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氏县城向东,沿洛河下行约10里,路边有一块长方形的《神农氏故城碑记》。碑记所述,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祁寸湾遗址,也是神农氏炎帝部落的最后一个都城遗址。

祁寸湾神农氏炎帝故城现在是什么样子呢?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

《神农氏故城碑记》载:

史载:“火德王兴于熊耳龙门等山”。火德王者,炎帝神农氏也。因其发明耕稼,训艺百谷,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尝百草而辨性,作方书以疗民,后世尊为神农也。其先起于烈山,号烈山氏,亦曰连山氏。初居伊,继居耆,又号伊耆氏,亦曰伊祁氏。祁者,今卢氏祁村湾也。神农氏被举为帝,先都陈,后迁曲阜,史称炎帝,传八世,至榆罔而天下乱。轩辕氏与争帝位,三战不胜而禅位。轩辕代神农为天子,是为黄帝。榆罔降封于洛水,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国号参卢。商末,卢氏国兵强马壮,助武王伐纣有功,周封卢子于南漳。周王又封阴国于卢氏东部,卢氏逐渐西移。于卢氏山麓筑城固守,后称三角城也。祁村湾卢氏故城越四千余年,虽多次毁葺,屡经变迁,至今遗迹尚存,地名未改,当地居民,保护有功,故勒贞珉,永垂不朽。

其主要意思是说,炎帝和皇帝大战三次都输了,黄帝继“天子”位,降封炎帝于卢氏祁寸湾。如果此说为真,那么卢氏祁寸湾遗址就应该是炎帝部落的最后一个都城了,自此以后,再无炎帝。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2)

南侧寨墙及寨下民居

顺着进村的水泥路向上,台阶逐步抬升。一排民居建在高高的崖壁下。

崖壁之上,迎春花枝条低垂,但还没有开花。这堵崖壁,就是祁寸湾古寨的南墙。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3)

南侧寨墙

东侧的寨墙坍塌严重,一个大大的豁口直通寨内,全部是纯土木结构的泥墙灰瓦,典型的豫西民居建筑,甚至没有稍微先进一点的立架式结构,木头直接担在土胚墙上,泥墙一旦塌掉,房屋也就无存。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4)

残墙断壁

寨内层层叠叠的残垣断壁也确实如此,甚至除了残墙,碎瓦也不多见,更遑论青砖。仅存的几处房屋也是人去屋空,进村的几个院落还上着锁子。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5)

寨内的门楼

除了地上的泥墙灰瓦建筑,寨内还有几处地坑院式的坍塌窑洞。这种地坑院在洛河沿岸并不鲜见,特别是祁寸湾遗址内外更多。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6)

废弃的地坑院

这种穴居式民居就地营造,只要有足够的劳力和时间,就能掘地而居。虽然是豫西地区比较独特的建筑方式,但现在除了旅游开发偶有新建或者维修保护外,也有极少数作为临时储物间和圈养牲口而存在,绝大部分都已经废弃了。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7)

废弃的地坑院

寨内的道路颇为规整,横平竖直,虽有东西南北之类的十字交叉,但也仅限于方便进出行走,难以给游客以街巷之类的概念。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8)

寨内民居

特别是建筑式样单一,除了地坑院就是普通民居,并没有豪华或者特殊的房屋存在,至多房屋高大一些、宽敞一些。仅此而已,看来,寨内并没有所谓阶级、阶层之类的区别。

寨内是没有行政管理、或者政治属性的建筑存在,所以,很难有“都城”的印象。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9)

寨内建筑及巷道

寨内虽然平庸,甚至毫无奇特之处,但四周的寨墙顽强地屹立着,特别是北侧甚至还保留得相对完整。虽然残破,但上部类似女儿墙或者城垛之类的矮墙还是非常明显地存在,但也只剩下危墙,且无路可上,只能在下边观望。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0)

北侧寨墙,上部有明显的矮墙

寨墙上几株并不高大、也不粗壮的柏树,两根主根深深地扎在寨墙内,深达数米,随着寨墙的风化而裸露出来。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1)

寨墙内裸露的柏树主根

只是不知道这堵破破烂烂、到处冒风漏气的寨墙还能存在多久。

旧寨的四围形制、整体轮廓清新可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寨墙都有不同程度的遗存,特别是东侧、北侧和西南角的夯土层保存明显,只是其厚度有限,不能和所谓的城墙相提并论。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2)

西南角的寨墙

从其寨内民居结构和巷道规划看,寨墙内更像是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民间围寨。对付普通的偷鸡摸狗之类的人是绰绰有余,如果从军事角度来看,就有点弱不禁风的味道了。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3)

废弃的窑洞

围寨之外,更大的范围内,堆积着厚厚的新石器时代至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的古人类文化层,崖壁上、堎头上到处都能看到废弃的土洞,随手可以从身边的土层下抠出大小不一的碎陶片来,有陶红色的,也有灰色的、黑色的。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4)

随处可见的碎陶片

寨内已经无人居住。古寨的东西两侧和南部寨墙下,是从古寨内搬迁出来的居民。古老的寨子只剩下东西方向的通道成为大路,把周围的新民居联通起来。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5)

古寨东门

东北侧的寨墙外,还保存有明显的壕沟。而壕沟的东侧沟渠处,立着一块看起来很新的石碑,金色的大字明确告诉游客,这里是《卢氏古城遗址》。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6)

相比较于村外公路边的《神农氏故城碑记》,卢氏古城显然要比神农氏故城要晚得多,但就残存的寨墙和内部民居来看,并没有看到所谓“古城”的政治功能和行政属性。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7)

古寨的东北方向被称作“仓上”的村子,有明确史料记载。唐中、后期的宰相房琯在卢氏任县令期间,仓上村曾经是官府粮仓所在地。房县令在尚未获得皇帝批示的情况下,紧急开仓放粮,赈救灾民,当地群众感其恩而建生祠纪念,却是确有其事的。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8)

仓上村

但在唐朝时,这里只是粮仓所在地,而非县城所在。

但不管怎么说,都值得游客到这里凭吊,不论是炎帝遗民还是房琯救民,至少说明,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延续至今。

仅此,对此古寨,就值得怀思古之情!

黄帝炎帝蚩尤争夺战(炎黄大战炎帝三战不胜)(19)

仓上村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