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每天论语第76天?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每天论语第76天(天天论语笔记82赫然千载)

每天论语第76天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是孔子非常喜欢弟子之一。虽然孔子经常敲打他,甚至拿他开心,但他总是紧紧追随在孔子左右。一方面是因为子路尚武,在一群书生的队伍里,只有他能保证孔子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子路是一个非常爱好学习的,积极参与孔子发起的各种讨论。在《论语》中每一次孔子发起的讨论,都少不了子路。子路紧随孔子,是担心自己遗漏了孔子的重要教诲。子路是个贫困的野孩子出身,属于上房揭瓦,入室行窃的那种没教养的毛孩子。对孔子心悦诚服后投身孔子门下的,一生把孔子的话奉为圣旨,把孔子的身体看得比自己的身体重要,把孔子的安全看得比自己的安全重要。临死前还要“正冠”,以至于被剁成肉泥,孔子终身不食肉泥,可见师徒的感情有多深厚。

本章评价的是子路的德行。《先进》中列入“德行科”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从我们能得到的资料来看,子路的德行并不在他们四人之下。可是子路没能入列“四科十哲”中的“德行”科,而是与冉有同列“政事”。我个人理解这些“奖章”不是孔子颁发的,孔子的这些编书的弟子们并没能真正像孔子一样理解子路。看到孔子经常批评子路,就看轻了子路的为人。比如《先进》中,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一批评,门人马上就“不敬子路”,孔子还不得不为子路正名。在我个人心中,子路是孔子弟子中仅排在子贡之后,排名第二的哲人。

“闻”的两种解释

本章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其关键在于对“闻”字的解释。一是做动词,“听到”的意思。二是做名词,“虚名”的意思。

做动词是大多数人的解法。出自西汉孔安国《论语训解》:“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后有闻,不得并行也。”“闻”就是闻道,作动词。据说孔安国是孔子的十二世孙,后世很多人都依从他的这个解释。子路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听到孔子的教诲之后,必须要依教奉行。但是闻道之后还没有能够力行、没落实、做的还不够好,就担心自己又听到孔子新的教诲,不能力行的道理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我们从子路这个心态可以体会到,子路是一个实干、踏实、不浮华、不贪虚名的人。听一句做一句,学一条做一条。如果不能力行,他宁愿不要再多听。注意是“唯恐有闻”,是担心自己还没完全掌握,做得不够好,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不是不要听。很多人解释为“此未终,彼勿起。”意思是,子路如果听了一条道理,但还没有做到身体力行的话,他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担心听多了,没法具体实践。体现的是子路重实践,学而时习之的精神。

韩愈在《五箴》中讲道:“勿病无闻,病其晔晔。昔者子路唯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箴(zhēn),同“针”,劝告劝戒,是古代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韩愈讲“勿病无闻”,“无闻”并不算是“病”,并不是什么缺点。有问题的是“晔晔”,晔晔(yè yè)意思是美盛貌;光芒四射,才华外露。是浮华,实际上没有实学。这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浮华而没有真才实学才是真正的病。子路没有这个病,《论语》这章是对子路的一个肯定。二千五百年前的子路因其“唯恐有闻”的心态而“赫然千载”,记录在《论语》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成为一个身体力行的楷模,从而“德誉愈尊”。

中华传统文化是实学,重视身体力行,不在乎你“闻知”的多少,而在乎力行多少。虽然你未必读过四书五经,即使你只读过《弟子规》,能力行《弟子规》的一百一十三句,你也超过了那些熟读四书五经,但不能力行的人。所以,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能做多少,这叫实学,不是虚浮的。我们再来说说“闻”虚名的意思,做名词该怎么解。

上一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我们说过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言性与天道”的很多内容,并非“不可听到”。我们把“闻”解为“虚名”,作名词。直接否定了主流的动词性解释,是因为动词性虽然是大多数专家认同的观点,但这个解释说不通。做名词在本章怎么解呢?子路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些名声,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很担忧这些虚名会耽误自己的修行。

按照这种解释,韩愈的“勿病无闻”,也可以解为“虚名”,不把没有虚名当做问题。子路是唯恐自己有虚名,子路很害怕那些虚名,知道虚名不是个好东西,自己也承担不起。特别是求学之人,学问还没做扎实就出了名,这不是好事,是祸不是福。名不副实,往往毁谤、横祸就会跟随而来。名声这个东西还容易让人上瘾,你会不自觉地被它左右,为了保护这个虚名,你就会越来越远离真实。即使是有实学的学者,伟大如圣贤孔子,都难免有人毁谤。闻当作名词讲也很好,也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远离对功名利禄的不道追求。

两种解释都通,到底哪个解释更好一些呢?你喜欢哪一种,哪一种就好!

子路与颜回修养上的差距

《先进》中,孔子拿子路弹瑟的水平来说子路的修养。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已升堂,尚未入室。子路把“闻”和“行”弄成了修养的两端。执着于两端,却不得中道。《子罕》中,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追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叩其两端而竭焉”是研究事物两端的利弊,从而找到“中道”。他不懂闻即是行,行即是闻,闻和行是一体的,不是对立的二法。子路把它弄成了对立的二法了。

颜回才是登堂入室的水平。他懂得闻和行的一体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告诉他,只要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跟着归仁。因为你和天下本来“不二”,你能克己复礼,当然天下同时跟着归仁了。“自身”与“天下”不是二,是一。有天下还有自己,这是二法,这里让颜子直截了当入了不二法门。颜回听懂了孔子说的“为仁由己”,不是由人,不是说“天下”跟“自己”是分开的。自己归仁,天下就归仁了。颜回说请夫子给我们点一个纲目吧,修仁要从何入手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遵守“四戒”就叫“克己复礼”,这就是纲目,就是修仁的着手处。颜回一听,马上表示收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虽然不聪敏,回去马上照着夫子的话去做。虽是谦虚,也没有丝毫疑惑,他闻之即行,闻行合一,不是二是一。闻就是行,行就是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子路跟颜回的差距。

我们平日里听的道理不少了,天天听课,天天读书,天天刷手机,要什么资讯就有什么资讯。现在的状态不是闻得少了,而是闻得太多了。往往是“徒闻而未见诸行”,不肯去落实。听闻而已,左耳入右耳出。真正去行动、去实践的人太少了。子路能够真正去实践,所以他达到了“升堂”的地位。颜回天分加勤奋,不仅实践,还能做到“不贰过”,“不违如愚”,对孔子的学说真正做到一点都不打折扣地落实在修行中。所以他能够升堂入室,成为孔子的入室弟子。那些只是听,听了之后不肯用到修行中的,不能够真正学习圣贤存心,不能真正去落实圣贤的言行,那只是“徒闻”而已。徒闻就是白听了,浪费时间,那还是个圣贤门外汉,没入门,不要说升堂入室了。

应该如何去学习儒家

我们现在学儒也好、学道也好、学佛也好,要注重基础。基础不扎实急着往上学,是不会成功的。我们要学子路的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可我们现在的人们很难养成静下心来研究学习的习惯。喜欢快餐文化,实用主义,无需思考,直奔结果。我们很多人天天抱着手机刷机,把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统统装进自己的脑袋中去。你好好想一想,这些无营养,无智慧的信息除了偷走你大把的时间之外,还能给你带来什么?我们是在荒废时日,辜负光阴。这一生可能什么成果都没有。不要说圣贤,做君子都遥遥无期。学儒到底要学什么?儒家的根源在《论语》,儒家的智慧在《论语》,儒家的修行在《论语》。一辈子哪怕你只能学好一本《论语》并能身体力行,也就足够了。

我们现在学习《论语》进度安排得很缓慢,缓慢很好,给大家足够时间。大家不是只听个知识,增长点知识不能叫真学问。真学问是你真正学一条做一条,读懂一句你就真正落实一句。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你行动的智慧。一直把《论语》学完之后,你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是我们学习《论语》的目标。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儒”,而不是搞“儒学”。

真正要学习子路,我们体会到子路那种急切认真学习的心,我们不觉得羞愧吗?人生的修行之路既长且苦,犹如夜行,我也不知道我最后的修为将停留在哪个阶段。但我知道光明始终在前方,我只要一步一步坚定前行就好了。

道客村曰:

子路未行恐又闻,

赫然千载德誉尊;

学儒需得基础牢,

圣人之言谨践行。

【注释】

闻:1、做动词,听到。2、做名词,虚名。

【译文1】

子路如果听了一条道理,如果还没有做到身体力行的话,他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译文2】

子路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些名声,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很担忧这些虚名会耽误自己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