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寒山大师,因常年在天台山的寒岩隐居修行而得名。有人考证过,这寒山大师本是隋朝皇家后裔,本名杨温,隋末因避祸出家,在世百余岁。其人不仅佛道高深,而且还是位独具特色著名的诗人,留世诗作三百余首。

后人对于寒山大师的生平与行迹,更是众多传说、广为传颂。苏州枫桥边的寒山寺,就是因为寒山大师曾在此修行居住过而得名。再加上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助推,“姑苏城外寒山寺”,更是名满天下。

相传寒山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与他一同在天台山修行的拾得大师,则是被传说成普贤菩萨的化身。寒山和拾得的师父丰干和尚,被后人传说为阿弥陀佛的化身。拾得大师本是道旁弃儿,被丰干和尚遇到,悯其不幸收养为徒,故名拾得。他二人同寺同修,亲如兄弟,被后人并称为“寒山拾得”,简称“寒拾”。到了清朝年间,雍正皇帝又亲自将他二人封为“和合二仙”,受后人供奉。有关他二人的传说不胜其多,尤其在佛教界更是深入人心。

《杳杳寒山道》,是寒山山大师著名的一首禅诗。如果他最著名的《醒世歌》数第一,那么这一首禅诗,最应该是第二了。《醒世歌》小编在前面已经作文赏析过了,下面就与诸君共同赏玩这首《杳杳寒山道》吧。

杳杳寒山道

寒山 〔唐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杳杳,是人迹罕至、寂静幽暗的意思。寒山道,则是从尘世到他修行居住的天台山上寒岩的孤僻小道。落落冷涧滨,是说这条小道,是沿着天台山中清冷的深涧蜿蜒而行的。落落,是孤寂、偏僻、幽静而且冷漠的意思。

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鸟鸣就是常态了。而且鸟儿的鸣叫声,更显得空谷幽深。寂寂,不仅孤单,而且冷清。

淅淅,是清冷的山风扑面,而发出的声音。大雪纷飞时在幽深山涧里独行,身披白雪,那是一种何等空灵清妙的场景。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字面上看是天天见不到太阳、年年不知道春天,实际上正是表达了诗人摆脱了世间俗事、远离了万丈红尘,身心清净、潜心佛法的修行妙境。山下的尘世再怎么艳阳高照、虚华繁荣,人间的春天再怎么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在诗人眼里都是众缘和合、生生灭灭的幻化假相,不再挂怀了……

由此可见,这首诗通篇体现了一个“冷”字,冷眼观世态、清心入禅门。

特别注意,八句诗的头两个字,都是叠字,但这八组叠字都用得恰到好处、其妙无比,更显得禅意重重叠叠,让人回味无穷……

另外,寒山大师存世的诗作中,有一首名为《诗三百》的宏篇巨作,共有近三千句,字数超过了一万五千字,不仅佛理禅意高广深远,而且文采超群,堪称禅诗中的奇绝极品。

有缘有愿者,可以上网搜读,细品其禅味妙境。

寒山寺因诗出名(唐代高僧寒山大师的名诗脱俗离尘清峻高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