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统 戏 剧

枣梆,是山东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古曹州(今菏泽),在山东又称本地,人山西)读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个新造字,是指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传出了这个名称,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称“zhao梆”,其源出自山西东南部的“上党梆子”,因而又名“泽州调”。

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这个假嗓用“咿、呀”托腔,腔韵悠长,给观众余音缭绕之感。这是枣梆特有的韵律。

山东民间枣梆剧团(聊城非遗枣梆声起)(1)

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民间枣梆剧团(聊城非遗枣梆声起)(2)

文化特征

山东民间枣梆剧团(聊城非遗枣梆声起)(3)

枣梆在表演艺术上,和本地的山东梆子柳子戏一样,具有粗犷、豪迈的特色,注重表现力。在唱腔上,它具有粗犷、健壮的特色,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旦角、花腔更优美动听。板式、旋律等依然保存了上党梆子的唱腔特点,但它不同于上党梆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唱腔中真假嗓结合,真嗓吐字,假嗓拖腔,而且真假嗓嗓变截然,由真嗓突然翻高而成假嗓,假嗓拖音甚长小生、小旦的拖腔皆用“咿”、“呀”,黑脸、红脸的拖腔皆用“啊”、“呕”,听起来别具风味。

山东民间枣梆剧团(聊城非遗枣梆声起)(4)

枣梆最初用的丝弦乐器为:头把、二把、三把。头把又名“锯琴”,杆似板胡而稍短,椿木制筒,前后粗细不同,用梧桐板覆蒙,羊肠 制弦,发音高亢尖亮,与山东梆子的“二弦”、莱芜梆子的“提琴”、章丘梆子的“胡琴相似。二把的式样与头把基本相同,但筒子前后一般粗细。陆续增添了板胡、二胡、三弦、琵琶、低胡、笛、笙等伴奏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流行的其他梆子大致相同,只是“锣经”中的[小锣浪头](出场时用的),略有差异。丝弦乐器演奏时,有时配加霸王鞭伴奏,在其他剧种中较为罕见。

山东民间枣梆剧团(聊城非遗枣梆声起)(5)

山东民间枣梆剧团(聊城非遗枣梆声起)(6)

代表作品

枣梆现存的传统剧目仅用八十余出。

经常演出的剧目,通常为“老八本”,包括《天波楼》、《八仙头》、《蝴蝶杯》、《访四川》、《代州愿》等,以表现历史题材为主,多半取材民间流传的演义小说。

另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喜剧,如《求妻》、《晒鞋》等,短小精悍,饶有风趣。曾经参加过山东省戏曲会演的《徐龙铡子》一剧,与《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西卷)选载的上党梆子《徐公案》,仅主要人物的名字不同(上党梆子为徐延昭,枣梆称徐龙),剧情、结构、主要唱词,基本相似。

枣梆继承了上党宫调的传统,除去演唱梆子剧目外,过去还演出昆腔的《赐福长春》,罗罗的《时迁打铁》,皮黄的《桑园会》、《击鼓骂曹》、《黑风帕》等戏,但这一部分昆、罗、黄剧目,久已不唱,现已失传了。

枣梆在表现代题材方面,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实验,先后上演过《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党的女儿》、《柯山红日》、《金沙江畔》、《红岩》、《万紫千红》、《于无声处》等剧目,取得不少经验。

山东民间枣梆剧团(聊城非遗枣梆声起)(7)

传承意义

枣梆现存传统剧目八十多个,以历史题材为主,多阐扬传统美德,表现扶正祛邪、尊老爱幼之类的主题,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作为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枣梆的音乐、表演和剧目自具特色,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它又是北方梆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梆子的流变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