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唐代文学家温庭筠是个擅长写女妆闺情的著名词人,其词辞藻华丽、秾艳精致,被称为花间派鼻祖此外,他的词与同时期著名的朦胧派代表李商隐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隐晦难懂,所以被并称为“温李”正因为如此,后人对温庭筠的词的解释往往争议很大,歧义很多如对下面这首《菩萨蛮》的解读就是:,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我们都知道,唐代文学家温庭筠是个擅长写女妆闺情的著名词人,其词辞藻华丽、秾艳精致,被称为花间派鼻祖。此外,他的词与同时期著名的朦胧派代表李商隐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隐晦难懂,所以被并称为“温李”。正因为如此,后人对温庭筠的词的解释往往争议很大,歧义很多。如对下面这首《菩萨蛮》的解读就是: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读这首词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小段视频:镜头首先透过“水精帘”把画面定格在一张床上,床上有一个“颇黎枕”,还有一床绣着鸳鸯的锦被。然后镜头切换到了江面上,岸边成片的垂柳,嫩芽初萌,在江水氤氲的笼罩下和小风吹动中,朦胧摇曳,如烟如雾。天刚侵晓,一轮弯月挂在天边,一群北归的大雁正在飞过。接下来镜头摇到了一双玉手正在用剪刀裁剪“人胜”的画面。最后镜头里出现了一个双鬓戴着红花,头顶插着玉钗的美丽女子。

从词面上看,上阙头两句描写床上的物件和摆设,后两句描写户外风景,下阙头两句描写剪人胜的情景,后两句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现在人们争议最多的是对“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两句,因为,第一、二句正在描述屋内床上的物品,第三、四句就变成了户外风景,画面太跳脱,情节急转折,人们很难把二者联系到一起,于是有了各种臆测。清人张惠言,就根据上一句中的“暖香惹梦”推测这两句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惠言《词选》对此词的评注)。现代有人解释说女子可能住在江边,第一、二句是门帘内的风景,第三、四句是门帘外的风景。也有人认为,前两句描写的是近景,后两句描写的是远景。

我读着读着却突发奇想地认为,该词上阙是讲春天一大早主人公就起床了并来到江边送人,下阙是告诉我们那天恰巧是“人日”和“立春”双节日。何以产生如此联想,且听我细细分解。

“水精帘里颇黎枕”,“水精”即水晶,那个年代水精帘很常见,如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颇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玻璃》解释为:“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所以“颇黎”等同于“玻璃”或“水精”,也是那个年代人们常用的材质。如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春江花月夜词》里就有“颇黎枕上闻天鸡”,李商隐的《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苏轼的《答王巩》“是家豪逸生有种,千金一掷颇黎盆。”水精和颇黎都是比较贵重的天然矿石,能用这些材料做家什说明家境不错。“暖香惹梦鸳鸯锦”,“鸳鸯锦”指绣有鸳鸯的锦被,不过古时候“鸳鸯锦”通常暗示新婚夫妇或已婚夫妇用的被子,如唐朝词人牛峤的“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说的都是夫妻云雨、男女交欢之事。所以,这两句也有可能暗示这床的主人是一对新婚夫妇。“暖香”可能是指头天晩上屋里用香薰过,“惹梦”,因为又暖又香,让人很容易入睡,形容锦被的舒适。这里也有主人公刚离开被窝,尚有余热余香遗上头的意像。水精帘和颇黎枕都是晶莹如水,而床上用的是鸳鸯锦,暗示了“鸳鸯戏水”的情景。

“江上柳如烟”,一般指早春季节,因为只有柳芽刚萌发时才会呈现出“烟柳”的景象。“雁飞残月天”,大雁通常是立春后开始北归,“残月”指早晨的弯月,如白居易的《客中月》:“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早入皇城赠王留守仆射》的“津桥残月晓沈沈”。因此,这两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当时是早春的佛晓。此外,这两句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效,我国古代常以折柳送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可参考今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一段表演),这里早上北归的大雁象征“早归”,所以,这两句蕴含了“依依惜别,盼亲早归”的送别之意。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这两句是描述主人公剪人胜的场景。“人胜”是“人日”那天人们剪的人形的饰物。关于人日,下面转引百度上一段话: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由此可见,人日剪人胜戴头上是我国那个年代的民俗传统。“藕丝秋色浅”,“藕丝”指什么,有人说是用来剪人胜的丝绸材料,我查了一下,找不到相关例证。《辞海》的解释为:“彩色名。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王琦汇解:粉霞、藕丝,皆当时彩色名。”如元稹的《白衣裳二首》中就有一句“藕丝衫子柳花裙”。由此可见,“藕丝”在那个年代表示“白色”。“秋色”当然指金黄色了。“人胜参差剪”,“参差”即剪的人胜不一致,可能长短、大小不一,这里把两句结合起来理解的话,就是剪的人胜的颜色不一致,此处的“藕丝”很可能指的是银白色,藉此,我们推断,女子是用银箔纸和金箔纸剪的人胜。这两句通过描写女子剪人胜的情节,间接地告诉我们这一天是“人日节”,也就是大年正月初七。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描写的是女子头发上的饰物。“香红”,《辞海》解释为“花”,“双鬓隔香红”是说女子两个鬓角都插上了花,一边一朵。女子平时也会戴花作为装饰,但这里强调双鬓戴花可能就有特别的含义。与“人日”戴“人胜”类似,那个年代还流行“立春”日妇女戴“春胜”或“春幡”的习俗,“春胜”有好多种,除了“春花”还有“春雁”“春虫”“春蝶”“春牛”等等。从唐代李远的《立春日》诗中可见一斑:“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诗中的“彩燕”、“春虫”都属于春胜或春幡,美女用钗穿起“彩燕”戴头上,把“春虫”戴在了两鬓,所以“山鬓绿成丛”了。由此推论,“双鬓隔香红”是在告诉我们,当天是“立春”日。

“玉钗”是妇女的头饰,唐代往往以戴玉钗的女子暗示已婚妇女,因为玉钗由两股合成,形似燕子,寓意双飞双宿,偕头白老。如李白的《白头吟》“头上玉燕钗,是妾嫁时物”。“玉钗头上风”里的“风”指什么?按我国的五行文化,风属木,主动,归春季。传统习俗中,立春之所以挂“春幡”,是因为春幡很轻,可以随风飘动,寓示春天来了,所以这里的“风”既可以是指春天的风,也可以代指春幡或春胜,如“玉钗风动春幡急(【唐】牛峤《菩萨蛮》),辛弃疾的《汉宫村•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为了能让“春幡、春胜”动起来,古人通常将它们悬系在钗头或用钗串起来,如前文说过的李远的“钗斜穿彩燕”,欧阳修的《春日词》“共喜钗头燕已来”。当然穿在玉钗上的也可能是人胜,因为上一句已经告诉我们女子剪了金箔和银箔人胜。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这里的“轻”与温庭筠所用的“风”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可能的是,玉钗上同时系着或穿着“春胜”和“人胜”,以唐代陆龟蒙的《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为证:“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如果说前一句我们还不太确定“是日立春”的话(因为女子平日化妆也会戴花,见温庭筠另一首《菩萨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那么这最后一句就进一步夯实了这个信息。

综上所述,我对全词的解读就变成了:

一个新婚女子,经过一夜与新郎的缠绵之后一大早就起床了,将新郎送到了江边,依依话别,嘱郎早归。然后回到家中,找来金箔和银箔,剪成人胜,因为这天是“人日”节,即大年正月初七。女子双鬓已戴上了花胜,头顶上的玉钗也挂上了春幡,这天还是个“立春”节,双节撞一日,很特别的日子。

独家解读,欢迎拍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