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1)


笔者2015年完成了《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一书。四处找出版社,回复皆是“此类图书市场销量不乐观,您愿意自费出的话,我们可以帮助您出,根据您出版的要求,费用大约15-30万”。一晃5年过去了,眼下自媒体已经非常盛行,因此我也就不去苛求平面媒体的发行了,准备每年立春这一天发一篇,大约80岁那年,我的12篇也就发完了,作为给自己的礼物,也非常不错,并与有缘人同享。


“鼠咬天开”话玉鼠

徐文宁

徐文宁, 1990年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鉴定职称,国内著名文化经纪人 艺术品收藏家、鉴定家。历任江苏爱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副馆长、北京天物馆副馆长、江苏省文交所副总经理、南京大贺传媒首席艺术顾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顾问、文物鉴定专家、上海海关学院文物缉私客座教授。出版《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图录》《天物馆藏瓷》《玉佩收藏的故事》《台阁气象—长乐阁明清状元书画集》等十余本艺术类书籍,为国内20多家杂志、拍卖公司撰写百余万字鉴赏、拍卖信息类文章。2008年发表全国第一篇 “艺术品证券化新尝试”论文,系统阐述理论和运做模式。


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具有浓厚的民俗趣味性。西汉初年由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着的《淮南子·天文训》按照阴阳五行说法,将表示时间概念的十二地支,分别配于五行,如寅、卯属木,已、午属火,辰、未、戌、丑属土,申、酉属金,亥、子属水。东汉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又将十二地支分别配属十二种动物,“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在上古文献中,这是关于生肖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2)

辽墓资料


其实十二生肖的起源很早。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在现有夏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文献中有将鼠作为妇名,如“甲申卜,御妇鼠妣己”湖北云梦县出土的写于战国末期的竹简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有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为系统的记载。由此可见,十二生肖的动物名称在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十二生肖概念也已经存在。


而十二生肖的动物群像最早集体出现,是在北周墓志上。梁墓志上刻的十二生肖则刻在人像的冠顶上;在隋唐墓葬内,还常发现以陶制人身动物头的十二生肖作随葬品。唐墓志上刻的十二生肖是动物头,人身,穿袍,手执笏形象。史载,武则天时曾建三层明堂,中层仿十二生肖修建。墓志上线刻和墓葬内置陶十二生肖一样的生肖图案。


在古代,十二生肖还有多个异名别称,各个历史时期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先秦及两汉时期,十二生肖称作十二禽;隋唐时期最常见的是十二兽、十二神;两宋时期称为十二虫和十二时;明清时期称为十二辰禽相。因此可见,“十二生肖”是现代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了。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3)

剪纸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4)

图一


据考证,“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组合,是由表现时辰变化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各个时辰隐含的天地阳气和阴气变化,配以十个动物脚爪的单双数,以及蛇舌的分叉现象和兔唇的分裂,来对应十二地支五行阴阳的关系而形成了十二生肖。比如,子时是代表夜11点到凌晨1点,连接着昨天和今天。这刚好切合老鼠爪数一前一后不同的阴阳特征,它的前脚掌是四爪,后脚掌是五爪。由此十二地支中的子时,对应着生肖动物老鼠活动周期的时辰特征,“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也”,哲人将鼠与子时相配,便有了“子鼠”在十二生肖中占其首位的说法。也正是有了这十二生肖的排序后,人们似乎总觉得需要替子鼠的种种组合传说,编出点寓言故事来说道说道。


比如“鼠”被推崇为创世之神的寓言故事,说它具有通天的本事。这在玉器上能见到的实物描绘,当数良渚文化时代的人兽形玉佩,为中华历史第一鼠。江苏省昆山市赵陵山77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图一)白玉质,内闪绿色斑纹,光洁细润。以琢磨及镂空工艺,雕琢一人兽复合形图像。一曲肢人头戴平冠,冠上一神树顶,栖一仰天长鸣的神鸟,具有着原始太阳鸟报晓的特征。下面人手托举着一鼠与神鸟相连,构成了一幅“鼠咬天开”的景象。这件玉佩应该是比甲骨卜辞中用鼠作为妇名,还早的一个生肖鼠文化例证。


“鼠咬天开”说的是远古时期,天地混沌一片,宇宙没有形成,鼠在夜半子时出来活动,将这混沌咬破,使得天地分开,宇宙终有了成形,也成就了它开天之功,被封为十二生肖首位。“鼠”位列十二生肖之首,在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版本演绎。其一,如来选十二种动物作护法人,各轮执岗一年,“鼠”耍小聪明施计谋让猫等得不耐烦,离开岗位,“鼠”借机会取代,终于让生肖首位从猫手中旁落,自己取而代之了。于是猫与鼠结下永世大仇。其二,神话故事说“鼠”为赶天庭报到,因过大河,便偷偷站在牛背上凫水而渡,快到岸时,咬了牛尾一口,牛忍疼甩尾,便随势将它扔上了岸,“鼠”拔得生肖首位头筹。其三,“鼠”靠阴谋手段取得生肖首位,众兽都不再理“鼠”,因此老鼠成了后世过街人人喊打的对象。其四,传唐三藏取经,归途有经书遗落,“鼠”好心把经书送到唐三藏手中,并且沿途偷稻谷滋养了灾民群众,三藏为报答封其为生肖首位。


尽管编出点寓言故事夸也好骂也好,但总也挡不住人们对“鼠”的评头论足。《说文解字·鼠部》共收录“鼠”部字19个,翻阅《汉语大词典》中收录“鼠”参构词语总共有72个,如:“鼠牙、鼠毛褐、鼠目、鼠耳、鼠耳巾、鼠尾草、鼠眼、鼠毫笔、鼠须管、鼠胆”等等。成语中具有负面色彩的“鼠入牛角、鼠目寸光、鼠头鼠脑、投鼠忌器、抱头鼠窜、猫哭老鼠、胆小如鼠、鼠肚鸡肠、奉头鼠窜、过街老鼠、贼眉鼠眼”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据清代乾隆二十六年探花赵翼记载,南朝梁武时期沈炯所做的《十二属相诗》是现今可考的一首跟十二种生肖有关的诗歌。“鼠迹生尘案,牛犊暮下来。虎喷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隔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觅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址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窗悠哉。”诗中每一句点出生肖的名称,并结合该生肖的特点进行描写。依次写出了“鼠”的习性是谨小慎微、在远离人类的地方活动,足迹踏过布满灰尘的桌面。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5)

图二


诗经里在《国风·魏风》篇中收录《硕鼠》一文,借对鼠类给农业生产造成破坏的厌恨,以及遭到鼠患后的无可奈何,只能去怀着寻找新生活“乐土”的向往,来借喻评说春秋时期赋税变革的事,并且《硕鼠》作者企图借赋税的变革,来鼓励奴隶起来反抗奴隶主。“鼠硕鼠硕,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被人恨,那么它的形象在西周玉雕件中出现,到底又是为了什么?1991年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M12009出土一只玉鼠,现藏三门峡市文物局。(图二)青玉料,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鼠作卧状型如半圆,两道阴线深切,界分出头与身部。头部略尖,双目作乳钉状凸出。身琢双阴线大方弯勾云纹,描绘勾勒出老鼠尾巴左右摆动时的张力。背部拱起,饰三角纹及短阴纹表示短短鼠毛。双爪间有一斜穿,作为穿绳可挂佩使用。西周时期的动物挂件的雕琢工艺,抓住了“鼠”的小眼、硕身、尖嘴、长尾特征,可谓一只“硕鼠”穿越三千年时空,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硕鼠》因其啃食众人辛苦耕耘的黍苗,使劳动成果遭到损失,终成被骂对象。但在佩玉制度相当严格的西周时代,为什么西周贵族要佩带一件被人唾弃的“玉鼠”,其意何在?


原来,中国远古就有食鼠风俗,早在旧石器时期远古人就把“鼠”作为果腹的食物。考古工作者发现,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北京周口店“北京人”洞穴遗址的用火灰烬中,就曾发现成堆被烧焦的鼠骨,显然老鼠曾是我们祖先的果腹之物。真正成一种食鼠风俗,大约是在周朝。据文献记载, 当时不仅一般老百姓喜食鼠肉,就连周代统治者也视鼠肉为珍馐。他们把鼠肉喻为“璞肉”(玉的意思),且对于食鼠还有一定的规矩。据战国时代的《尹文子·大道下》载 :“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 ’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


这就证明了在当时新鲜鼠肉,已成为周人市场上交易的商品,而郑国商人尚不知晓。由此可知,周代人食鼠之风十分盛行。据《仪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 在周代,唯有三鼎以上之士、卿大夫、周天子等贵族,才能享有在鼐(大鼎)中盛鲜腊鼠肉尝味的资格。又据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秦策三》载:“国人谓鼠未腊为朴。”可知道周代统治者尤爱吃腊制鼠肉干,为此曾专设“腊人”整治干鼠肉,储备以供缺食时享用。周代人把鼠肉比作璞玉,可见时人认为鼠肉是美味佳肴,且是待客的高级食品。由此看来,周代贵胄身腰佩带玉鼠,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自周代以后, 由于农业和家禽家畜饲养的发展 , 人类的食肉量大增,因而食鼠的习俗逐渐转向食用其它动物肉食方面。但尽管如此,食鼠遗风仍代代相传,不少地方仍继续食用鼠肉。早在唐代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就有叙述。唐代 玉硕鼠饰件,(图三)玉质为青玉,局部有沁色。圆雕,鼠呈卧状,圆眼,双目前视,形体大而丰满,造型生动可爱。按史料记载唐代秋收之后,在捕鼠的旺季,会把捕得的鼠肉用黑豆煲汤,作为餐中美味,并用来招待客人。这种食鼠的习俗,迄今广东人还有此种吃法。可见唐代人佩带玉鼠,与西周佩玉的习俗,也有着世代沿续的渊源特征。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6)

图三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7)

唐代玉鼠


当然,古代人佩玉鼠的习俗也不尽与食鼠有关。《宋史·神宗本纪》:“庆历八年四月戊寅,(神宗)生于濮王宫,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气成云。”神宗的降生,在“赤光”异象之外,又出现了“群鼠”异象,应了神宗本命的政治隐喻。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十二生肖俑在宋墓随葬陶俑中发现的比较多。因此,异象的出现,使两宋和北方辽金契丹族的生肖文化,赋予了一种吉祥的发展方向。宋代玉鼠 (图四)玉质为白玉,圆雕。鼠作蜷伏状,背有一方型直穿,臀部浑圆,尾巴回绕于腹部,圆眼睁,竖圆耳,一副小心谨慎模样。此器线条简练有力,器身光素无纹。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8)

图四


在民俗文化中,老鼠被称为仓神,号为“大耗星君”。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填仓节。又称天仓节。填仓节这天,粮商米贩都要祭“仓神”。相传很久以前,北方曾大旱三年,焦土千里。一位看守粮仓的官吏开仓救民,然后在正月二十五日放火烧尽空仓,自己也跳进了烈火中。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老百姓献身的无名氏仓官,就在正月二十五这一天,北方家家户户在院里或打谷场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粮囤状的灰圈,内放五谷杂粮,并在其上覆盖瓦片,意即填满粮仓。民间认为家中鼠多是一种吉祥富裕的象征。因为老鼠藏在人家中,如果吃不到什么,它就不在这里了。基于这样一种观念,人们尊奉鼠为“财神”,欢迎它的光临。如果家中老鼠突然离去,反而认为不吉利。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9)

图五 金代壁画


在填仓节这天,传说是“老鼠嫁女”的日子。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鼠可以永远绝迹。历史上过老鼠嫁女节,一般是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当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音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清代举人徐珂在他的清代掌故遗闻汇编《清稗类抄》中记载:旧时上海一带有避老鼠落空的习俗。老鼠外出觅食,失足落地,称为“老鼠落空”,据说见者多为不吉利,非病即灭,必须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谓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饭,食后便可化解。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10)

图六


对于“鼠”的文化民俗不论是美化,还是刻意丑化,其实,在我国春节年画或剪纸中, “鼠”是常见的题材,以此足可见中国人对生肖鼠的传统文化,是被广泛认可的。周作人写过《儿童杂事诗》,在回忆儿童时代的生活时,有首云:“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裤,翘起胡须十许根”说的是老鼠新娘子的样子。一些年画上钟馗嫁妹的时候,也拉着老鼠亲友团,去当鼓乐手。吹喇叭的敲锣的,好不热闹。


神话即历史。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维柯认为:“神话是人类最初的艺术,各族人民的历史都是从神话故事开始的,而神话故事就是各族人民最古老的历史……不论神话的人物和内容在今天看来多么离奇难解,原始人总是信以为真……”通过维柯的论说,神话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对史实的二次创作,饱含先民对神的尊崇与敬仰之情。


由此,“鼠”作为一种生肖,历来人们对其褒赔不一,可以说是个性极其鲜明的一种生肖属相。《太平御览》卷八二○引晋张勃《吴录》:“日南比景县有火鼠,取毛为布,烧之而精,名火浣布。”在历史文献中晋张勃《吴录》的“火鼠”一词,常与晋王嘉《拾遗记》的“冰蚕”一词对举使用,喻世上珍贵之物。这样的观点在明清时期的一些玉佩纹饰中,也有不少体现。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11)

图七


清·子辰环形白玉佩饰,(图六)白色玉环型佩,晶莹细腻,有枣红、褐红留皮。环外缘相对雕琢螭龙首和鼠身。螭龙猫耳,圈眼,额上一月牙横。鼠爬环缘上,呈卧伏状。圆眼古怪精灵。十二生肖中龙为辰、鼠为子,子辰相遇,在五行中为半合水。按命理说法水为财,因此人们相信配带这样的玉饰,可以给人带来财源滚滚,八方逢缘。另外,这样的玉佩纹饰在民间,也有人叫它为“望子成龙”佩。明清时期这样的玉佩龙纹,无论是螭龙头还是玉龙头,它与鼠头位置,皆是两首相望。而现代仿品就不究其理,常常将个鼠尾朝着龙头,那就不成个东西了。


清·望子成龙白玉佩饰 (图七)白玉晶莹,玉质润泽,整料取圆,费工费料,以拉丝、锼空多种工艺,线雕盘龙一尊,一只老鼠拖着长长尾,爬踞在鱼尾形龙尾处。民俗中借鱼龙变化、借辰龙、子鼠的谐音,称此玉佩为望子成龙佩。给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佩带上这样的玉佩,期盼日后高中功名。明清时期的图案设计往往是吉祥喜庆的,每一图必有吉祥寓意。难怪鲁迅先生在其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写过一篇跟“生肖鼠”有关的文章《狗·猫·鼠》,回忆小时候因爱鼠而选择仇视猫,但“鼠”却被“长妈妈”一脚踩死,小鲁迅因此几天不和“长妈妈”说话。


清代有个叫吴芗厈的写过一个古董卖玉鼠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浙江嘉禾就有个非常厉害的古董收藏家,人们称他为张古董。有一天,张古董眯着小眼,忽然看到一个小丫鬟,手里捧着一只灰不溜丢的石老鼠,正准备换糖吃。张古董定睛一看,这老鼠有年份,做工也精细,而且自看着它后,心里总有一股异样的感觉,便买下了这只灰老鼠。回到家里将灰老鼠丢进开水锅里煮,又捞出来用裹着谷糠的布袋,慢慢小心文盘了起来。已经盘玩打磨,一连几天,这只石鼠渐渐变得洁白无瑕,露出晶莹的玉质来。两只老鼠眼睛居然冒出两束红光,闪闪发亮。


大家都对这只玉鼠充满了好奇。恰巧赶上相国趁回京之际,四处收集珍奇异宝,张古董给相国送了过去。相国接过玉鼠仔细把看一番后,给张古董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并且面露微笑道:“今日来的人都不要走了,先吃饭,等午夜时分,将这玉鼠放在厅堂中央,不必点灯,奇迹自会发生。”到了夜里,别说奇迹,就连玉石本该有的那点光泽,也被漆黑夜空淹没得看不见一丁点。忽听外面传来子夜的更夫梆子声。只见玉鼠眼中忽然射出两道红光,透过屋顶指向天空。没过一会儿玉鼠周身散发出皎洁的白光,照得屋内大亮。白光甚至穿过屋子的缝隙照到了院子里,使得院内也十分明亮。众人纷纷庆贺相国收获了一件至宝。


多年后,人到暮年的张古董,又找到了退休赋闲在家的相国,恳求他告诉自己关于玉鼠的事情。相国看张古董确实诚心,便对张古董说道:“这个玉鼠出自皇宫。相传这玉鼠周身都是用夜光玉打磨的,世间罕有。之前这玉鼠一直被珍藏在宫中旳藏经阁,用来它保护经书多年,未曾有半点损毁。后来发生战乱,玉鼠丢失,宫中派人找了很久都没有见到。原来竟然与你和老夫有此一缘,实在是难的呀!”


收藏讲究个缘分,更讲究见多识广,衷心祝愿阁下在往后的收藏中,能识宝藏宝!

唐代独角瑞兽玉器作用(古代玉器12生肖溯源第一篇)(12)

剪纸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