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词:《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诗词赏析之四(毛泽东诗词赏析之四)(1)

写作背景:

要想很好的理解这首词,就要对它写作的背景有一个了解。1927年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一个真正的严冬,大革命即将走向失败,全国上下一片阴霾:

一是蒋介石叛变革命。蒋介石政权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同时也整合了一部分军阀势力。在他蒋某人看来可以不需要共产党的合作了,于是蒋介石公然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特别是上海“412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国民党大肆拘捕及屠杀共产党党员及工会领袖,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二是共产党内以陈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掌权,他们对国民党的镇压革命的行为一味的妥协退让,就连“412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上也还是“妥协退让”为主基调,毛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没有能够得到大会的认同,甚至没有被讨论。

就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前夕,主席深感“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势艰难,暴风雨随时可能到来,毛怀着极其苍凉和悲壮的心情登上黄鹤楼,作这么一首《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诗词赏析之四(毛泽东诗词赏析之四)(2)

赏析:

第一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开篇诗人登楼望远,只见滚滚长江奔流向前、京汉粤汉铁路贯穿南北。一纵一横道出祖国山河极为辽阔。

第二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远看祖国山河被“莽莽苍苍的烟雨”所笼罩,风雨飘摇前景迷茫;近观龟蛇两山夹持着滚滚江水。压抑压迫之感跃然纸上。

一二句共同构成上阙,上阙重在写景,诗人寥寥数笔把当时就把当时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茫茫、沉沉、苍苍三个叠字写出了天气之阴霾,情势之迷茫;一个“锁”字生动传神,一是指诗人登楼看见龟蛇二山夹江而立的形象,更是指当时十分严酷的政治形势。

第三句“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登高望远“感念天地之悠悠”,自然引出最后一句抒情。

第四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这句“把酒酹滔滔”很多人理解为“把酒浇在滔滔的江水里”(因为酒浇在地上为酹),我个人认为李太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应该与此相同。这句一扫上阙的阴霾之气和压抑悲凉之感,写出了主席澎湃的激情和不灭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