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自毙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

商鞅在秦国最终被车裂的原因(商鞅的后半生作法自毙)(1)

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

公元前339年的一天,赵良去见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得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

商鞅在秦国最终被车裂的原因(商鞅的后半生作法自毙)(2)

赵良说:"五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8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离开这些警卫,您肯定不敢自己出门。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

但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

商鞅在秦国最终被车裂的原因(商鞅的后半生作法自毙)(3)

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赵驷即位,即秦惠王。

这时,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

正在这时,公子虔等人借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告诉他说"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

商鞅在秦国最终被车裂的原因(商鞅的后半生作法自毙)(4)

商鞅感叹"制定的新法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

商鞅想逃到魏国去避难,但魏国因他曾经背信攻破魏帅,并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无奈,商鞅便潜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组织邑兵北出击郑国(今陕西省华县)。

秦国遂发兵讨之,商鞅兵败,被杀于郑国黾池(今河南渑池)。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秦惠王又下令处以"车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员也尽被杀害。

商鞅虽死,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秦朝。

商鞅在秦国最终被车裂的原因(商鞅的后半生作法自毙)(5)

评价

由于独尊儒术和严刑峻法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公认秦国为虎狼之国。

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中对商鞅评价不高,他认为商鞅用肤浅的帝王之术取悦秦孝公、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走门路这些不光彩手段获得重用后,在秦国国内采用近乎"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不听赵良的劝告,这些足以证明他是个刻薄少恩的人。班固认为商鞅变法造成百姓贫富悬殊加剧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他还批评商鞅鼓励发动战争,致使横尸遍野、生灵涂炭。

商鞅在秦国最终被车裂的原因(商鞅的后半生作法自毙)(6)

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西汉的儒生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旧唐书》甚至将商鞅评价为酷吏。

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而《资治通鉴》中说:"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

商鞅在秦国最终被车裂的原因(商鞅的后半生作法自毙)(7)

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