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shū。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后写作“菽”,秦汉以后,“大豆”一词代替了“菽”字并广泛应用了。大豆原产于中国,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000年历史,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

五谷详细讲解(没有数据我会死的干货分享)(1)

大豆

“大豆”一词最先见于《神农书》的《八谷生长篇》,其中载:“大豆生于槐。出于泪石云山谷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 自汉代以后,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不断增加。

五谷详细讲解(没有数据我会死的干货分享)(2)

豆荚

大豆性喜暖,种子在10-12℃开始发芽,以15-20℃最适,生长适温20-25℃,开花结荚期适温20-28℃,低温下结荚延迟,低于14℃不能开花,温度过高植株则提前结束生长。种子发芽要求较多水份,开花期要求土壤含水量在70%-80%,否则花蕾脱落率增加。大豆在开花前吸肥量不到总量的15%,而开花结荚期占总吸肥量的80%以上。根据大豆的种子种皮颜色和粒形又可分为五类: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大豆、饲料豆。

五谷详细讲解(没有数据我会死的干货分享)(3)

各种大豆

大豆是一种理想的优质植物蛋白食物,其蛋白质含量高于谷类和薯类食物2.5~8倍,除糖类较低外,其他营养成分,如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都高于谷类和薯类食物,它是一种理想的优质植物蛋白食物。营养价值仅次于肉、奶和蛋,故有“植物肉”的美称。

五谷详细讲解(没有数据我会死的干货分享)(4)

黄豆

在战国春秋及之前,黍(黄米)和稷(高粱)是人们最为主要的两种主食。菽在春秋末期、战国及秦代取代了黍的地位,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食物。菽能取代黍的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菽具有根瘤菌,适应性强,耐贫瘠,产量也大;二是春秋末年石磨的发明(相传石磨为鲁班所发明的)及普及改变了菽等食物的食用方式,即大豆可以研磨成粉做成豆饼等,这也更容易煮熟、煮烂,口感也得到改善。秦汉以后,随着铁质农具以及牛耕方式的普及,口感更好的水稻、小麦分别在南北方得到更大规模的普及,大豆其在五谷中的地位慢慢得到削弱。

五谷详细讲解(没有数据我会死的干货分享)(5)

豆苗

但淮南王刘安,又一次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传说刘安在八公山上炼丹时,偶然以卤水点豆浆,发现豆浆能凝结成块,这就是豆腐。刘安也被认为是豆腐的创始人。不过,在汉代豆腐是在冷豆浆中点卤的,所以那时的豆腐缺少真正豆腐的硬度和味道,故而普及程度并不高。豆腐的出现,使得大豆的豆腥味得到消除,豆腐口感也比大豆更好,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更容易消化吸收,这也改变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食谱。到了宋代,豆腐也得到了大规模普及,各种豆腐制品和豆制品也随之出现。自此,大豆及豆腐在中国人食谱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甚至以此喻人的名节,如小葱拌豆腐一样,清清白白。

五谷详细讲解(没有数据我会死的干货分享)(6)

小葱拌豆腐

大豆的优点可不仅在于制作豆腐,还可以制作豆浆、腐竹等豆制品,通过发酵可以制作腐乳、臭豆腐、豆瓣酱、酱油、豆豉、纳豆等,压榨后可制作成日常食用的豆油,豆粉则是代替肉类的高蛋白食物,可制成多种食品,包括婴儿食品。另外,通过培育,豆芽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大豆可谓全身都是宝。

五谷详细讲解(没有数据我会死的干货分享)(7)

各类豆制品

怎么样,现在对“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嘛?欢迎在评论区互动哦!

#丰收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