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通俗讲解(解透一个字读懂道德经)(1)

“无为而治” 经常是我们概括道家思想的一句话,也拿它作为老子或《道德经》的代名词。如果不是专门认真地探讨《道德经》或老子思想,只是在平常的谈话中引用一下,一带而过,“无为而治” 大都指的是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别太多干预,保持距离,别太较劲儿......这类意思,似乎有点消极。静待花开,开不了算逑;静观其变,变成啥都行。

这样理解这样用不是不行,简明清晰,大师加持,消极得天经地义,人间正道。但老子就坐不住了,他不是这个意思。“无为而治” 老子说的是方法,世人看到的是态度。老子的态度仍然是积极的,他更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只是他看到了本质,才希望人们做事时不要有太多的意图谋略,急功近利,而应该依着事物的纹理来,按客观规律和节奏做事,最终才会把事做好。

道德经的通俗讲解(解透一个字读懂道德经)(2)

这个 “为” 字很关键,是这部经书的 “经眼”。

我们大多数人把 “为” 仅理解为“作为”,自然就是“无作为而治理”,啥都不干的意思了。而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为”是谋划、意图、功利、人为的意思,简言之“无为”就是别想太多,别用力过猛。比如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无为而治” 就是放弃掉名校、精英、成功这些妄念,不去攀比,不折腾学区房、重点班、校外培训这些执念的事儿。让孩子自然成长,给孩子安全、健康、快乐的环境和引导即可。这“无为而治” 不是正解吗?

道德经的通俗讲解(解透一个字读懂道德经)(3)

一部《道德经》5162字, “为” 字出现了116次,而 “道” 字只有76次。

“为” 在《道德经》中无外乎三个词义:一是常用的 “是,作为(动词),成为,以为,使” 等系动词用法,如“善之为善”,“使民不为盗”,“以万物为刍狗”,“大者宜为下”等等,发二声音;二是 “做,制作,治理,使用,作为(名词),运行,追求,研究,种植” 等实意动、名词,也发二声音;三是 “妄为,人为,功利心,个人目的,意图,谋划,刻意”等意思,发四声音。第一种词义比较常用,容易理解,没有歧义,本文不表。后两种词义在《道德经》中既举足经重,又常纠缠在一起,容易引起歧义,而且人们已经约定俗成把他们都读作二声,就更是纠缠不清了。但对理解《道德经》来说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一一厘清: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第一个 “为” 字是功利心,主观意图,人为因素等意思,就是圣人做事是没有功利心和太多人为主观的因素。与 “行不言之教” 一起更好理解,就是说圣人教化民众不是靠说教,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第二个 “为” 字是 “运行” 的意思,是说道让万物运行但不会以此而作为自己的资本,让万物依赖它。按现代汉语拼音对 “为” 的发音和字义的界定,第一个 “为” 字应是四声(wèi),第二个 “为” 字应是二声(wéi)。

道德经的通俗讲解(解透一个字读懂道德经)(4)

第三章,“......使夫智者不敢也。,则无不治。” 第一个 “为” 还是功利心的意思,四声;第二个 “为” 是做事、治理、运行的意思,二声;第三个 “为” 仍然是功利心的意思,四声。“为无为” 就是以无为而为。

第十章,“......爱民治国,能无乎?......生而不有,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前者四声 “为”(wèi),后者二声 “为”(wéi),意同第二章。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也,不可执也。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四个都是四声 “为” ,都是怀着功利心,图谋设计,上下运作的意思。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而无不......” 第一个 “为” 是人为、妄为的意思,四声;第二个 “为” 是作为、作用的意思,二声。整句意思就是,道永远是顺应自然规律,作用于万物的。

道德经的通俗讲解(解透一个字读懂道德经)(5)

第三十八章,“......上德无而无以;下德无而有以。上仁之而无以;上义之而有以。上礼之而莫之应,则攘(rang:三声)臂而扔之......” 前四个 “为” 都是四声,都是主观意图的意思,第五、七、九个 “为” 字是二声,作为、运行的意思,第六、八个 “为” 字又是四声了,还是主观意图的意思。这是《德经》第一章,老子在这里把人之道分为五个层次,自上而下为道、德、仁、义、礼。

第四十三章,“......吾是以知无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之益,天下希及之。” 两个都是四声 “为” (wèi),不用再重复解释了,跟上面一样,大家应该能理解。

第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而成。” 四声(wèi)。

第四十八章,“ 学日益,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而无不......” 前两个是二声 “为”(wéi),研究、追求的意思;后两个是四声 “为”(wèi),意图妄为的意思;最后一个又是二声“为”(wéi)。整体意思就是做学问知识会越来越多,追求道妄念会越来越少,少之又少之后就会不妄为,达到不忘为的境界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了。

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同第二、第十章。

道德经的通俗讲解(解透一个字读懂道德经)(6)

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 ,而民自化......’” 四声(wèi)。

第六十三章,“ ,事无事,味无味......” 同第三章。

第六十四章,“......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第一个 “为” 是二声(wéi),做、处理的意思。后面两个同第二十九章。最后一个是四声 “为”(wèi),妄为,妄加干预的意思。

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是以难治。......夫唯无以生者,是贤于贵生。” 两个都是四声 “为”(wèi),意思是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上层统治者为自己图谋妄为,只有那些不贪图生活享受者,比把享受生活看得更可贵的人贤能。

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同第二、第十章。

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而不争。” 前者四声 “为”(wèi),后者二声 “为” (wéi)。这是通行本《道德经》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也是曲终奏雅、总结陈词的主旨句。意思是圣人不为自己积累,他越为别人着想,自己拥有的也越多。天之道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会有害的,人之道是万众生生不息,好好生活,不要跟别人争,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道德经的通俗讲解(解透一个字读懂道德经)(7)

不知各位搞明白没有?一会前者后者,一会二声四声,如果没看过《道德经》可能更糊涂了。所以呢,本文在说文解字之余,最大的希望是能引起大家阅读《道德经》的兴趣。

阅读《道德经》的三个小tips:

1.是给管理者看的。

2.主讲天之道和人之道(德),穿插进行。

3.“为” 的重要解读是 “妄为,人为,功利心,个人目的,意图,谋划,刻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