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史泰斗王曾瑜老先生所著的《纤微编》记载:在宋史中有名有姓的岳家军武将,除去和岳飞一起遇害的牛皋、张宪等人以及早已经阵亡的一部分人(杨再兴等),岳家军还剩下113员武将。这些武将在岳飞遇害时,表现得出奇冷静,并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举动。武将们表现得很冷静并不奇怪,这是原因赤胆忠心的岳飞,给他们树立起了很强的忠君观念。在这些武将的心目中,皇帝赵构和宋廷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们永远都不会去忤逆赵构的意愿。其次赵构和秦桧也早就提防着这些武将,在处置岳飞的同时,他们还对这些武将进行了分化瓦解。

岳飞被杀部下为何不为他报仇(手下113员武将无动于衷)(1)

有的武将被赵构许以高官厚禄,有的武将则被赵构调离了岳家军。比如背嵬军,就被宋廷进行了分化。甚至在岳飞死后,背嵬军还一度划归到了殿前司麾下(宿卫皇宫,远离战场)。没有了岳飞的岳家军,仿佛失去了灵魂一般。这支南宋最强军队,就此成为了一盘散沙,泯灭于历史长河中。虽然赵构和秦桧能够摆平岳家军中的大部分武将,但他们残害忠良的行为,也让天下有识之士大为不满。《宋史》中所记载的,那些为岳飞父子鸣不平的有识之士,都有谁呢?

岳飞被杀部下为何不为他报仇(手下113员武将无动于衷)(2)

宋朝皇室的齐安郡王赵士褭,就是为岳飞鸣不平的有识之士之一。赵士褭性情耿直刚烈,他对赵构、秦桧冤杀岳飞父子一事极为不满。当时赵士褭言辞激烈的上奏赵构称:中原未靖,却祸及忠义之士,陛下是不想迎二圣返回中原了吗?臣以全家百余口性命担保岳飞无罪。然而赵士褭慷慨激昂的上奏,却没有打动赵构。反而是秦桧为了讨好赵构,诬陷赵士褭意图谋反。秦桧上奏赵构称:赵士褭为岳飞求情担保,是以皇室身份私通领军主将。为岳飞鸣不平的赵士最终被赵构贬去了蛮荒之地,直至在苦寒之地老死。

岳飞被杀部下为何不为他报仇(手下113员武将无动于衷)(3)

岳飞死时为其鸣不平的有识之士还有同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秦桧以金牌罢去岳飞手中兵权,将岳飞召回临安下狱的同时。韩世忠却上奏质问赵构称:岳飞父子何罪之有?为何将其父子关押?朝堂上的秦桧替赵构反驳道:岳飞之子岳云与张宪书信往来密切,虽不知信中详实内容,但信中有对陛下不满的言辞,总不会是莫须有的。

岳飞被杀部下为何不为他报仇(手下113员武将无动于衷)(4)

韩世忠当即在朝堂上怒斥秦桧:“莫须有三字”岂能令天下人信服。随后韩世忠的好友劝说他,当心得罪了秦桧,会遭到对方日后的报复。韩世忠却对好友说:今日我附和奸贼,死后恐怕会遭到太祖(赵匡胤)铁杖的责打,随即韩世忠自请罢官。要知道韩世忠可是救过赵构的性命,当时的他更是身居枢密使要职。后来宋廷虽然恢复了韩世忠的爵位,但这位南宋名将却再也没有领兵上过战场。

岳飞被杀部下为何不为他报仇(手下113员武将无动于衷)(5)

岳飞死后,韩世忠深感恢复大宋江山的机会被赵构白白浪费掉,自己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他便开始借酒消愁。晚年的韩世忠更是开始沉迷于黄老学说,以清凉居士之名隐。正所谓天意难违,民心难背秦桧的恶行终于给自己惹来了大祸。为岳飞父子鸣不平的第三位有识之士出现了。这位有识之士并不像赵士褭、韩世忠那样,对赵构、秦桧据理力争,他选择了拔刀相向。

岳飞被杀部下为何不为他报仇(手下113员武将无动于衷)(6)

根据《汤阳县岳飞庙志》记载:对秦桧拔刀相向的义士,是钱塘人施全。公元1150年,殿前都仪司的小兵施全,提着一口硕大的铡刀藏匿于众安桥下。就当秦桧乘坐轿子上朝路过众安桥时,施全冲出桥下,一铡刀砍下了秦桧的轿子。但可惜秦桧未死,铡刀只砍断了轿杆。施全被捕后大骂秦桧:天下人皆欲杀虏,只有你不想,所以我才要杀你。闻听施全之言,秦桧大怒,随即对施全处以极刑。

岳飞被杀部下为何不为他报仇(手下113员武将无动于衷)(7)

在《说岳全传》中写道:南宋东平人施全,其父名叫施凤,他乃是岳飞的结义兄弟。他曾与吉青做过剪径的山匪,后与岳飞比武输给岳飞,自此二人义结金兰。施全武艺不高,但其人颇为忠勇,岳飞死后施全特意埋伏在众安桥桥下行刺秦桧。明朝万历年间彰德府特意立施全铜像,高六尺的施全铜像手执利剑,怒目圆睁,他所面对的铜像正是岳飞祠前跪着的秦桧等人。

参考资料《纤微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