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一号线即将迎来大修,这也是广州地铁开通至今难度最大的一次系统改造。

自1997年首通段开通至今,地铁一号线已“服役”将近25年,每日对外运营服务约18小时,日均客运量近百万人次,各系统设备已陆续进入大修期。本次升级改造涉及的主要设备是关键系统中的信号和接触网设备,施工流程复杂,工作量庞大,作业时间十分有限,且不能影响次日运营,改造升级难度空前。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进度(服役25年首次大修)(1)

如果说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成就高峰,那么地铁则是城市建设成就的图腾。

陪伴广州市民走过近25年,地铁一号线就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时代注脚。如今,随着十八号线的开通,广州地铁总里程已达到589.4公里,车站290座。“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地铁已全面融入广州市民的生活,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一号线即将大修之际,让我们翻开历史,一起来重温广州第一条地铁线的峥嵘岁月。

五度难产,广州首条地铁线曾是秘密工程

“一个城市,没有地铁就没有现代化。”1958年,广东省的老省长陈郁第一个提出广州地铁的梦想。然而,当时不少专家却忧心忡忡:广州参差多变的地质条件根本无法建地铁。

相比北京、上海,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广州地层最复杂。这里的地下,是一片险峻的峰林迷宫:红层、花岗岩地层、淤泥砂层、溶洞、断裂带……让人庆幸的是,随后技术人员经过初步地质勘探,证明广州完全可以建地铁。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进度(服役25年首次大修)(2)

《与龙共舞:广州地铁深度报道》一书中回顾道:1965年初,广州市政府成立地下电车工程建设指挥部,当时是结合战备工程建设,出于保密需要,根据“地下”二字共有9道笔画的缘故,该工程曾被秘密定名为“九号工程”。

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建成的隧道断面太小,“九号工程”实际只按人防功能修,竣工后无法运行地铁,广州拥有地铁的梦想首次触礁。随后的几十年里,广州修建地铁的梦想或因为技术先天不足,或因为资金极度因难,地铁工程曾经先后六次上马,但五次因为各种原因被迫停下,史称“五下六上”。

1991 年11 月,广州第一条地铁再度迎来转机。时任广州市委主要领导这样说过,“地铁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当然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我想,问题的关键是这个项目摆在人民面前时,人民是赞成还是反对。广州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以多种形式听取过民意,深深体会到民众为长远利益宁可暂时作出一些牺牲的精神境界。广州人民的思想是开放的思想,是打破封闭的小生产方式的思想,人民的决心是我们决策时的坚强后盾。从另一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使广州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提高。只要筹划得当,没有条件可以创造出条件。”

横下一条心,挑上千斤担,地铁一定要上马。1993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可行性报告获批。广州的地铁梦,终于走进了现实。

串联5区,打通广州天河、芳村发展两翼

在广州地铁一号线数十年的筹备过程中,地铁线路的走向和站点分布历经多番研究,争论激烈。其中,与珠江隧道的因缘际会,至今仍传为美谈。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进度(服役25年首次大修)(3)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商人霍英东向广州市政府提议修建珠江隧道。彼时,芳村区和天河区已从广州郊区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行政区。他认为,“有必要通过一条过江隧道把芳村与广州中心区连接起来,使芳村得到开发。”

当时的广州政府,已筹谋地铁建设多年。广州市政府立即组织专家论证,决定在建设珠江隧道时,预留地铁通道,解决将来地铁过江的最大难题。

珠江隧道旁预留地铁通道,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的芳村区和天河区作为广州的东西两翼,被寄予了同样的厚望。芳村区是广州面向珠江三角洲的门户,大片大片的土地有待开发;彼时的天河区,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刚刚成功举办,全国的目光第一次聚焦到天河体育中心,大片的农田菜地正处在巨变前夜。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进度(服役25年首次大修)(4)

九十年代的天河体育中心

1988年,媒体刊登了广州地铁十字型路网方案,一号线的雏形也首次曝光。线路为东西走向,由原来的12公里延至18公里,两端分别联接天河和芳村两个新发展区。

一号线连接当时的芳村、荔湾、越秀、东山、天河5个区,形成贯通城市东西两翼的地下客运交通大动脉。它从珠江南岸的西朗站(现称西塱站)起,至珠江北岸的广州火车东站止,全长18.48公里,设西朗、坑口、花地湾、芳村、黄沙、长寿路、陈家祠,西门口、公园前、农讲所、烈士陵园、东山口、杨箕、体育西路、体育中心、广州东站16座车站和1个车辆段、1个控制中心及两座主变电站。其中西朗站和坑口站为地面站,其余为地下站。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进度(服役25年首次大修)(5)

1995年,地铁一号线首通段开工建设。1997年6月28日,地铁一号线首通段(西朗至黄沙)开通观光试运营,芳村与广州中心城区实现世纪牵手,地铁沿线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进度(服役25年首次大修)(6)

广州地铁一号线走向

一号线芳村站站长何江还清楚地记得,广州地铁一号线开通的那一天。他回忆称,当时老荔湾只有黄沙一个站,但开通当天广州市民全城涌来看地铁。芳村站不得不临时在外面广场上装了高音喇叭来引导排队。最后只能实行派筹,按照号码改天再来体验。两年后的同一天,1999年6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全线通车。

改写历史,城市新中轴线加速东移

广州城市格局的重构,是从广州地铁线一号线开始的。 从公园前站到体育西路站、珠江新城站,广州最繁忙地铁站的变迁,是广州城市中心实现东移的注脚。

一号线呈东西走向,穿越芳村、荔湾、越秀、天河,珠江两岸首次相连,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加速从老城区向新城区转移,为广州区域战略调整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广州第一条地铁线,一号线16座车站多为不同时期的地标。花地湾、沙面、公园前、陈家祠、东山口、体育西路、广州东站……从秦朝平定南粤后的城市中心,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广东政治中心,再到千禧年后崛起的城市商业中心,两千多年羊城历史,被疾驰的列车串联。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进度(服役25年首次大修)(7)

不过,一号线开通之初也曾受到质疑。有市民回忆,一号线首段被定位为“观光”列车,票价是来回5元,车次较少,日均客流不足5千人次。而政府统计显示,一号线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达6.63亿元。当时有不少老百姓不太理解。

在广州市相关负责人看来,交通不仅要解决出行问题,更是塑造与改变城市整体面貌、布局、功能的一枚金钥匙。 地铁并不仅是一个“丢钱进去”的大项目,而是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经济飞跃的新发展极,整个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这一决策思维,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的车轮飞速前行,曾经的疑惑早已烟消云散。

随着地铁一号线的开通,广州的经济重心开始渐渐向天河区东移。如今,漫步在全国首个突破万亿销售额的天河路商圈,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地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深刻影响。

在一号线体育西路上盖,天河城从96年开业到现在已走过了26年,仍然是全国营收最强劲的商业体之一。时至今日,体育西路站稳居广州地铁线网客流第一。天河城之后,一号线沿线的广百、正佳、万菱汇、太古汇、天环等大型购物中心相继开业,造就了现象级的天河路商圈。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进度(服役25年首次大修)(8)

万亿级天河路商圈

城市中心的“点状东移”,必然逐步推动城市中轴线的“带状变迁”。

千禧年后,广州东进南拓步伐加速。2000年,国务院批复撤销番禺市,改为广州市番禺区。2001年12月26日,三号线正式动工。整整四年后,广州东站至客村站开通,三号线在体育西路站与一号线换乘。

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施工进度(服役25年首次大修)(9)

广州城市新中轴

2006年12月30日,广州东站至番禺广场站、天河客运站至石牌桥站开通。在一号线连接珠江两岸的基础上,三号线再进一步,番禺、海珠、天河首次无缝对接。与此同时,从天河路商圈到珠江新城,逐渐成长为整个广州经济、金融、商务活动的新中心。一条北起燕岭公园,贯穿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小蛮腰,南至海心沙,全长12公里的发展带一步步成型,广州城市中轴线最终实现了第一次更迭。

当前,广州地铁总里程已达到589.4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正全面推进在建地铁线路13条314.5公里、珠三角城际7条239公里的建设。

从第一条线到15条线,广州地铁也从广州走向大湾区,描绘大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谭超

【作者】 谭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