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而治,只是不妄为,并不是无所作为。

在之前我们聊到过大道的一个规律,大道的德行就是无欲无求,合乎大道的德行,就是知足常乐。当你懂得顺其自然的时候,便是一种无为的状态,而我们今天所要聊的就是当一个人明白大道之后,他所有的一种状态。

道德经最忌讳的三句话(道德经不去妄为)(1)

在道德经中的第47章,不行而知,老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出弥远者,其知弥鲜,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说了解大道的人,足不出户就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两眼不闻窗外事情,但是也能够知道大自然的一个法则和规律。越是往外奔跑的人,他所知道的越少,所谓得道之人,不需要远行就可预知。不需要窥探就可以命名,不需要妄加思维就能够成功。

道德经最忌讳的三句话(道德经不去妄为)(2)

其实在这一章,老子所倡导的一个思想,也是用一种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状态,老子所说的大道无为,就是不出户,不干涉,也能够成就一件事情。就好像最后那句话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其名,不为而成,不去妄为一件事情。不干涉自己的行为,总能够成功。

老子排斥的就是妄为,盲目行动,老子就认为对于一件事情干涉得越多,行动的事情越大,所获知的东西就越少,越难以成功。真正的智者,懂得大道规律的人,不用行动,也不用招摇过市,就能获得一个正确的成功。

对于无为这一种境界,老子也有一个详细的解释,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最忌讳的三句话(道德经不去妄为)(3)

意思就是说,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追求大道的人欲孽一天比一天减少,当欲望又减少的时候,一直就是无为的境界。

这个说的是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为学就是不断的向外界去探索新知,知识是永无止境的,他无所谓开头也无所谓结尾,我们对于知识是永远没有一个尽头的,老子比我们更早认识到这一点。理智的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内在的一种追求,是从宏观意义上来说,它让人对于自身和宇宙的知识认知更接近真理。但是知识无止境,让我们永远不可能到达真理的所在。

道德经最忌讳的三句话(道德经不去妄为)(4)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做到不妄为也就是无所不为了,取得天下经常用无为的道,如果有为就不足以取天下。

这个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老子提出非常有智慧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去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修道之心,在修道的过程中,欲望一天一天的减少,到最后就是一种无为的境界。

道德经最忌讳的三句话(道德经不去妄为)(5)

无为就是不妄为,并不是说无所事事的一种状态,无为而治,也贯穿了老子道德经的一个智慧。有很多人都提出过无为的主张,但是把无为的思想真正发挥到极致的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些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从有为到无为,也就是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本文由国学人生原创,您对于老子这一个理念怎么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