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处于五岭要冲、长沙国边缘的灌阳县,地位瞬间变得极为重要,需得驻扎大批部队和为部队提供给养,以抵抗南越国的进攻。因此,此时在灌阳县境内设立一个县制,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灌阳县的建县时间,可推前到公元前183年。当然,之后灌阳县经历了若干次分分合合,撤撤并并,其历史资料保存得并不多,影响了灌阳的历史地位。

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秦以前的战国时期,灌阳属楚地,楚国在向南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在边境设立县制,灌阳县极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如是,还可以将灌阳建县的历史向前推进一百或数百年。在新街镇发现的战国时期墓葬,说明此言非虚。但由于缺乏有力的佐证资料,这一说法未得到广泛承认。

尤是如此,光凭公元前168年就建县的历史,咱们的宣传部门,大可将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县的名誉,冠在灌阳的头上,加以宣扬,有谁不服的,来比比看?

(由于本人非历史科班出身,本文涉及到的资料,都来源于网络,真假未及仔细考证。但写此文时,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加以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其结果基本还是可信的)

附《绥民校尉熊君碑》:

周有天下,成王建国,熊绎封常庆祚(缺三字)於(缺二字)亦世载德卅馀代。君高祖父筹,自汝南吴(缺五字)子灵王玄孙,大汉龙兴,(缺)举乡(缺)拜议郎,南巡郡国,封龙平(缺三字)祖父举(缺三字)大司马郊隧(缺)曾祖父范(缺二字)上计掾君(缺)乔字汉举更督邮主簿五官(缺二字)三奏辟,颐志皓首,不肯应就。君立迹唯仁,与(缺十字)祖父(缺二字)治《欧阳尚书》,六日七分。少仕州郡,临朝謇鄂。孔甫之操,以忠孝称。更诸曹(缺三字)贼曹主记史、督邮、主簿、五官功曹、州(缺八字)举孝廉、上计掾。兴平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壬寅,诏书除补桂阳曲红长,既敦文武,为政果达,临化宣惠,所去遗绩。视事六载,荆(缺八字)奔(缺)掩迫之害,罹灾致寇,(缺)郡溃乱,镇南将军荆州牧侯山阳刘君讳表字景升,以君禀纯履正,出自帝宇,缅荣轻举,厉志疾(邪,)牧侯(缺)美(缺)为民所安,命还拜绥民校尉,领曲红长。复莅五年,政隆上古,流移归怀,纟强负而至,吏民作诵曰:彼熊父兮,解我患害,安我(缺)移遭母忧(缺二字)去官。阳九应会,王室威(缺)君功显宿著,海内谘美。拜骑都尉,受命立灌阳县,督长六载,无为而治,稽则先民(缺二字)附容无怨旷声。君春秋七十有一,以廿一年三月二七日丙寅卒官。吏民怀慕,官属五从黄郭(缺二字)奚汤(缺)扶送灵(缺)哀如雕伤,顾见农夫,泣泪路隅,皆怀凄怆,哀我惠君。君同产弟望季公,质性慷慨,史鱼之直,吏功曹、列掾、督邮都梁长,早终。君长子称孝存姿操敦良,耽志好学,博览雅艺,(缺二字)曹列(缺)三奏辟召于州终。昔周文公作颂,宋成考父,公子奚斯,追羡遗绩,纪述前勋。于是刊碑,以示后绲。其词曰:

赫赫熊君,迁基(缺)宇。汉兴伐项,巡行南土。显封受爵,遂尔延祖。累叶休隆,君胤其绪。克明盛德,字牧城社。所在有绩,桓银之祚。河雒挺录,为国毗辅。懿懿其操,穆穆其姿。光光其行,桓桓其威。清虚澹泊,后嗣式序。冠秩之应,实赖厥后。昊天忽然,枕荣终。丧我良则,国失良辅。其存也荣,其亡也哀。铭勒金石,没而不朽。灵也有知。福子孙。支干相生,吉而无咎。《诗》云:「嘉乐君子,显显令德。」延于无极追叙君兮怀纯精,名称于州里兮枢机发动。执忠贞兮溷乱而不惑,不柱身事汗君兮捐土爵而进退。崇礼约行兮举动而不跌,遭浊而自靖兮泥而不宰秽。呜呼君兮匪石是为,州郡礼遇兮名贯于四表。德称并宣先兮贤比于前列,却之叹岐兮束修稷。由文武兮兴后叶,子孙殖兮世享禄。龙潜体于枯木兮就生存,是以刊石兮为君立碑。揽瑛雄之迹兮以(缺)来哲,嗣长基而广宇兮后世无废违。

故长沙荼陵长文春字季秋,质掺贞良,慈仁汜爱,治天官、日度、风角、列宿,明知圣术,在官修德,民歌遗风。春秋七十,以道殒迁,宗胤不纪,故为宣昭。

故桂阳阴山豫章(缺)长重安侯相社晖字慈明,体质弘亮,敦仁好道,治《易梁丘》、《春秋公羊氏》,综览百家,无所不甄。典历三城,居官清惠,遗爱在民。春秋六十终族后(缺)术,故因显德,以示来胤。建安廿一年十(缺)月丙寅朔一日丙寅大岁丙申,碑师舂陵程福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