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史记》,我突然翻到了《蔺相如廉颇列传》这篇传记,情不自禁的读了下去。

拂卷之余,觉得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是它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能够强盛,是因为人人可以放弃个人的恩怨,从四面八方聚到一处,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高二史记廉颇与蔺相如(又读史记之2)(1)

我们读《史记》,读到这篇文章,我还是佩服蔺相如的胸怀,你看老将军廉颇,只因为自己曾经战功显赫,他就可以目空一切。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而蔺相如却从大局着眼,想到的是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安危,他采取了“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的态度。

表现了谦谦的君子风度,相比之下,廉颇的偏见和傲慢,就于情于理,就很难有立足之地了。

高二史记廉颇与蔺相如(又读史记之2)(2)

我们要知道,蔺相如决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他在强大的秦王面前,都不曾示弱,都与之对称的据理力争,这一点勇气,几乎和做为武将的廉颇相差无己,他能惧这位老朽吗?

他完全对这位已入耄耋之年的老将军,是出于一种真挚的崇敬之情。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惧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认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固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高二史记廉颇与蔺相如(又读史记之2)(3)

由此,《史记》上写的这幕感人至深的“将相和”,终成为千古佳话。

古云,人心齐,泰山移。将相和,国永宁。这就是说明团结于国于家,又是何等的重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