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很多眼镜店由于疫情、成本增加、竞争激烈、利润趋小、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因素,同时基于自身的专业、产品、人员优势,开始转型从事青少年近视防控行业。

然而,眼镜店转型并不都是成功的,甚至不少眼镜店在转型后反而加快了关门闭店的速度,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笔者作为曾在品牌眼镜企业和青少年近视防控企业工作近15年的资深从业者,现结合本人实际走访或接触到的实际转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逐一呈现,欢迎持续关注!

第1家眼镜店:

店面位置: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转型实况:哈先生在安徽老家县城的一个学校门口,5年前开了一个约80平方的眼镜店,主要经营成人和中小学生配镜业务。前3年经营得还不错,每年都有近10万的盈利。但从疫情开始就出现亏损,后来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加盟了一个做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品牌,借钱装修,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半年后就不得不关门。

经过实际走访和多次沟通,终于搞清楚了他为啥转型失败——转了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身体,但灵魂还是眼镜店!

眼镜店十大模式(热点走访8家眼镜店)(1)

眼镜店转型,首先是经营思维和理念的转变!

深度剖析:我们知道,眼镜店的本质是眼镜零售,就是售卖眼镜,涉及不到深度的视功能检查、专业的眼健康咨询服务、视觉训练服务等,注重的是客单价和成交率,基本上眼镜销售出去后,这个业务也就结束了。因为客户下次配镜的时间和地点,就难以去跟踪了。

而青少年近视防控店,本质上是青少年眼健康专业服务体,验光、配镜只是业务之一,给客户提供的是综合的、系统的眼健康专业服务,包括整套的视功能检查(当然,也有不少近视防控品牌做快招招商,没有自己的研发和技术)、完整的视觉解决方案、近视防控产品服务、视觉训练等,注重的是客户体验、近视防控效果和专业服务的满意度。

所以,眼镜店转型首先要在开店思维和经营理念上,完成从眼镜销售商到眼健康综合服务商的转变,把自己的专业度提升,把服务做到闭环和极致。

案例中的哈先生,虽然眼镜店转型做了青少年近视防控,但开店思维和经营理念还是停留在售卖产品的层次,只是把产品从单一的眼镜变成了视功能检查、近视防控产品、视觉训练,更没有在服务上打造”接待——验光——视功能评估——提出眼健康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完善、确定方案——成交———追踪回访——邀约复查——改进、完善解决方案——再追踪回访——定期复查——再改进”的闭环。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哈先生个人,他加盟的这个近视防控品牌,可能本身就没有这样的模式和专业,更没有能力复制、赋能给哈先生了。所以,这也是我下篇案例将要提到的,决定眼镜店转型青少年近视防控成败的其中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选择一个有真正专业优势和成功模式的品牌!

比如在青少年近视防控行业深耕近20年的惯目护眼世家,有独特的21项视功能检查,通过该检查就可以预先知道这个孩子需要多长时间能视力恢复到什么水平;另外, 在客户服务上,惯目护眼世家也是做到了极致、系统、标准,仅仅在接待进店客户的服务上,公司早就根据直营店的实践经验,制定了孩子进店和家长进店接待服务的几十个细节,具体到孩子进店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复查中与孩子沟通什么,爸爸送孩子进店怎么接待,奶奶带孩子进店怎么接待等,全都是接地气的标准化细节服务,更重要的是可复制,可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