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博士出路(基层需要北大博士)(1)

□陈自强(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获悉,朝阳区分两个批次公示了202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名单。公示名单显示,多数录用人员毕业于名牌大学,而其中一北大博士拟录用为“朝阳区城管执法岗”的内容引发网友热议。(4月14日《潇湘晨报》)

这已经是近年来被讨论得有点滥的问题了,过去一年的“发Nature论文博士回家当公务员”,抑或是“中国地质大学博士报考社区干事”等新闻,都在反复讨论一个问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基层公务员工作,到底是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是人才灵活就业的弹性选择。争论背后,一方面是“学而优则仕”的平步青云思想在流动,另一方面则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抱怨。

笔者认为,基层需要一些有才能的名校生,但众多名校硕士、博士为一个基层岗位挤破头却是极不健康的现象。

博士毕业应该做什么?进科研院所、站上高校讲台、进大厂拿高薪?这是站在旁人眼光里他们的“理所当然”,但却不能完全涵盖每年近六万人的全部选择。如果报道里的博士是社会工作专业,那她入基层一步一步做起,便是合理合情的选择;再比如社会学专业抑或是农村发展专业,要做好做精做新,更需要有下沉到基层的勇气决心和耐心。

另一方面,上述问题也是一个伪命题。《南方周末》最近的一篇深度报道——《直博生第八年,他去当了外卖员》讲述了一位直博八年仍未毕业的浙大学生,他困惑的是:“我到底适不适合(科学研究)?始终没有一个人带我入研究的门“。结合每年皆创新高的考研人数,和越来越多人在不了解研究生是什么干什么的情况下,一入大学便把考研当作最大的目标,与其说这位北大博士是人才浪费,不如说她真正选择了自己的目标所在、价值所在、快乐所在——一位北大博士,谋一份教职或一份不错的offer并不难,选择了公务员,也充分说明了在多年的学术生涯后,她认识并承认了自己不适合学术的现实。而这,也能为仍在升温的盲目考研热好好降降温。

此外,我们大力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也需要推动基层的人才结构现代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名校人才的到来并非人才的浪费,而是供需的良性对接。正如“发Nature论文博士回家当公务员”当事人所说:之前的学校和科研经历并不会浪费,反而会在工作中更好地帮助我。所接受的教育给这名博士的远不止一份毕业证书,而是一份灵活创新的思考和思想,就像之前她的北大师兄陆步轩一样,有把一些别人看不起的事情做得好、做得精、做得大的勇气、底气与能力。并且,他们的上升路径也不会狭窄。

基层需要高素质人才,但不需要一堆人才。朝阳区这份名单中的名校生比比皆是,也难免存在在大环境下处处碰壁后做出妥协选择的人——是的,如此多的名校硕士、博士,本质上还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笔者相信前景是较为明朗的,但也需要上下合力解决的,不久前教育部出台校企合作新招——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这是重点之一,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结合就业市场并辅以科学性、合理性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以及作为主体的学生对前途、职业作更加科学、合理的思考与安排。

笔者希望看到有才华、有能力、有热情的“清北”博士在基层大放异彩,但也希望基层成为名校生竞争的新赛道这种不健康的现象能早日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