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6103教室讲台上,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革命运动情景剧,将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台上,表演者们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剧中角色,力求将任务以时代感真实地再现出来;台下聚精会神的观众,时而陷入沉思,时而群情激愤,时而掌声雷动,在场的每一个人在情景再现中真正了解到什么是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这其实不是一场演出,而是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一堂课。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1)

这堂课是结合课程章节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自查资料,自编剧本,自导自演,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的课程实践。这样的课在交大希望学院,随着教学章节的推进都会有类似的场景再现。这个课同学们爱上,喜欢上,同时还印象深刻,记得住。他们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也是一堂严肃的历史课,革命先烈们以生命为代价,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屈辱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前辈们留给新时代青年的任务,更是我们应当担起的责任!”

这就是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结合轨道交通立校特色,用五年时间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上打造的“匠心号”红色专列。乘上这趟“专列”的学生通过接受四大红色地标的洗礼,并在知识、能力、素质、育人四个目标引力驱使下到达目的地。

把立德树人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为何要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称之为“匠心号”红色专列?这还得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说起。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针对的指示精神,学院党委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书记讲话和会议精神,对民办高校在办学主体、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学生来源及素质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明显差异进行了再认识。面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院领导班子认为不能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在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两方面都要硬,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既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又红又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于是在“三全”育人的实施过程中,学院提出构建党委统筹、主体引领、多方合作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12334”模式,成立了由学院党委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心理中心和其他各职能部门、各院系负责人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领导小组,对《学院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进行修订,加大力度,建设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政治辅导员队伍、党政干部队伍三支队伍,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2)

“12334”三全育人模式

为“乘客”画像

自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成功申报四川省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民办院校“党委统筹、主体引领、多方合作”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模式的改革试点》以来,学院在大力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以“匠心号”红色专列,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试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篇。其要求是需要学生把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换。讲授这门课程的该校思政部王晓宇老师说:“由于这门课的特殊历史学科性,因此,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不要将思政课教成历史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中更加注意强调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启示、深刻教训、重大意义等内容,而不是陷入讲授某一历史事件的迷思。这就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换,该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体现。”

如何面对这个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学院思政部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们认为应该给乘上这趟“专列”的乘客画个像。这个画像就是对“乘客”和其所处环境做一个充分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只有做到心里有底,才知道这趟“专列”在既定线路上如何设“站”,如何为“乘客”服务。因此,面对本趟“专列”主要“乘客”为本科一年级新生,教师们经过调研分析,构建了四大要素和两个维度的用户画像模型。第一个维度是从学校特点来看:首先,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是一所有着鲜明轨道交通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院校,这决定了学院以工科为主的特性,学生往往聚焦于技术应用和创新,因而更重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思想政治价值观的建设;其次,应用技术型高校多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这使得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或多或少形成了重技能,轻其他与之“关系不大”的理论,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

王晓宇老师说:“通过对第一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得出学生对应用技术的掌握的重视程度高于内化理论知识。因此,第二个维度我们就从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画像’。这个特点就是:第一,应用型技术大学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不善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解决问题,从而缺乏辩证的历史思维;第二,学生惯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数字的变化和公式的演变,不能宏观地看待问题,对‘看似无法直接起作用’的思政课不够重视。于是,我们得出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导向。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细想观念的转变。”

设立站点和目的地让课程“深、透、活”

乘客“画像”有了,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结合“乘客”的特点,给这趟“专列”设立站点和目的地?

“匠心号”红色专列是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立足于该校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在“党委统筹、主题引领、多方协作”的三全育人模式下特地打造的一门思政课程。其目标就是力求将学生完美地送达目的地。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学院在这门课程的改革上提出,第一是知识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从“知道历史是什么”到“历史何以如此”的高层次转变,使学生在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中,深刻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第二是能力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智慧,提高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大是大非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三是素质目标,这就是通过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第四是育人目标,即培养学生站在更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上,塑造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厚植大国工匠精神,培育德才兼备的一流应用技术型人才。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思政部教师以“站点”形式给“匠心号”红色专列设立了四大地标:

第一是挖掘红色资源。他们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辅之以《毛泽东传》、《长征》、《苦难辉煌》等专著,以及《求是》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高质量期刊的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延展;并同步打造“114”教学内容体系,即:一条主线——以民族复兴为主线;一个逻辑——遵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逐梦、追梦、圆梦”的历史逻辑;四个选择——让学生明白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在教学内容上涵盖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在内容难点上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进一步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在教材上章节上,打破传统章节,根据学生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安排10个专题,即:为什么要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历史任务、为什么说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没有成功、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败了、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开辟和发展的。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怎样开辟和发展的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两个专题为实践专题。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3)

师生收看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为配合线下教学,实现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双路并举,学院思政部主任冯婷说:“我们专门打造了线上课程和线上数据库,建立了红色资源数据库、川籍党史人物案例库、国情党史素材库、大国工匠事迹库等,按一人一档、一事一档分级分类完善整理入库,使红色教育更具生动性、更有时效性、更有感染力。同时思政部还创建了超星慕课,自建总量达50个,页面浏览量达到334万余次,累计互动数7千余次。增强了红色教育的生动性,以此筑牢学生思想根基,让课程鲜活丰满有滋有味。”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4)

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

第二是创新教学内容。该课程授课教师将课程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红色课堂,厚植红色基因。首先是历史场景体验,开展历史场景重构,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体验中实现从历史认同到政治认同;其次是采取启发式教学,变单项输出为双向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良性互动;再次是变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交互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并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主动中领会,实践中锻炼,能力中体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课程“深、透、活”。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5)

学生历史场景体验

第三是打造红色路线。为保证每一位“乘客”在“匠心号”红色专列上有所收获,课程设计了三段两线一循环的教学实施闭环路径,即“321”红色路线。所谓三段两线一循环就是课前、课中、课后为三段,两线为线上与线下,最终实现一个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大循环。在“321”教学实施中,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红色时政热点问题,学生参与讨论,并根据学生学情反馈,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同时采用线下中班讲授 小班研讨,实现红色故事场景再现、小组自主探究、教师讲授吸收、个人分享对话,之后学生在课后再返回线上平台继续完成课后任务。通过线上个性辅导答疑,掌握要领,完成“测试”和“考核”,最后通过课外实践暨红色理论宣讲,凝练成果反哺线上资源。这样一个“321”教学实施的立体化大循环,不仅让学生学深学透,同时还活化了精品课堂。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6)

红色故事场景再现

第四是完善考核环节。交大希望学院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师们将“321”红色路线的多重环节转化为学生平时学习的多重考核目标,即: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理论素养与政治素养。这样的多元考核形式包含有期末考试和平台测验、线上任务点与课堂作业、大班互动与小班研讨、课内展示与社会实践。与此同时,该课程还设定了教师评价 学生互评和监督的多维考核评价,即1 N的考核形式,形成考核目标、考核形式、考核评价的三环联动的“全程化互动试”考核,以达到红色之旅的延续。

红色之旅串珠成线特色凸显

思政部主任冯婷在谈到打造“匠心号”红色专列的体会时说:“我们通过为‘乘客’画像、设立站点和目的地,尤其是四大红色地标串珠成线的打造,开启了属于纲要课程的红色之旅,形成了一个融入、五个结合的教材内容创新。在线上线下,我们彰显主流价值熏陶的教学资源创新,构建‘立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型的教学模式创新,形成‘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实践创新的鲜明教学特色。同时,我们还打造了一个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党史学习教育研究基地,一个校外实践基地——金堂县川福号社区实践基地,建成学生竞赛团队一个,课程建设团队一个。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7)

教师团队建设

几年来,我们开展了18次校地合作,促进红色学生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精细化推进,累计服务校外居民931次,为党政机关提供咨询建议3次”。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8)

校地合作

如今,交大希望学院历经5年精心打造的“匠心号”红色专列持续走红,课程深受学生们喜爱。记者查阅了该课程2021-2022春季学期的教学评价,在对4027人的问卷调查中,有效问卷3886份,学生们对担任这门课程讲授的全部15名老师的评价,满意度均在95%以上。

2022级车辆工程 3班的张馨桐在上了这门课后认识到:“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段中国人民驱逐列强与民族复兴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成长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屈辱史唤醒和磨练了中华民族,映照出光彩夺目的伟大民族精神。涌现出一批批生生不息的中国人、无数坚强奋进的中国人、无数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2022级土木工程2班王俊琦说:“通过这门课,我真正明白了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老师通过对近代史中旧中国的衰落到最后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讲述,让我们意识到闭关锁国的危害性,也只有去芜存菁,发展创新为思想武器,才能守得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目前该课程成为了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和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并代表学院申报四川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实践成果微电影《梨花香》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2022年四川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一等奖。通过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改革,加上结合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交大希望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仅2022年就有26人荣获国家奖学金,837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375人次获得学院综合奖学金;评选优秀班集体34个,三好学生标兵541人,三好学生1291人,优秀学生干部940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1248人;2023届省级优秀毕业生231人,校级优秀毕业生385人。学生获省级及以上文体、学科竞赛奖725项;申请专利17项,发表论文13篇。同时,由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的无偿献血活动近四年来累计献血量达到102.39万ml,学院义务献血活动先后获得“成都市无偿献血宣传服务一等奖”、“成都市无偿献血宣传服务二等奖”、“成都市无偿献血宣传服务最佳组织奖”等奖项;19801人在“志愿四川”平台注册,累计服务时长32769小时,志愿者人数达到3000余人。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9)

课外实践-微电影拍摄

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复制的情况下,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的这条红色之旅坚持纲要课与课程思政双驱动,分专业授课,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打破了学科壁垒、内容隔阂,起到了推动各类课程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实现思想铸魂精准育人,为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插上思想技术双过硬的翅膀,帮助他们在奋斗的征程中高飞远航。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10)

上海交大铁道系(交大希望学院用五年时间打造)(11)

小希期待大家在评论区

留下你们的感言

本期素材| 党委宣传部 思政部

本期编辑| 杨若昕 赵晨钢

本期编审| 郭瑾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