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北京6月21日电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6月18日在中韩论坛开幕式上作了主旨发言,全文如下:,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工作

中国日报北京6月21日电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6月18日在中韩论坛开幕式上作了主旨发言,全文如下:

尊敬的启明大学申一熙校长,

尊敬的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中韩山水相连,文化同源,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济的传统源远流长,仅有文字记载的交往就有3000多年历史。韩国古代诗人许筠写下的“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诗句,完全可以用来形容中韩两国人民友谊。今天我非常荣幸与中韩两国同仁相聚于第七届中韩论坛,共同探讨促进文明互鉴、人才交流、经贸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福祉等诸多议题,为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友谊发展和文化交流而努力。在此,我谨代表北京语言大学对韩国启明大学申一熙校长一行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下面,我就中韩交流合作,谈三点认识。

一、历史上的中韩文化交流

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彼此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千百年来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深厚友谊,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价值取向、审美标准和民族性格。从《易经》、《尚书》、《史记》、后汉书》、《三国史记》等中韩典籍上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韩两国就开始了政治经济的联系。此后数千年间,中韩两国虽然王朝更迭频仍,但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留下许多中韩友好的动人佳话:从东渡求仙来到济州岛的徐福,到金身坐化九华山的新罗王子金乔觉;从在唐朝求学为官的“东国儒宗”崔致远,到东渡高丽、开创孔子后裔半岛一脉的孔绍;从在中国各地辗转27年的韩国独立元勋金九先生,到出生于韩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曲者郑律成。因此可以说,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交往、相扶相济的传统源远流长。

回顾历史,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优良传统。秦朝时期,徐福率领童男童女三千人东渡,为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开启了新征程,在中韩历史文化交流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唐朝是中韩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唐代朝廷与新罗官方往来也十分频繁。据统计,新罗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王朝以“各种名义向新罗派出使节34次,双方共160次”。其中的代表人物崔致远12岁赴唐朝求学,18岁考取进士,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达16年之久,留下了著名的《桂苑笔耕》文集,以及“挂席浮沧海,长风万里通”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中韩友好关系史上的千古佳话。中国的扬州市建有崔致远纪念馆,韩国釜山海云台矗立着他的铜像,每年有大量两国游客前往参观,纪念这位中韩友好的先驱。在韩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大诗人”“四大文豪”之一的高丽文人李齐贤,也曾多次经登州前往中国,并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歌佳作。明朝时期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是两国政治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更是两国联合抗倭,维护东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后勤保障线,在这条线的每个节点上,都有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斗转星移,今天中韩两国除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开展友好合作之外,在文化与学术方面也一直交流不断。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有3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成立了韩国学研究中心(所),和韩国的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在研究和介绍韩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韩国,研究中国问题的热潮也不断升温,各种从事中国学研究的机构也是不胜枚举。根据公开的数据,截至2004年,韩国大学、民间和政府部门中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多达106个。

谈到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绝不能离开儒、释、道在亚洲地区的传播与所涉国家的接纳与融合。在两国历史交往中,汉文化起了重要的连结和纽带作用,从而使两国人民无论在政治、历史、哲学、宗教、文化艺术,还是其它意识形态方面,都产生了既彼此相似又互为补充的作用。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所著《新汉文化圈》曾经说过:“所谓汉文化圈,实际就是汉字的区域。汉文化圈的同一就是‘汉字’(符号signes)的同一。这个‘汉字’的亚洲是使其区别于亚洲其他文明区域的最显著的特点。”汉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圈内韩国、日本、越南诸国共同使用汉字作为沟通手段,以汉字为媒介先后接受了儒教、律令制度以及汉译佛教等起源于中国的诸种文物制度、文化。在韩国国民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儒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据韩国权威教育机构“成均馆”统计,韩国80%以上的民众都信奉儒教,或是受过儒家文化的熏陶,迄今为止,韩国国民精神中仍以孔子主张的忠诚爱国、礼义仁孝为核心,并成为韩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于小兽林王二年(公元372年)即仿效中国建立了最高学府“太学”,对弟子进行儒学经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以及中国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的传授与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三国后期,新罗曾派遣大批留学生前往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并在神文王时期将儒学确立为“国学”。高丽时期以后,宋代理学传入韩国,产生了大批如郑梦周、李穑、安珦等理学大家,他们在传播儒家文化的同时,以朱子理学为教授内容,教化民众。正是由于中韩共享儒家文化,才使得中韩两国得以在汉字文化圈的基础上,以儒教思想及佛教文化为背景,促进了中韩两国人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心意相通。

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历史上,每当面临危难,中韩两国人民都相濡以沫、患难相助。400多年前,朝鲜半岛爆发壬辰倭乱,屡屡打破票房纪录的韩国电影《鸣梁》就记载了两国军民共同抗倭的历史。两国军民在壬辰倭乱中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明朝邓子龙将军和朝鲜王朝李舜臣将军在露梁海战中双双殉职。上个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对中韩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吞并朝鲜半岛,侵占中国半壁江山,使中韩两国生灵涂炭、山河破碎。中韩两国人民生死相依、倾力相援,发起一系列抗争运动,展现了中韩两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气势以及捍卫民族文化的坚强决心。如今,中国境内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上海纪念尹奉吉义士的梅轩、西安光复军驻地旧址等,都见证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难忘历史。纵观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史,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分析,都是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9年10月26日,韩国义士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成功刺杀了侵略朝鲜的元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他是韩中两国人民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2017年,哈尔滨市政府修建了安重根义士纪念馆。

毋庸讳言,中韩关系在近代也曾有过一些曲折。20世纪后半叶两国一度经历了几十年相互隔绝,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的特殊时期。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92年8月24日,两国外长在北京共同签署建交联合公报,中韩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20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韩政治、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关系均取得了长足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高、成果之丰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在国际关系史上也属罕见。

二、中韩人文交流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当代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只有维护和平,谋求共同发展,人类才能携起手来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当前,亚太地区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太平洋时代呼之欲出,而东北亚将成为太平洋时代的火车头,中韩两国是该地区的主要成员国,两国发展对这一地区的繁荣稳定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回首中韩两国交往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第一,增强互信,取长补短,彼此从对方身上汲取长处。中韩两国民族构成不同,思维方式和精神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使得中韩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的比邻以及价值观、道德伦理等文化观念的相似,又使得两国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千余年间,中国与韩国在语言、文化、思想、社会制度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不断融合发展,共同推动了东方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上,两国同属于汉文化圈,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理念,这正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要倍加珍惜。在此,我想用“和而不同”这个词来形容中韩两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认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存在,肯定和允许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然后把不同的事物加以适当调整、配置和妥善安排,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得到调和,最后达到整体的和谐。中韩两国只有对彼此的文化予以认同和尊重,才能在传承和弘扬自身文化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不被时代潮流和其他先进文化所淘汰。只有不断吸收不同于自身的文化精粹,在认同自己特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其他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才能在世界之林开出鲜艳的民族之花。中韩两国也只有在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中的深层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本届中韩论坛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开展的学术交流项目,今年已经是第七届。相信与会中韩学者的真诚沟通、彼此借鉴,必将有力推动中韩两国的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中韩两国的民心相通。

第二,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相互给予坚定有力的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中韩两国比邻而居,因此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应是中韩两国合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中韩建交20多年来, 随着中韩交流的领域不断扩大,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中韩外交的调整与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韩关系,使得中韩的战略关系得以充实,中韩关系的改变具有谋求区域合作及全球性合作的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为了实现“中国梦”,正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此同时,韩国政府所提出的政治经济目标也突出强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通过科技手段和文化因素的结合,深化两国文化产业合作与交流,不仅符合中韩两国的现实需求,更体现了两国共同创造“亚洲价值”的核心追求。通过科技、文化、产业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结合等方式,中韩文化外交不仅共同创造了“亚洲价值”,更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增添了一份力量。

第三,密切合作,促进交流,共同促进双边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通。随着中韩两国当代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交流的方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比如在中国,韩国的影视、美容、饮食等曾经风靡一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 “韩流”。同时韩国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出现了包括汉语、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服装、建筑等被称为 “汉风”的文化现象。我想强调的是,在强化新时代中韩人文交流中,中韩两国的大学应当积极参与,整合双方高校的学科力量,大力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球视野并能深刻把握中韩关系发展的青年人才;还应继续创新特色品牌项目,培养更多了解双方文化和国情的青年人才。同时,集中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研究力量,就全球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建设性、前瞻性和吸引力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充实中韩人文交流的内涵,推动中韩人文交流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中韩关系探路者、铺路者、护路者的角色功能。

三、未来中韩交流合作的方向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曾经指出:“在历史的漩涡中,两国关系曾有过短暂的隔绝,但两国的江水始终是同黄海交融在一起的,因为中国的江水大部分往东流,而朝鲜半岛的江水则大部分向西流,我们两个国家关系密切是命中注定的,并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开辟太平洋时代的携手伙伴。”诚哉斯言!中韩两国互为重要邻国,中韩关系虽然历经波折,但由于两国文化的深度交融,中韩始终都是携手合作的伙伴。中韩两国建交27年来,两国友好合作日益深化,双边关系全面迅速发展,并不断迈上新台阶。

今天,中韩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双边关系及国际和地区形势新发展、新变化的背景之下,文化在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仍将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面向本来,启明大学是拥有120周年辉煌历史的著名高校,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两校合作25年来,双方不仅达成了了解和互信,而且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应当认识到,植根于青年学生、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是未来中韩关系发展的希望。作为中韩人文交流人才培养的重镇,北语和启明大学在未来中韩关系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为此,我认为今后贵我两校可以从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应当在承认文明差异的基础上,以平等之心,包容之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语言交流为桥梁,以文明互鉴为纽带,不断促进各领域的合作。未来,北语和启明大学之间应当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共享双方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等多种形式,在教育交流方面共同努力,培养精通两国语言文化,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就汉语师资培训、本土教师来华培训、孔子新汉学计划(CCSP)、汉语教师志愿者赴韩国中小学教学(CPIK)等项目进行深度务实合作,致力于为中韩合作关系发展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

第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从来都不是一面,文明也从来都不止一种。每一种文明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每一种传承到今天依然绵延不绝的文明,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韩双方需要在互相体恤对方民族心理的基础上,在彼此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积极而有意义的沟通和对话,摒除纷争和隔阂,为未来的合作共赢奠定基础。我们十分欣赏启明大学“为了真理,正义和博爱的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学术的卓越性,提高学术的伦理性”的教育宗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未来,我们应当发挥各自优势,深挖合作潜力,努力把自己的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更高世界声誉的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深化中韩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第三,开放包容、互学互鉴。随着中韩两国当代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交流的方向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留学人员是双方人员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两国交流的民间友好使者,对发展双方友好合作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韩两国互为留学生派遣第一大国,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的数字都非常可观。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北语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将依托自身特色优势,与启明大学一道,促进中韩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鉴:一是积极参与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项目。二是依托孔院平台,培养汉语人才,创新开展一系列重大文化交流项目。三是切实践行对人类文明遗产的保护和学习。四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品牌。

第四,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中韩两国传统文化中, “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在当今仍然焕发着生机。在这种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韩两国人民,更应该抱着“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态度,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韩国启明大学孔子学院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和韩国启明大学于2007年合作建立,是韩国大邱地区唯一的孔子学院。2011年、2014年,两度被孔子学院总部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2015年12月,又被韩国教育部授予“突出贡献奖”。在新的形势下,北京语言大学将与启明大学一起,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提升孔子学院的“软实力”,使其更加适应韩国本土的文化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展示中华文化的亮丽窗口。

中国国家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中韩在数千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形成了相似的文化传统。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都曾受到儒家文化的极大影响,两国的文化既有显著的差异性,也存在许多可贵的共同之处。因此,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要尊重对方的独特性,扩大两国的共同性。秉承相互学习、彼此包容、取长补短、友好共赢的交流取向,就一定能够开创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局面,从而为两国人民的幸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中韩论坛圆满成功!祝申一熙校长一行在北京度过愉快的时光!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