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崭新的新货币体系,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世界货币的改变过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世界货币的改变过程(西欧货币史系列之二)

世界货币的改变过程

一、崭新的新货币体系

到了7世纪晚期,西欧的货币体系开始成形并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德纳利斯(denarius)银币开始大规模生产,不过其使用的还是旧的特里斯金币模具,虽然一个是金币一个是银币,但两者的外形完全一样,有时仅能从使用的金属上才能将它们区别开。此外,德纳利斯(denarius)是小硬币,甚至比现代的半便士或美分还要小。它们的直径仅有一公分或稍微多一点,但相对较厚。墨洛温王朝后期发行的银便士改称德涅尔(denier)。由于造币权的分散,大多数银币仅拥有发行地的名字。弗里西亚和英格兰的银币称为便士(penny)。第一批常见的银便士是691-725年在位的肯特国王威特雷德制造的。8世纪便士的制作开始急剧增加(因为其有一定的含银量,且面值还不大,在日常贸易上极易流通)。伦敦、威塞克斯和诺森伯利亚、麦西亚则都有大量制造便士。

中世纪的银币体系至加洛林王朝最终确立。王室造币权在矮子丕平时期得以恢复。他进行货币改革,用立法形式规定了德纳利斯的外观、重量和造币利润。在754-765年,他将德纳利斯的规格限制为1磅生产264个德纳利斯。这些德纳利斯拥有国王和制造地的名字,法律也同时规定造币者(coiner)的名字不再出现在货币上。

查理曼也以立法处理货币问题,他发布一系列法令修改德纳利斯的外观,794年加洛林王朝德涅尔的外观最终被固定下来,查理曼命令该货币通用于全国,重量大约1.75-2克,1磅纯银生产240个德纳利斯,12个德纳利斯等于1索里达。

至此,银币和便士的固定关系便被最终建立起来(包括换算关系),并用于西欧各地。它们在不同国家拥有各自名称,但换算率保持一致:索里达(solidus)、索尔多(soldo)、苏埃尔多(suedlo)、苏(sou)、先令(shilling)或希林(schlling)。但在真实的市场流通中,只有便士是真实货币,而先令和英镑均为记账货币。又称为“鬼钱”(ghost money),主要原因仍然是因为其面值太大,含银量太高无法适应小额贸易。记账货币的产生主要由于便士只适合日常的小额交易,而大额交易需要成千上万的便士,即使物物交易或使用外国货币也难以计算和记账。为此,人们便以1英镑或德纳利斯表示240便士,以1先令表示12便士,使用60英镑表示14412便士。

加洛林王朝时期新银币体系普及到西欧各地。新便士的样式受到阿拉伯帝国货币的影响。当720年代倭马亚王朝在西班牙生产银币迪拉姆(dirhams)时采用了宽而薄的样式。754-755 年矮子丕平在法兰克王国也为德纳利斯采用了这种薄而宽的坯子,取代墨洛温王朝德涅尔所使用的厚而窄的坯子。这种宽而薄的“手工锤制”的坯子直到16和17 世纪使用造币机之前仍然是西欧主要的造币设备。

宽而薄的德纳利斯还传播到其他地区,西班牙边区的巴塞罗那和安普里亚斯,780年代意大利的卢卡、米兰和帕维亚,罗马的教皇国,德意志的雷根斯堡等都生产这种宽而薄的银币。在755-780年肯特王国的赫伯特和伊格贝特在坎特伯雷建立了一个造币厂,新的宽便士开始代替笨重的盎格鲁—弗里西亚便士,最终使整个西欧的货币体系基本趋于一致。

这样,金币贮藏为主、银币大宗贸易为主、便士应用于小额贸易的货币体系最终形成,其本质上是一种银本位的货币体系。银本位制在欧洲一直持续到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

二 货币贬值与高价值货币

金属货币价值的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重量和纯度。查理曼的货币改革将德纳利斯的重量提高到1.7克以上,整个9世纪其继任者都试图维持这样的重量。德国西部、意大利北部,以及基督教西班牙和法国都采用它作为普通标准,不管这种便士称为芬尼、德纳里、德纳罗还是德涅尔 。加洛林王朝的德纳利斯重达1.7克,纯度约为百分之九十五。

而英格兰追随法兰克王国改革实行的新便士略轻于大陆的便士,查理曼给其帝国留下了银币德纳利斯以及便士均重约1.7克。英格兰也仿造了这种货币,德纳利斯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普遍接受和广受赞誉的交换媒介(用于大宗贸易)。为了保持货币的稳定,查理曼之子虔诚者路易在即位后不久命令将他父亲在位期间制造的货币收回重造,因为随着货币的流通,其磨损也会导致含银量的下降。

尽管加洛林帝国解体后欧洲大陆的造币权分散在教俗贵族或城市手中,但英国国王却成功地垄断了造币权。9世纪时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约克大主教一度在自己的造币上使用自己的名字,10世纪造币权分散的势头得到遏制,尽管基督教的造币厂可以继续存在,但英国王室造币权的原则已经建立起来。

根据该原则,货币是国王的,必须使用国王的名义发行,遵守国王的法令。在此过程中,威塞克斯王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9世纪北欧人意洗劫的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全部停止了造币,只有威塞克斯王国的仍旧坚持制造银币和便士。

起初,英格兰拥有造币厂的城市数量较少,大多数货币在坎特伯雷和伦敦生产。但10世纪造币厂数量大幅度增加,930年,阿瑟尔斯坦下令每个自治城市应该拥有一个造币厂。两代人之后,造币厂数量大大增加。英国国王通过货币模具控制造币厂,只有他可以向地方造币者发放造币模具,并收取大量费用,造币者再向需要造币的人收取加工费,国王最终获得造币税。英国国王这么做还是为了维持货币的稳定,从根本上来说,英格兰既要依赖出口又要依赖进口,谷物和武器要依赖进口,马匹和骡子要大量出口,如果货币币值不稳,那么对于中世纪的英格兰来说其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

不过从长远来看,贬值几乎是所有货币都无法逃脱的宿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属短缺,没有足够的白银就无法生产出质量极高的货币。更重要的是从9世纪后,西欧的经济开始逐渐的复兴,并且迈入了中世纪盛期。粮食产量、牲畜肉类产量和武器交易规模越来越大,这些物质财富的大量交易就需要更多的便士和银币。不过尽管如此,英国货币比较稳定(这要归咎于王室的严格控制),与大陆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从公元880年开始计算,1250年英国的货币的贬值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可以说是基本没有贬值。相反,其他国家(城市)的货币贬值较大,例如法国下降到20%,米兰和威尼斯仅为17.9% 和5.1%。13世纪下半叶以后,英国货币也出现较大贬值,但贬值率仍然大大低于法国和意大利城市。1500年英国货币的价值相当于880年的52%,而法国却只有5.6%,米兰和威尼斯更是低至2.3%和1.5% 。

由此,英国便士的稳定性使其在海外赢得了甚至比过去更好的声誉,以及一个新的名字———斯特林(sterling与stealing同意),该词在古英语中意味着如钢铁般固定和坚硬之物,类似于拉丁文中索里达的含义。在这个名称下,英国便士被更多地使用,后来在国外被仿造。stealing至今在世界市场仍是国际贸易中英国货币的名字。

尽管如此,包括英国在内的中世纪国家都无法根本杜绝货币贬值,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只剩下发行价值更高的大额银币和金币。这两种货币最早出现在货币贬值最严重和商业最发达的意大利,然后传播到欧洲各地。1201年,威尼斯新公爵恩里科·丹多洛为了将法国十字军战士为其转年船费所支付的8.5万马克的巨额白银(十字军骑士果然五大三粗,直接拿着抢来的纯正白银当钱花。)造成银币,威尼斯公爵下令生产格罗西(grossi),每个价值不少于24个旧德纳里。新硬币不仅每个重量约2.18克,而且全部都是含银量96.5%的超高额银币,不像劣质的银币那样只有25%的白银和75%的合金。

半个世纪后,格罗索和图尔的格罗斯(grostournois)开始出现,这两者也是大额高含银量的银币,它们主要在法国和低地国家生产。但是大额银币只适用于大宗贸易,普通老百姓和商人的零散交易仍然需要依靠便士,也正因如此13世纪英国的银便士基本保持了稳定,并且广泛流通与整个欧洲。

三、结语

英镑和英国的货币直到一战结束后都是国际贸易上的主要结算货币,这不仅仅是因为其殖民帝国的庞大,更重要的是英国一直持之以恒贯彻的严格货币制度。含银量绝对不能放松、就算变成纸币也要保证币值的稳定。虽然后来英国人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英国为了摆脱滞涨就采取了货币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并加以实践,本质上就是刻意的让货币贬值,刺激市场),不过直到现在英镑仍然是高价值货币。这和其从中世纪就延续下来的传统是有着很强的联系性的。

世界银行对各国货币政策曾提出过建议——长期稳定低通胀(说白了就是钱这种东西就是注定要贬值的)。不过这句话基本属于白说。纵观整个西欧历史,从中世纪到现代,货币一直就是长期稳定且一直在慢慢贬值的(当然,短期内大幅度的货币贬值那绝对会造成灾难)。

参考文献:

论中世纪西欧的货币与货币化

《中世纪简史》

《剑桥中世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