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

说起我国“四大名著”,想必各位都十分了解,它们分别是:《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

“四大名著”凭借着极其精彩绝伦的故事和情节,早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中。

它们是我国文化上的一张极具代表性的明信片,地位难以撼动。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关于“四大名著”的评论和建议并不单单仅有这四本书。

实际上,当时一度拟定选取另外两本书,合称“六大名著”。

被淘汰的这两部书人人皆知,就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3)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最终评选并未通过,不幸落选,最终才成为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四大名著。

而这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建国之后,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为何《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没有成功入选呢?

与后世的“四大名著”相比,这两本书又存在着哪些不同?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4)

争论百年的话题:“四大名著”的列举

首先要知道的是,事实上,“四大名著”并不是一个锚定不变的书单,从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已然经历了多次变化。

从历史资料上来看,“四大名著”这一说法的提出,至今为止也不过三百余年。

在最早的时候,四大名著这一说法甚至也没能在文人墨客的内部达成统一。

有人称其为四大奇书,甚至有人直接增加名录列举出了:六才子书、十才子书等称呼。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5)

从目前已知的记载来看,最早提出将优秀小说整合称为名著的,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兼戏剧家李渔。

李渔将《史记》、《南华录》、《水浒传》与《西厢记》并列,称之为“宇宙四大奇书”。

从这个名录来看,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水浒传》是长篇小说,但是另外三本就不同了,其中《史记》为史书,《南华录》为故事集,而《西厢记》则为元杂剧。

虽然都是以“讲故事”为主,但是这些书类型上有很大的出入,强行归类为一体总归有些牵强。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6)

而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在归类“六才子书”的时候则更为洒脱。

他将《南华录》移去,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庄子》、《离骚》,以及《杜少陵集》。

其中《庄子》为散文集,《离骚》和《杜少陵集》都是诗,这一套组合比之李渔,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7)

而相比之下,冯梦龙所评出的四大奇书与我们今天就已经相差不多了,分别是:“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

与我们今天的说法唯一的不同,就是《红楼梦》取代了《金瓶梅》,因为彼时的《红楼梦》尚未出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只是过去文学家们的自身说法。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8)

虽然类似书目列举了不少,但真正使用“四大名著”一词还是要等到近代。

“四大名著”一词最早被人们提起的时间在1919的2月14日的《申报》。

其内容为求古斋书帖社所刊登的一条广告称:“四大名著特价六折”

分别对应的是《廿五史弹词》《随园诗法丛话》《金圣叹、陈眉公才子尺牍》《唐诗白话解》。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9)

显然,这份名单与人们所说的四大名著根本不是一回事,只是商家为了销售拼凑起来的一套书目。

同时代类似的“四大名著”也不在少数,但大都是与上述书店广告语类似的形式出现。

很少会有人真正的列举小说,并正式将其称之为“四大名著”。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0)

虽然在这一时期“四大名著”的叫法十分流行,但其真正内涵尚未定性。

直到新中国成立,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小说以后,民间出现了读书热潮。

“四大名著”必须为小说这一概念,才被人们广泛认同。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1)

“四大名著”,究竟该是哪几本?

我国古典小说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其中优秀的作品不在少数。

除了以上四本以外,其余作品也广受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在建国早期列举四大名著之时,不同的文人也有着不同的说法,有将《金瓶梅》列入其中的,

也有将名录彻底推翻的。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2)

不过,在各种名单当中上榜率最高的,最为人们所接受的说法是以下六本:《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虽然名气不及“四大名著”那么响亮,但这两本书在清代老百姓的心里都是经典之作。

各种评书戏剧作品不计其数,跟那四大名著比起来,其地位一点儿都不低。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3)

这几本书都是经历了百年时间的考验,最为深入人心,最具群众基础的书。

因此,甚至有人提出,直接将其称之为“六大名著”。

不过这一说法最终没能成功,《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后来还是被淘汰了。

至于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勃勃生机的社会风貌并不相符。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4)

此时,还有着另一个重要原因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这些“名著”该给谁看?

当今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小说不再局限于极少数人。

受识字率和传播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并不坦荡。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5)

虽然起自于市井当中,为“市民阶层”所推崇,但是真正有条件能够读过原本的人还是极少数的。

然而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进行了一场前无古人的识字普及运动。

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立下了目标,那就是让所有的孩子,无论贫富都能够接触到教育。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6)

这也就是说,小说的受众群体也将迎来一次跨时代的扩张。

不单单有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还包括尚且年幼、世界观不成熟的青少年。

因此,应该推荐哪些书,这些书又会对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成为了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7)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最终的落选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创作的,其全书一共五十六回。

该书以极其高强的写实手法,描绘出了封建社会之下的各种乱象,是我国古典小说当中最为优秀的一本“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本身是在作者吴敬梓家道中落,屡试不中之后诞生的,在文章中充满了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8)

在文章中,吴敬梓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和各种官员,细微地刻画了封建社会之下的吏治腐败、科举对于人心的钳制、以及传统礼教的虚伪。

除此之外,吴敬梓的白话的运用十分出色,即使放在今天,我们依旧能够通读原文,了解那个黑暗的时代。

但是,这样一本小说真的适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普罗大众、乃至未成年的孩子进行广泛推广阅读吗?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9)

这个答案是存疑的。

吴敬梓的故事并不算复杂,如果以通俗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一帮穷书生如何通过读书来考取功名,然后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各种疯狂的贪污腐败。

学而优则仕,这其实并没错,但吴敬梓对书中人物的描写,着实有些悲惨与荒诞,同时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得过于深刻。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0)

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看这书可能没关系,但是当青少年读完又会怎么想呢?

这个问题就不好说了,青少年处于对社会尚未建立准确认知的年龄,他们很大程度上也看不懂书中的讽刺与隐喻。

如果读完以后,非但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而是“恍然大悟”:原来捞钱得这么捞!那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1)

相比之下,《聊斋志异》这本小说类似的毛病,比起《儒林外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聊斋志异》是由蒲松龄所写的短篇小说合集,全书由诸多短文构成,相比于《儒林外史》,其写作方法更加偏向于古文。

一篇往往只有寥寥数百字,虽然文章主题也是以批判封建礼教为主,但是其内容更为晦涩难懂。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2)

在文章中,蒲松龄看似写的是一些荒诞不经的鬼怪传说,其实是以“鬼神”为由,来表达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可惜的是,蒲松龄的故事虽然在情节上极其优秀,但是其中隐喻过多,颇为复杂。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很难看出其中的本质内容,而过度关注于牛鬼蛇神本身。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3)

众所周知,我国建国初期,平均教育水平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扫除封建迷信,也是这一时间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这时的新中国,普通百姓大都还处于蒙昧的状态。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于这本书大肆宣传,难免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4)

虽然涉及鬼神在其余四本小说当中均有出现,但是,这些故事本身还是以人为主题,描绘的是人与人性的故事,鬼神之说往往只是推动情节或是吸引读者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这方面的考虑下,《聊斋志异》最终也落选“四大名著”。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两书,虽然有着极高的文学性和历史意义。

但是,其文中所描绘的现实太过于黑暗,与新中国的面貌存在着天壤之别,并不利于学生们正确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5)

除此之外,青少年本身阅读能力较差。

而《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言语相比于如今的四大名著而言内容和隐喻更加晦涩,青少年往往只能看到故事本身,而看不到其背后所带来的的种种含义。

从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两本书,并不算得上是适合于青少年的通俗读物。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6)

因此,在这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之下,最终,六大名著才变成了四大名著。

时至今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关于《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专门针对于青少年群体阅读的白话翻译作品也横空出世。

这使得现如今这两本书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而言并不陌生,甚至不少的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开始鼓励学生对这两本书自由阅读。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7)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虽然没能够入选“四大名著”,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就这样为世人所遗忘。

直至今天,《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依旧凭借着深厚的文学价值为世人所熟知,此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虽然没能成为“四大名著”,但是,它们也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四大名著”并不是一个自古以来形成的固定概念,恰恰相反,它真正的形成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时间里。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而不是六大名著(为何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8)

但显而易见的是,现如今,“四大名著”这一叫法已经得到了认可,并广为流传乃至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学常识。

无论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还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四大名著”,它们都是几百年来极为经典的巨著。

它们的故事早就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小说本身的成功与否,并不太需要一个“四大名著”的称号来加以强调。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在文学价值上并不比以上四者要差,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叫法大概率是不会再改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