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姬健康

从曹雪芹家世的兴衰看世界名著(真是曹雪芹发明的吗)(1)

“禄蠹”之词,文学界和红学界早就一致认定,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发明,唯一出处,上网一查便知。从《红楼梦》面世以来,这件事已经成了铁案,从来没有人对“禄蠹”之词的来源产生过任何疑问,这是现状给我们的回答。事情果真如此吗?

“禄蠹”,比喻为一心贪图仕途经济而成为国家蛀虫的人。红学界公认,在书中,就是指贾雨村,因为整部书中作者用最多的笔墨、最多的心思、最多的力气塑造了这样一位唯一榜样,舍他其谁?这是必要的前提。

从曹雪芹家世的兴衰看世界名著(真是曹雪芹发明的吗)(2)

蛀虫图与贾雨村画像

土默热红学考证,贾雨村的原型就是康熙朝著名的宠臣高士奇,在这一专题上,土教授著有专文,此不复述。现根据《清史稿·高士奇传》《清史列传》等相关史料记载,将高士奇大致的身世情况介绍如下:

从曹雪芹家世的兴衰看世界名著(真是曹雪芹发明的吗)(3)

高士奇画像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有印章名“红雨轩”(应为书斋名之一)。祖籍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家贫,父早亡,无根基。顺治十八年(1661)入籍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游学京师期间,以鬻书卖文为生。康熙八年(1669)入太学,得以初觐康熙。皇上好其理学文章,亦赏其书法,钦赐拨取,旬日中二试皆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帝师。

高除了文章,最有名的爱好是收藏古董,精于鉴赏,著有法书名画录《江村销夏录》等多部著作,康熙也曾赐御扇一把,成为当然的珍品。康熙二十七年(1688),山东巡抚张汧以赉银赴京行贿事发,经审讯,狱辞涉及高士奇,高上疏辞归。康熙二十八年(1689)春,康熙南巡杭州,高建西溪山庄接驾。这年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严辞弹劾高士奇等人,高成了一个“表里为奸”“奸贪坏法”(奏疏里两次写“奸”字)、植党营私的主犯,列举高四大可诛之罪,其中有言:高等人“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蜮其形”,高被休致回籍。十月,高入籍浙江平湖,成了平湖人。五年后,高又官复原职。

康熙曾赐高“忠孝之家”御印一方;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高“忠孝节义”匾。四十年八月,康熙又赐高联一对:“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加正一品。康熙偏爱高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病故于平湖。另外,高士奇人生中还遇到这样的倒霉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根据以上高士奇的基本生平、事历,我们来逐一对比、分析《红楼梦》书中对贾雨村的描写:

一,贾雨村其人

贾雨村是全书中唯一介绍身世最全面的一个人,从名姓、字号、相貌、妻妾、家庭出身、职业、为人、两起两落经历、评价到有细节的故事,基本面面俱到,可证这是个重要人物,并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描写可供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相对照。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二,名字

贾雨村,谁也不称呼他贾化,或表字时飞,只知他的别号雨村;而高士奇正有个字号“江村”,一般称高江村,《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皆以其号命名;还有书斋名“红雨轩”,“雨”和“村”都有了,是巧合吗?高妻姓傅字德馨,与娇杏之“杏”音近,恐怕也难说巧合。都说是“假语村言”“侥幸”之谐音,未免巧合太多,有故意误导之嫌。

三,形象·姓

史籍中当然没有详细记载高士奇的形像,我们后人也无法得知他的确切体貌特征。康熙时杭州人汪景祺在《读书堂西征随笔》中说他相貌不凡,有大富大贵相,看来不假。所以书上写贾雨村生得“面阔口方”“直鼻权腮”应属富贵相吧。作者通过贾政之眼和娇杏之想,说他“相貌魁伟”“这人生得这样雄壮”(矮小之反义),来体现他姓“高”。这是含沙射影的隐喻法。

从曹雪芹家世的兴衰看世界名著(真是曹雪芹发明的吗)(4)

高士奇画像与贾雨村画像

贾雨村画像

四,家贫·父早亡

书上贾雨村一出场就有一个代号:“穷儒”;而“穷儒”之称不是作者的发明,是参革高士奇奏疏里对高的定义(详见下文);又通过娇杏之眼、之思,留下“穷贫”“褴褛”“贫窘亲友”等字眼。书上又写:“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这与高士奇的情况完全一致。

五,居住地

1,书上先是说贾雨村住甄士隐家隔壁(葫芦庙),脂批说:“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这无非说高士奇当年曾寄居于西溪某一处,或者就是指洪园的“隔壁”西溪山庄。2,书上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高士奇发达后入籍平湖,而“胡州”两字是拆字法(“州”字从“川”,古“州”通“洲”),合起来就是“湖”字,再说真正的平湖就在湖州市隔壁。这样的隐写是显而易见的。

六,中年丧妻

高士奇中年丧妻,而贾雨村也是中年丧妻,不然娇杏如何“扶了正”?

七,在京求学

贾雨村“进京求取功名”,高士奇自然是在京求学后入仕、发达。

八,卖文为生

书中写贾雨村“每日卖字作文为生”,与高士奇求学贫困期间记载分毫不差。

九,帝师

高士奇入京后得遇康熙,成为帝师;书中就让贾雨村成了林黛玉老师。要知道林黛玉是隐写杨贵妃的,所以档次也不低。

十,官职

高士奇曾任詹事府少詹事、詹事,贾雨村“不上两个月,便选了金陵应天府”,应天府又称京师,詹事府与应天府都是京师衙门,为皇帝服务,实则差不多,有影射之嫌;高士奇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加正一品,贾雨村“升了吏部侍郎,署兵部尚书”,后又“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为从一品,升迁情形与官职、品级基本一致,也曾随康熙西征,讨伐噶尔丹,“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一件没拉下;“礼部侍郎”与“吏部侍郎”,换了一个字而已。

十一,革职

贾雨村因“贪酷之弊”被革职,奏本上有“暗结虎狼之属”字眼;高士奇也是因涉贪贿被参,奏本上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等语;书上写“恃才侮上”“擅纂礼仪”,奏本上说“欺君灭法”(详见下文),字义基本相同,都是巧合?

十二,解职后情景

贾雨村革职后“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嬉笑自若”,将“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后,“游览天下胜迹”;高士奇第一次解职是自己上疏请辞,在康熙面前当然毫无怨色了,回江南后分别置业杭州西溪、平湖北墅,优哉游哉,说明心情颇佳。

十三,奸

我们知道,脂砚多次称贾雨村“奸雄”“奸人”,如“奸雄心事”“奸雄必有之理”“奸雄必有之事”等,“奸”字几乎成了贾雨村的代名词;而郭琇参奏高士奇的折子里两次用到“奸”字,如“表里为奸”“奸贪坏法”,这绝不是偶然的。(详见下文)。

十四,古董·古扇

贾雨村偶遇冷子兴,冷是都中(即京城)古董商,在贾看来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冷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后来贾雨村又为贾赦设计强夺石呆子古扇。这完全是高士奇与康熙之间关系的翻版,高的主要成就有在鉴赏、收藏古玩上,请参看以上高士奇简历,或直接参阅史籍《高士奇传》。

从曹雪芹家世的兴衰看世界名著(真是曹雪芹发明的吗)(5)

十五,君臣关系·两次解职

康熙非常欣赏高士奇的文章鉴识,高两度被参两度暗加庇护,土默热红学考证冷子兴隐喻康熙,所以说贾雨村与冷子兴“最相契合”。书中也是写了贾雨村两次解职(降职),在第二回和第七十二回,这与高士奇人生中的两次解职是出奇的一致。

十六,“护官符”的源头

郭琇的奏本中提到王鸿绪兄弟、何楷、陈元龙,加上高士奇,王何陈高四家族结为义兄、叔侄、姻亲,也是联络有亲,虽“不属党护者,亦有常例,名之曰‘平安钱’”,仔细捉摸,“平安钱”与“护官符”内涵一样,实质就是“护官符”的另一种说法,是《红楼梦》作者创意“护官符”的源头。(详见下文)。

十七,忠孝

值得玩味的是,在书上第一百十五回,甄宝玉对贾宝玉说了“言忠言孝”,贾宝玉便在宝钗面前说他“说些什么文章经济,又说些什么为忠为孝,这样人可不是个禄蠹么!”这与康熙两次给高士奇的题字内写“忠孝”不谋而合。第一百十五回虽为续书,但续者是谁并无定论,不属本文议题。

十七条相对应还不够多吗?文章写到这儿,我们应该说说脂砚斋对贾雨村这人的认识。毫无疑问,脂砚是知情人,对贾雨村是影射生活中的哪一个真实人物完全心知肚明。脂砚之所以在一些重要字眼的后面批些“村言粗语”“胡诌”“侥幸”等,无非是掩人耳目,北方人叫“打马虎眼”,沪杭人叫“捣浆糊”,广东人叫“搞搞震”。脂砚最懂作者心思,我们来读一读书中介绍娇杏“命运两济”后的一段批语:

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

这段话,是洪昇与高士奇当年状况的真实写照:莲,比喻洪,杏,是高;洪原是富家弟子,高原是穷儒;现在情况完全相反了,洪穷困潦倒,而高飞黄腾达;这就是运数,不是眼下地位的高低可来衡量的啊!这层道理深深地埋藏于作者写下的文字中。

许多学者,在寻找古典文学中的真实人物时用了许多不着边际的方法,或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得出的结论是经不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而贾雨村和高士奇的人物对比,从名字、住地、家庭、身世、经历、职业、为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关键点,等等,都一一对得上号,就差作者直接写“高士奇”三字了。如果这还不算,那我们就来看看“禄蠹”两字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康熙二十八年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上表弹劾高士奇等人,在其著名的“郭三本”之一《参近臣疏》里有如下一段话:

而人之肯为贿赂者,盖士奇供奉日久,势焰日张,人皆谓之门路真。而士奇遂自忘乎其为撞,遂亦居之而不疑,曰:“我之门路真。”......是士奇等真国之蠹而民之贼也。

之后,史籍上就有人称高士奇是“国之一路蠹,民之贼”(有疑问者可上网查证)。怪不得贾宝玉将一心通过文章经济追求高官厚禄的贾雨村“上升”为“国贼禄鬼之流”(见《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现在红友们明白了吧?按照《红楼梦》作者起名造句的谐音惯例,“禄”与“路”汉语发音完全一致,“蠹”照搬,遂成“禄蠹”。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发明“禄蠹”之词根本是误传,准确的说法是洪昇进行了总结,根据谐音法改“路”为“禄”,以免有人对号入座,太过明显。它的真正源头是郭琇,是高士奇本人!而唯一与高士奇有交集的是洪昇,曹雪芹其生晚矣,吴梅村等人去之早矣!

洪昇与高士奇不但生于同年,也死于同年。两人一生恩怨交集基于史料记载、轨迹梳理,在两人的诗集里录有多首往来赠诗。蔡元培《石头记索隐》说薛宝钗影射高士奇,林黛玉影射朱彝尊,也非空穴来风,此两人都是洪昇朋友。

高氏年少丧父致家贫是其标志,凡史籍传记必说;洪氏乃累叶清华一仕宦家族,外祖父黄机还是当朝宰相,高入籍杭州后与洪家相邻,又同在南屏山下读书(高事见王树林著《高士奇年谱》,洪事见刘辉校笺《洪昇集》,两人年长后都有忆述南屏山下读书的诗词),接济一下家贫少年当是合理推断,恰在京城同为太学生。只是“运数”不同,高走上高官之路,洪一生布衣;高飞黄腾达之日,正是洪家落难之时,一是洪父因牵涉大案遭贬遣边,致家败落,二是洪昇因演《长生殿》案招祸下狱,高都没出手相救。其“恃才侮上”的态度恐怕不限于官场,生活中对待遭难朋友也避之不及。

再加上暴发户的面孔,贪黩的名声,所以洪昇通过平儿之嘴出了胸中一口闷气:“半路途中那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从高士奇顺治十八年(1661)来到杭州结识洪家到康熙八年(1669)踏进仕途,恰好八、九年光景,与平儿所说的“不到十年”也是对得上号的。

红学家为了打造曹雪芹具有反封建超前思想的光辉形象,将书中对贾雨村的描写称颂为封建社会官僚贪婪、阴险、残忍、不择手段等恶劣品德群像中的典型人物,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现象的控诉。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这种人哪个时代都有,古典文学作品中不乏类似的代表统治阶级的人物,并不突出、超前。准确地说,如果作者生活中没遇到过类似人物,没有深切体会,他是写不出贾雨村的。作者是带有一点泄私愤的情绪的,不然平儿也骂不出那种象玷污了自己老子娘似的狠话来,毕竟平儿一下人,与贾雨村无怨无仇。

综上所述,已经以充分的史料、事例和文本证据,证明贾雨村对应的真实历史人物就是高士奇,是证据学里无可挑剔的铁证,是洪昇著作权又一不可撼动的基石!至于有人怀着朴素的悲悯心理,认为高士奇贪渎缺乏证据,这不是本文研究的范畴。我们最好还是读一读郭琇的雄文《参近臣疏》全文吧,或许你会加深印象,对所有的疑问都会找到合理的答案:

皇上宵旰焦劳,励精图治,用人行政,未尝纤毫假手左右。乃有原任少詹事高士奇、左都御史王鸿绪等,表里为奸,植党营私,试略陈其罪。士奇出身微贱,其始徒步来京,觅馆为生。皇上因其字学颇工,不拘资格,擢补翰林。令入南书房供奉,不过使之考订文章,原未假之与闻政事。而士奇日思结纳,谄附大臣,揽事招权,以图分肥。内外大小臣工,无不知有士奇者。声名赫奕,乃至如此。是其罪之可诛者一也。久之羽翼既多,遂自立门户,结王鸿绪为死党,给事中何楷为义兄弟,翰林陈元龙为叔侄,鸿绪兄顼龄为子女姻亲,俱寄以心腹,在外招揽。凡督、抚、籓、臬、道、府、厅、县及在内大小卿员,皆鸿绪、楷等为之居停,哄骗馈至,成千累万。即不属党护者,亦有常例,名之曰‘平安钱’。而人之肯为贿赂者,盖士奇供奉日久,势焰日张,人皆谓之门路真。而士奇遂自忘乎其为撞,遂亦居之而不疑,曰:“我之门路真。”是士奇等之奸贪坏法,全无顾忌,其罪之可诛者二也。光棍俞子易,在京肆横有年,事发潜遁。有虎坊桥瓦房六十余间,价值八千金,馈送士奇。此外顺成门外斜街并各处房屋,令心腹出名置买,寄顿贿银至四十余万。又于本乡平湖县置田产千顷,大兴土木,杭州西溪广置园宅。以觅馆餬口之穷儒,忽为数百万之富翁。试问金从何来?无非取给于各官。官从何来?非侵国帑,即剥民膏。是士奇等真国之蠹而民之贼也,其罪之可诛者三也。皇上洞悉其罪,因各馆编纂未竣,令解任修书,矜全之恩至矣!士奇不思改过自新,仍怙恶不悛,当圣驾南巡,上谕严戒馈送,以军法治罪。惟士奇与鸿绪愍不畏死,鸿绪在淮、扬等处,招揽各官馈送万金,潜遗士奇。淮、扬如此,他处可知。是士奇等欺君灭法,背公行私,其罪之可诛者四也。王鸿绪、陈元龙鼎甲出身,俨然士林翘楚;竟不顾清议,依媚大臣,无所不至。苟图富贵,伤败名教,岂不玷朝班而羞当世之士哉?总之高士奇、王鸿绪、陈元龙、何楷、王顼龄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蜮其形。畏势者既观望而不敢言,趋势者复拥戴而不肯言。臣若不言,有负圣恩。故不避嫌怨,请立赐罢斥,明正典刑,天下幸甚。(全文录自清郭廷翼撰本《华野疏稿》)

稍有古文知识的朋友都能读懂上文。贾雨村几乎就是洪昇用“倒模”的方法从《参近臣疏》上揭下来的一张高江村画皮,千真万确。当年的“郭三本”名动朝野,洪昇岂能不知?遂据奏疏描下若干特征字句融入书中,这是艺术家塑造历史人物最通常的做法,只是不能直写真名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