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真全部豫剧(豫剧皇后陈素真)(1)

陈素真全部豫剧(豫剧皇后陈素真)(2)

陈素真化妆照。

陈素真全部豫剧(豫剧皇后陈素真)(3)

陈素真全部豫剧(豫剧皇后陈素真)(4)

陈素真全部豫剧(豫剧皇后陈素真)(5)

陈素真全部豫剧(豫剧皇后陈素真)(6)

陈素真化妆照。

豫剧起源于中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从诞生那天起,名角荟萃,人才济济,他们对豫剧的发展、继承、改革、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拥有“豫剧皇后”之称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陈素真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豫剧皇后”是当年河南豫剧观众对陈素真的誉称。她蜚声陕西、甘肃、湖北、河北。天津、北京的文艺界还称赞她为“豫剧梅兰芳”。陈素真在戏曲艺术上造诣很深。在豫剧发展史上,陈素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佼佼者。20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她致力于豫剧祥符调声腔艺术的改革和创造,把豫剧祥符调女声唱腔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由此,她被公认为祥符调流派的代表。

1918年4月下旬,春夏之交的中原大地草长莺飞,春水荡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紧挨着省会开封的兰封县城内,县长王秉璋家中传出一声嘹亮的女婴啼哭声,一个新的小生命在这盎然的春意中诞生了,王秉璋为自己的爱女取名若瑜,乳名佩玉。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女婴会在以后的岁月中成为豫剧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当王若瑜还在襁褓之中时,王秉璋被人杀害,其母抱着年幼的王若瑜外逃,在凄风苦雨中巧遇开封近郊的一个戏班,经人撮合,改嫁给豫剧演员陈玉亭为妻。从此,这个叫王若瑜的女孩便改名陈素真。

陈玉亭是个非常痴迷豫剧祥符调的“红脸”演员,青年时代已享有盛誉。陈玉亭没有进过科班,按照梨园行当的话就是“板凳头”出身。可他对豫剧的喜爱却如痴如醉。他嗓音洪亮,吐字清晰,韵味独特,后来成为开封和豫东一带有名的演员。陈素真来到了这样一个充满了戏曲艺术氛围的环境之中。陈素真在农村跟随父母,靠养父唱野台戏生活,住的是乡下的大庙,睡的是稻草地铺,陈素真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天天在戏台旁看养父演戏,冬夏寒暑交替,长期耳濡目染中,陈素真渐渐成了个小戏迷,常常主动练功学唱。豫剧像随风而荡的蒲公英,在陈素真的心中撒下了种子。尽管年龄小,不少戏词她却背得滚瓜烂熟,唱起来有板有眼。戏班里的演员们见了陈素真表演得有模有样,都夸她是个唱戏的材料。

陈素真8岁的时候,拜豫剧祥符调著名旦角演员孙延德为师。孙延德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便已享誉剧坛,不仅扮相俊美,而且嗓音清脆甜润。在艺术上,他是位全才,生、旦、净、丑,样样精通。令人敬佩的是,他71岁高龄时,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收了3名女弟子,其中就有陈素真。陈素真在孙延德的教诲下,起早贪黑,勤学苦练,进步很快。

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老百姓称这一天是“龙抬头”,10岁的陈素真选择这个吉日首次登台亮相,地点在开封大相国寺的永乐戏院,演出的剧目是《日月图》,她饰演剧中的胡凤莲。这次演出后,陈素真边学艺边演出。此时,豫剧被称为河南梆子,没有武打戏,也不讲身段,土腔土调,只要求演员嗓音好。但是,陈素真由于个子小、嗓音不佳,只能跑个龙套、扮个丫环。为此,孙延德也曾试着教她演老生、花脸和丑角,担心她在旦角行当上没什么大的发展。

由于嗓音欠佳,两年后的一次演出中,12岁的陈素真被观众喝了倒彩。从此,陈素真脸上的笑容没有了,欢蹦乱跳的身影不见了,经常独自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呆。

不善言辞的陈玉亭对女儿的悲伤、消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深信嗓音是能够练出来的。为了给女儿艺术再生的机会,他和妻子商议,决定举家离开开封到杞县去。因为杞县戏班多、名角多,演出实践的机会多,是个锻炼、造就演员的好地方,他决定率领女儿到那里闯荡一番。

经过几年的磨炼,得到长足进步的陈素真于1934年回到开封。这时,陈素真以自己独特的演唱艺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心。在这里,她接连演出了许多精彩的剧目,轰动了整个开封,名声大振,一时间成为剧坛上光彩照人的头等名角儿,被广大观众誉为“河南的梅兰芳”“豫剧的程派”。没过多久,她又获得“豫剧皇后”的美称。此时的她,年仅16岁。

陈素真17岁时,遇到了一位有远见卓识的豫剧改革家——樊粹庭。被后人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粹庭让陈素真的演艺事业一步步走向顶峰,也是河南梆子由草根走向雅化的开始。樊粹庭根据陈素真的条件,为陈素真编写了《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等新戏,使她在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1936年春,上海百代公司为陈素真制作了豫剧的第一张唱片,随后她又赴北平(北京)学京剧的精髓。她先后拜访了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大师,把京剧的表演、化装、舞美、音乐融入豫剧舞台;还从汉剧、桂剧、越剧等多个剧种汲取营养为其所用。她再返开封后,在演出中加入了京剧的武打,并把京剧的锣鼓经也移植到了豫剧中,她的第一出大戏《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轰动开封,应该说豫剧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刚满20岁的陈素真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陈素真对豫剧表演、唱腔、服饰、化装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伴奏上,将原来用的二弦改为板胡。在唱腔上,陈素真不拘泥于祥符调,吸收豫西调的音乐旋律,丰富、充实了祥符调的唱腔,使之显得更加雅致、俏丽、清新。河南戏剧旦角的化妆、闪身、台步、水袖、辫子、扇子等功夫都是她的独创。她的唱腔委婉典雅,含蓄俏丽,表演细腻传神,身段优美婀娜,被称为“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她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形成了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派”艺术。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清萍白璧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对她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正当她的艺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1937年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华北沦陷,开封形势危急,各机关、学校纷纷迁移。这时候,有人曾找陈素真让她留在开封等日军到来,将以重金聘她演戏,但都被陈素真严厉拒绝。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素真与樊粹庭合办狮吼剧团。为了唤起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他们排演了《涤耻血》一剧,开封晚报报道了这一新闻,被传为佳话。

在8年抗战期间,陈素真演了不少募捐戏,救济了不少东北流亡的青年学生,使他们免于饥饿。陈素真却卖了自己的行头(即戏剧服装),以维持生活及演出的必要开支。

正是陈素真在表演艺术上的大胆革新,使豫剧由草根艺术进入剧场艺术。陈素真将水袖、扇子功、辫子功引进豫剧舞台,使豫剧表演更为精美,也更有欣赏性。

陈素真的艺德为后人作出榜样。她教导学生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胡小凤谈到陈素真对她的教诲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1958年8月从邢台来到邯郸戏校,陈老师教我的第一出戏就是《叶含嫣》,她说演戏就是演人,要想演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就必须有生活。陈老师第一次让我懂得了演员不单是演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来把‘人’演活的道理,这让我一生的演艺事业受益无穷。”

1994年3月29日,陈素真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从艺60余年,她把毕生的精力与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她热爱的豫剧艺术,为中国的豫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戏剧家协会原主席曹禺曾特为陈素真题词:“不要人夸颜色好,长留清气满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