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赞诺夫悲喜三部剧(与两个人的车站的导演梁赞诺夫相关的那些往事)(1)

俄罗斯导演梁赞诺夫

1955年,发端于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的解冻文学,如一缕清风也吹进了苏联电影界。这一年,28岁的导演艾利达尔·梁赞诺夫筹拍电影《狂欢之夜》,在这部围绕狂欢节晚会的设计方案而生发的令人捧腹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女大学生列娜。当电影剧本送至有关方面审查通过后,一位很有名气的女演员希望担纲《狂欢之夜》,她找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替她到梁赞诺夫那里说情。

1950年才从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之前只拍过5部纪录片、《狂欢之夜》是他的第一部故事片,没错,资历很浅,但是,梁赞诺夫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那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坚决起用了在他看来最最适合扮演列娜的柳德米拉·古尔琴珂。早年,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只是写了一封信给苏联作协请求给他和妻子一个能安定下来的居所,就被打成了反革命。时光倒流10余年,梁赞诺夫就胆敢拒绝苏共政治局委员,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幸运的是,梁赞诺夫成为导演很是时候,除了可以如愿使用柳德米拉·古尔琴珂做自己第一部故事片的女主角外,还能够拍摄像《狂欢之夜》这样一部极有讽刺意味的电影。

可惜,我要到电影拍成后的30年才看到《狂欢之夜》。

梁赞诺夫悲喜三部剧(与两个人的车站的导演梁赞诺夫相关的那些往事)(2)

《狂欢之夜》海报

我刚刚开始看电影的时候,苏联电影对我就意味着《列宁在一九一八》和《列宁在十月》,成长期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给这两部电影,后来,偏见地以为苏联电影就是这种长相的。1981年9月进入大学的第二天,学校就强制我们看电影《乡村女教师》。其实,电影不错,扮演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那的女演员薇拉·玛列茨卡娅,将女教师诠释得温婉、坚定又知性,可是学校非让我们观看电影的手段,让我回忆起这部电影时,没有多少好感,以致,2015年8月我穿梭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里找寻我爱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永远的栖息地时,几次与薇拉·玛列茨卡娅的雕像错身而过,都没有想过要站下来行一个注目礼。

1980年代,我们主要的娱乐手段是守着电视机在寥寥几个频道间来回选择。选择不多,所以选择得特别慎重,一星期一期的《每周广播电视报》到手后,总要认真仔细地将想看的电视节目用红笔勾出来,遇到苏联电影《狂欢之夜》时,我的笔端还顿了顿。

辛亏看了。没有想到,还在1955年的时候,苏联的电影就可以如此辛辣地讥讽官僚主义!打那以后,开始追着梁赞诺夫的电影特别是喜剧片看。

2003年,我得到一个去法兰克福参观书展的机会,书展结束以后顺道去了巴黎。一天晚上,照例在投宿的宾馆附近瞎逛一阵后才回去休息,遇到我们团的几位神色慌张地在大堂里说着什么,凑近一听,原来我们团的一位团员用钥匙开了自己房间的大门后,赫然发现一堆金发男女正在床上云雨,惊慌之下他赶紧拉上门夺路而逃,来到大堂原本想质问前台的,却因为不懂法语而不知如何是好。我也不懂法语,但我不相信会发生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遇到状况的团友被我的固执激怒了,一定要让我去见证“奇迹”,结果,门里是清理得非常整洁的房间,没有他说的男人和女人。他呆了,拿着门卡左看右看,突然,一拍大腿,说:“我刚才去了4楼。”我抢过他的门卡一看,4516,他将4号楼516房间看成了416房间!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很尴尬,我只好向他解释,想起了苏联的一部电影《命运的捉弄》。

梁赞诺夫悲喜三部剧(与两个人的车站的导演梁赞诺夫相关的那些往事)(3)

电影《命运的捉弄》海报

除夕之夜,家住莫斯科的外科医生叶夫盖尼·卢卡申在结婚前夜与几个好友一起为了即将结束的单身生活而狂欢,喝得酩酊大醉。迷糊中卢卡申 错上了飞往列宁格勒的飞机。飞机抵达,出租车司机将他送到了列宁格勒与莫斯科同一街名且同门牌的大楼前。卢卡申走上楼梯,找到了相同的门号,打开门锁便一头栽倒在床上酣睡起来。房主娜佳回来后发现自己家里的创伤赫然躺着一个酒气熏天的男人,不禁不惊失色。她摇醒卢卡申,两个人经过 一场激烈的争辩总算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的闺房里躺着一个男人,任娜佳怎么解释,她的男友就是不相信她与卢卡申素昧平生。而卢卡申的女友,也不相信自己的男友会糊涂地躺在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床上,两个人愤而与对方分手,那么好,梁赞诺夫就让卢卡申与娜佳成了眷属——人们总是诟病,梁赞诺夫的电影情节安排过于依赖巧合,如这部《命运的捉弄》,如果没有卢卡申酒醉中去了错误的城市错误的街道错误的房间,故事将不会成立,那么,有谁会粗心到“错把杭州作汴州”呢?我喜欢《命运的捉弄》,尽管如此,也狐疑过其中的巧合。在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20多年以后,生活用亲眼所见掴了我一记耳光:所谓大师,总是能在错综复杂的世俗中犀利地看到其中的必然。

但是,像梁赞诺夫这样每一部电影都能让我在生活中找到现实依据的导演,也是空前恐怕也要绝后了,我要说的是他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两个人的车站》。

钢琴家普拉东的妻子开车撞死了人,为了妻子免于被起诉而遭牢狱之灾,普拉东甘愿顶罪。在审判前的一个星期,普拉东赶回老家想见父亲一面,他实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见面了。途中,普拉东经过一个喧哗的车站时觉得饿了,就去车站餐厅想随便吃点什么,遇见了美丽的女服务薇拉。满腹心事的普拉东哪里看得见薇拉的美貌?只是一味抱怨餐厅的服务,这让薇拉大光其火,两人争执起来继而互相结怨。没有想到,随着言语来去,普拉东和薇拉越聊越投机,聊到后来普拉东甚至去了薇拉家作客,他这才发现,薇拉的生活有多艰难,对美人起了怜香惜玉之心。普拉东入狱后,害他入狱的妻子离他而去,倒是在车站遇见的薇拉,在家属探视日这一天千里迢迢来看普拉东……

梁赞诺夫悲喜三部剧(与两个人的车站的导演梁赞诺夫相关的那些往事)(4)

两个人的车站

又是一个无巧不成书的故事,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该片在苏联上映后的七八年了。1980年代后期,经历过那段思想启蒙运动以后,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如从前那般艰难,每个月的工资我们必须精打细算着规划,才能保证宝贝在下月发工资前总是有牛奶喝,可是,我们没有气馁过,因为我们的周遭有着如《两个人的车站》里流淌着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暖关怀,所以,我那么喜欢《两个人的车站》,一遍一遍地重看。饶是这样,我只相信那是梁赞诺夫高于生活的编撰。

1992年,我们搬迁到先生学校分配给他的两室户公房里。因为是学校为改善青年教师居住情况修建的房子,一栋楼里都是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事或家属,很容易在邻居之外成为朋友,比如,我们一家跟102就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时间一长,我们对102的王编辑和沈老师能成为夫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原因简单,沈老师是福州人北京大学毕业,王编辑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这两个像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人怎么会相识相知继而成为夫妻的?他们的回答是,《两个人的车站》。原来,那年暑期将尽时,王编辑去北京开会,沈老师探家完毕回学校,他们都选择了途中下车去曲阜祭拜孔子,结果在曲阜的火车站遇到了……“如果没有看过《两个人的车站》,就算在曲阜火车站遇见了,我们也不会搭识。”他们的儿子都已经5岁了,沈老师回忆起车站相遇的往事时,脸再一次羞红了。

而我,在那个瞬间想的是,如果梁赞诺夫知道他的电影成全了千里之外一对中国男女的美满婚姻,会做何感想?

不过,也因为爱情三部曲中的这两部过于仰仗巧合的编剧手法,我最喜欢的是三部曲中的《办公室的故事》:统计局局长卡卢金娜是个性格孤僻、言行和外表有点男性化的怪女人,职员们背后都叫她冷血动物。统计员诺瓦谢利采夫学生时代是个才华出众的青年,但是现在却变得穷困潦倒、未老先衰、唯唯诺诺。这两个地位、性格相差悬殊的人经过几次碰撞之后,却都显露出人性的本色和性格的闪光点来,于是,好事来了——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却因为其中的台词机锋得太有魅力,而让人喜欢:

女:昨天……,坐下,您说我丝毫没有……没有人的感情!

男:昨天我全是胡诌,您不必把我的话当真……

女:不……应该认真对待,因为你说出了我们局里一些人的心里话。您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我进行诽谤、诬蔑!

男:是诬蔑……女:您所说的话都是谎言!

男:全是谎言……

女:是令人愤慨的谎言!这种谎言,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男:我也不同意……

女:您总是支支吾吾的!

男:我没支支吾吾……

女:我没法摸透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男:干嘛要摸我?别摸我……

女:您说我铁石心肠!

男:哪的话……豆腐心肠!

女:说我冷若冰霜!

男:不!您热情奔放!

女:说我没心肝!

男:您肝胆俱全!

女:说我干巴巴的!

男:不!你湿乎乎的!

男:请原谅……

女:住嘴!请您不要再挖苦我了……

男:我没有……,看在上帝的份上。我……我不过是……我并没有想,我……我也不明白…… 我怎么就说出个湿乎乎的……我是……我是想说您很善良……我真是这么想说的

梁赞诺夫悲喜三部剧(与两个人的车站的导演梁赞诺夫相关的那些往事)(5)

《办公室的故事》

看《办公室的故事》的时候,还是译制片当道之际,犹记出色的话剧演员冯宪珍,将女局长的语气语调再塑造得仿佛就是银幕上的她在说着中文。

不看俄罗斯电影,久矣。听闻一代电影大师艾利达尔·梁赞诺夫驾鹤西去,他的电影以及跟他的电影紧密相连的那些往事,滚滚而来。在脑子里闪回他的爱情三部曲,不得不承认,过于依赖巧合让梁赞诺夫的电影弱点明显,但酷爱文学,喜爱普希金、帕斯捷尔纳克、杰克·伦敦、莫泊桑,出版过诗集和中短篇小说集的梁赞诺夫,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让电影中人物回味绵长,我们因此忽略了爱情三部曲的弱处愿意一看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