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段漫长岁月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一段残酷战争的磨砺,无数铁血将士应运而生,其中不乏有相互欣赏、并肩作战的兄弟,陈毅与粟裕就是其中的一对,他们不仅书写了战争中的英勇将士的风姿,还展现了一番真正的社会主义兄弟情。

军装闯乱世,相遇一开颜

1927年10月,陈毅同志与粟裕同志相识在江西与广东的交界地区。

彼时正值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从战术上兵分两路,周恩来、叶挺等人率领主力队伍奔向潮汕,而朱德将军则率领部分兵力继续留守来阻挡敌军攻击主力的后路。

老山英雄赵洪简历(孟不离焦陈不离粟)(1)

完成阻击任务后的队伍损伤严重,不仅要防御敌人和当地土匪的袭击,在秋末冬初之际,他们只能穿着短裤草鞋,没有食物来果腹,没有医疗药品来治疗伤患,没有足够的枪械来补充兵力……队伍军心涣散,有很多兵士纷纷离队,到最后只剩下近八百人。

老山英雄赵洪简历(孟不离焦陈不离粟)(2)

而在这不到千人的队伍里,陈毅和粟裕就在其中相遇,开始了他们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

一支队伍,两人患难

这时候的粟裕20岁,担任着警卫班长的职位,他所在的警卫队主要负责押送军用物资,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负重行军是他每天都犯愁的问题。毒辣的日头、坎坷的山路、沉重的行囊无一不是阻止行军的克星。也是在这时候,他经历了人生最惨重的负伤,一颗子弹在激战中打中了他的头部,他支持不住晕倒了。如果不是后面掉队的战士的支持与搀扶,他可能会命丧于此。

老山英雄赵洪简历(孟不离焦陈不离粟)(3)

而这时候的陈毅也不好过,仅仅年长六岁的他,他正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来担任团指导员的职位,初来乍到就遇到了号称"铁团"的中共最早建立也最具有战斗力的部队的模式,越是勇猛的部队的官兵就越崇敬强者,对于这位新来的高高在上、满嘴大道理的最高政治长官,他们不屑一顾。而曾经军功卓著的队伍,此时在漫天炮火的摧残下,已经失去了曾经英勇作战的能力,而陈毅就要在此以自己的坚韧树立他的威信,带领这支部队走出困境。

大浪淘沙,在陈毅同志和朱德同志的带领下,部队渡过危局,而粟裕也自此对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敬重。

孟不离焦,陈不离粟

陈毅同志是粟裕同志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在征战相处中,他敏锐地发现了粟裕同志身上具有的宝贵军事才华和政治能力。他欣赏粟裕同志独到的练兵能力和战役指挥能力,认为他在练兵时能够练习实战,讲究技巧,在提高军队灵活性和单兵作战能力方面很有心得;而在实际战争中指挥明确,出奇制胜,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才。因此不遗余力地向毛主席举荐了这匹千里马。如果把革命比作一场接力赛,陈毅坚定地认为粟裕就是自己的下一棒。

而粟裕同志也一直把陈毅同志当作自己尊敬的上级,即使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在陈毅同志之上,他也希望在陈毅同志的带领下作战,并愉快地认为这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出于陈毅同志在党内和军中深厚的资历,在孟良崮战役开始之初,粟裕在调兵遣将时曾受到一名司令员的轻视和怠慢,陈毅同志力挺他的作战意见,骂得那名司令员连声称是,不敢再啰嗦怠慢半句,可见陈毅同志统揽全局、坐镇掌舵的能力。也只有这样的威严才能在当初镇压住那支"铁团"之师吧!这种敬重在另一方面来自于陈毅同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能够让自己淋漓尽致地发挥军事之才。

老山英雄赵洪简历(孟不离焦陈不离粟)(4)

所以毛主席曾说过他们两人并肩作战可以战无不胜,分开却容易败走。

君子和而不同

虽然陈毅与粟裕同志在作战中能够各有着重、配合默契,但是这种相得益彰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没有分歧和矛盾。他们也曾在一些战略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在解放战争初期,陈毅主张从外线出击,在敌方的控制区进行运动歼敌和袭扰性作战,而粟裕则主张在己方的控制区进行防御性作战。虽然各自观点鲜明,不能统一,但在中央采纳后者的主张后,两人很快统一战线,积极部署。

老山英雄赵洪简历(孟不离焦陈不离粟)(5)

而在解放战争后期,继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中央派粟裕率领三个纵队进入江南作战,而他认为留在江北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因此他先向陈毅同志表达了自己的建议。而陈毅同志并不赞同,"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但他还是将粟裕同志的意见上报给了中央。斗胆直呈下,中央采纳了粟裕同志的建议。

他们两人之间虽然有不同的战略分歧,但是这都只是工作中的,是他们对工作负责的表现,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同袍之情。

老山英雄赵洪简历(孟不离焦陈不离粟)(6)

甚至于到了后来,他们之间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在陈毅同志去世后,粟裕同志还曾对自己的女婿、也是陈毅同志的儿子的陈小鲁感叹当时的知遇之恩。

结语

战争残酷,命如草芥。而正因为有着如陈粟二人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才令战争中依然有着令人温暖的光辉。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粟裕年谱》

《陈毅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