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为什么要立德(道不能靠言传而获得)(1)

小时候看凡人修道的电视剧,听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台词,那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这句话很高深、很玄妙,后来才知道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上,提出“道”这个哲学观念的,老子是第一人。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贯穿《道德经》全书的思想纽带。

论述题为什么要立德(道不能靠言传而获得)(2)

《道德经》开篇就提出了道的总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够叫得出来的道之名,也不是永恒的道之名。

老子认为,道是客观的、无形的、普遍存在的、玄妙幽深的、内涵丰富的。

原本人们不知“道”为何物,在对世界的不断探索中,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开始试着阐述、说解“道”。但是,人们对道的认识距离真正的道还有很大的差距。人们的认识是主观的,阐述是非系统的,说解是有局限的,不能涵盖道所包含的全部内涵、外延、情态和性状。

论述题为什么要立德(道不能靠言传而获得)(3)

道,不能问,不能说,不能通过言传而获得。

有一则关于论道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个叫知的人,整天打着游山玩水的旗号,到处寻仙问道。

有一天,知来到了一个叫隐弅的小山坡上,正好碰上了不知是在那里修仙还是游玩的无为谓。也不知道他从哪里看出无为谓是个不出世的高人,一上来就问了人家三个关于“道”的问题,打了别人一个措手不及。

知问无为谓:“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生活怎样做事才能符合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途径才能得到道?”

无为谓呢,一问三不答。

知看无为谓这样子,以为他故作高深,不愿回答,就悻悻地走了。

知哪里知道,无为谓不是故意不回答他,而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论述题为什么要立德(道不能靠言传而获得)(4)

勤学好问的知同学没有放弃,继续打着游山玩水的旗号寻仙问道。

这天他又登上了狐阕山,碰到了狂屈。

知又向狂屈请教同样的三个问题。

狂屈说:“我知道答案,也打算告诉你,但是话到嘴边我却忘记了想说的内容。”

这让求知欲爆棚的知同学更加好奇了。

这次知同学不去高山大川问道了,他跑到宫里向黄帝问道,黄帝给了他一个明明白白的回答。

黄帝说:“没有思考、没有顾虑才能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才能符合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才能得到道。”

论述题为什么要立德(道不能靠言传而获得)(5)

同样的问题,知问了三个人,得到了三个结果,到底谁是正确的呢?

知同学把心里的疑惑问于黄帝。

黄帝说:“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我和你看似知道了什么是大道,实则并没有真正地接近大道。”

从知同学“三问道”的故事可以看出,道不能靠言传而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