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马刚,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潘字的来历简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潘字的来历简介(潘老后改名字了)

潘字的来历简介

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马刚

潘老后并不老,今年才18岁,潘玉芝是她现在的名字。

她的家在从江县加勉乡污规村,年幼丧父,母亲改嫁,潘老后是个孤儿,幸亏有大伯一家拉扯长大,聪明伶俐的她惹得乡亲们疼爱。

如果没有贵州交通职院开展的教育扶贫,初中毕业的潘老后大概会和村里大哥大姐们一样,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等到了一定岁数就嫁人。

交通闭塞导致物质匮乏、文化教育全面落后。不止潘老后的名字令人难以接受,在加勉乡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无分男女,不论辈分,名字里带“老”字的十有八九,甚至有两兄弟分别叫潘老公、潘老斤,全乡40岁以上妇女大多不会说汉语,令人揪心的思想贫困可见一斑。

2016年9月,省交通运输厅定点包干加勉乡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吹响后,作为厅属部门,贵州交通职院派出精干力量扎根加勉乡污规村、别通村,加榜乡从开村,举全校之力出击脱贫攻坚战。

随即,院党委书记张静带着学校扶贫队挺进定点帮扶首站——污规村,道路泥泞,车行不通。村党支部书记潘老央带着村里的三个青壮年骑着摩托把她们驮进了村里。“在大力帮扶加勉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村民们的思想贫困亟待破题。”张静说,作为目前贵州省唯一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们必须在脱贫攻坚一线检验办学成效,从加勉乡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妇女孩子入手,在思想深处来一场破题!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面向产业、服务行业的教育优势,开办中、高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从江班”,成为贵州交通职院教育扶贫破题之举。

2017年8月,贵州交通职院举行了“从江班”开学典礼,根据学生的报名意愿将他们分配到了汽车维修、土木桥梁等专业。2017年以来,共招收中、高职学生分别389人、243人,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7.96%,就业起薪点3061元,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潘老后就是“从江班”的受益人,她选择读现代物流专业。除按照国家政策高职“两助一免(补)”、中职“两免三补”政策外,她还享受了住宿费、书本费、校服费、意外事故伤害险等费用全免费政策。在专门为贫困生设立的“5元”食堂里,潘老后和同伴们吃到了只在书本上见到的烤鸭。

针对留守儿童和妇女,贵州交通职院还精心谋划了“妈妈美绣娘、娃娃读书郎”的帮扶项目,2019年以来,已在污规村、别通村、从开村建成农家书屋6个、刺绣坊2个、建筑技能站1个。“农家书屋 刺绣坊”,利用“企业 团学双创 农户”模式,形成企业订单收购、学生刺绣协会设计开发刺绣产品、妇女生产的完整刺绣产业链。原本因家庭贫困而不得已外出务工的妈妈们得以留在了孩子身边,在“农家书屋”,妈妈在一边刺绣生产,娃娃专心看书阅读,一道“妈妈美绣娘、娃娃读书郎”的风景线令人眼前一亮。

村党支部书记潘老央说,污规村共34名妇女参与绣娘培训和刺绣生产活动,完成刺绣订单产品共12批1000余个(幅),实现分红2万余元。

已到毕业季,潘老后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从深山到省城求学,家乡的变迁,个人视野的开阔,让她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潘玉芝”,她的同伴潘小怕则把名字改为了“潘嘉琪”。

“外出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了,山外的人总说我们名字这个老那个老,起名字的都是文盲。”潘老央有些生气,又不无自豪地说,现在,村里改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感谢党和国家好政策,大家见世面了,包里有钱了,腰杆硬起来了,年轻人要换个好听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