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考记叙文写作手法及作用?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中考记叙文写作手法及作用(中考记叙文阅读)

中考记叙文写作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专题——

表现手法-悬念伏笔的区别

【知识链接思维导图】

【中考真题链接目录】

◇ 01有一种冷叫母亲觉得冷

◇ 02 谁都可以是天使

【中考真题链接㈠】

有一种冷叫母亲觉得冷

闫忠新

①上周,我们参加一个自驾游活动。虽然已经是深秋,但那天正赶上回温,有二十一二度。太阳笑眯眯的,加上一点风丝都没有,所以更让人觉得暖洋洋的。

②八点半在广场集合,我们发现大家穿什么的都有:衬衫、薄毛衫、保暖套、呢子大衣、薄棉服……最出格的是五十多岁的张先生,居然在厚夹克外面套上了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大家不由自主拿他开涮:说他提前衰老,已经到了痴呆的地步,不知道冷暖了。他笑着脱下羽绒服,拿在手里,却不做任何解释。

③到了目的地,我们很多人把外套扔在车里。毕竟已经十点左右,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会很热的。但张先生依旧抱着羽绒服不撒手。有性急的小伙子开玩笑似的去抢,张先生夹紧羽绒服往前跑,惹得一大群人笑个不停。

④一路上天湛蓝湛蓝的,蓝得那么纯净,那么透明,几朵自云悠闲地飘在空中,越发显得洁白。偶尔一两只海鸥飞过,掠过开满雪白芦花的芦苇丛,张先生忙着把这些摄入镜头。一边忙着拍摄,一边嘴里还唠叨:“有多少年没见到这样的景色了,都拍回去,好好看看。”我们歇脚时张先生也舍不得休息。一根芦苇,一只海鸟,一朵野花,一棵小草,都收进自己的相机。若不是我和他不太熟识,早就把他的相机抢下来藏起来了。旅游在心,他这是忙得哪门子啊!就不能真正投入到这美景中,感受游玩的自在惬意吗?但毕竟我和他不熟,而且我本来就不爱说笑,所以,在这一大群人中,我可能是唯一一个不明目张胆笑话他的人了。

⑤吃午饭时,张先生先是用相机拍完饭菜,然后才动筷子。大家又笑他新潮,像年轻人一样,动不动或在网上发图,发说说什么的。他还是笑而不语。我忽然觉得张先生不是自己在旅游,似乎是……我觉得相机里面一定有故事,但怕有“交浅言深”的嫌疑,我还是没有问。

⑥在朝阳庵门口,趁着大家都进里面,张先生喊住我,让我帮他照张相。我拿过相机,刚想照。他擺了摆手,做了一个暂停的姿势,然后慢慢地穿上拿在手中的夹克,接着又套上羽绒服,整理好头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摆出胜利的姿势,示意我拍照。

⑦照完相,他立马脱下夹克和羽绒服,搭在胳膊上。也难怪,就算不动,就这样穿着这身衣服,这样的天气,都会马上冒汗的。张先生的做法彻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抛下“好奇害死猫”的包袱,我一路随行。他也乐得依安静相陪,后来的景点门口,他总会让我帮他拍照。自然,每次物照前都要一一拿上他的夹克,羽绒服,然后整理好他那“八方支援中央”的头发,就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⑧也许他看出我隐藏不住的好奇心,也是的,我的问号写满了脸上,嘴巴管得严严实实,却不由自主都从眼睛里留了出来。终于,在照完第四次这样的相片以后,张先生自己解释了原因:我这样做是为了我的母亲。我母亲七十多岁了,瘫痪了多年。听说我来这,很高兴。说让我多照几张相,她好再看看。母亲是在海边长大,知道这个时候海上风大,而且很冷。非得让我多穿点。你要是不穿好,回头母亲会生气的。我最怕母亲不开心,她一不开心就会抹着眼泪说些什么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说话不占地方什么的。这不,我这样照相,母亲看了会很开心。母亲会感叹你们这些穿的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呢。

⑨我不由被张先生的做法深深触动。是啊,以前我们常常说笑话:有一种冷,是母亲觉得冷。如今,这却不再是一个笑话。从小到大,哪个孩子没有因为母亲让添衣服闹过别扭,耍过小性子。只有自己上了年纪,做了父母,才真正懂得:世界上还有一种暖,叫做母亲的疼爱!

【试题】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如:第二段设悬念,20多度的天气里张先生为什么在厚夹克外面套上了一件厚厚的羽绒服,第八段解开悬念,这样写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情节曲折有波澜,凸显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解析】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具体有5个方面:①使情节环环相扣;②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⑤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如,③段“到了目的地,我们很多人把外套扔在车里。毕竟已经十点左右,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会很热的。但张先生依旧抱着羽绒服不撒手。”张先生的做法与其他人不同,第⑧段解开悬念,这样做是为了母亲。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平铺直叙;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中考真题链接㈡】

谁都可以是天使

①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舞厅的司仪或唱片骑士)。

②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里面还有四五户人家。跟那些叽叽喳喳讲着南方方言的人,我们少有往来。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分给我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有时我在想,是否是因为南方人比北方人要警惕。

③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④那时我做的是下午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正午不会回来。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小时了。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我睡眼惺松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⑤我手忙脚乱了起来。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⑥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一个孩子,不超过10岁。炎夏的午后,(A)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⑦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太太打个电话。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⑧我飞快地跑回屋子想找出一些零钱,没有成功。然后我看到橱柜里放着的两个大大的昨晚剩下的馒头。隔着铁门,我把那两只还很松软的馒头递给了他。我看得出他很高兴,他用蚊子一样的声音向我道谢,转身准备离开。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看了看我,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奔去。

⑨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一一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⑩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

⑪直播没有延误。

⑫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也只是如此而已。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⑬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在文华路上,我们分期付款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大铁门敞开着,我和太太与那些搬家公司的人一起忙里忙外。太太突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接着我就愣住了:居然是那个小孩!

⑭(B)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我笑着看他时,他的眉宇微微地舒展了一下,然后,他伸岀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

⑮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去准备打电话的……”

⑯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⑰尽管我们告诉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100元是他的了,可是孩子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

⑱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试题】中国喜欢用“草蛇灰线”的技法,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照应,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试在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

示例:我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的手中,而太太恰好中午在报社拼版,不回来,与后文“我”被困在院子里相照应,前文为后文埋下伏笔。(其他事例符合“伏笔”要求亦可)

作用:小说为了避免平铺直叙,使用伏笔照应,能让篇章结构曲折多变,文脉灵动;使用了伏笔照应,作品内容的表达更为充分,故事情节的展开更为合理。从阅读效果来讲,使用了伏笔照应,文章能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从而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伏笔),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如:本文中前面交代了我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的手中,与后文“我”被困在院子里相照应。再如,前文写自己给了“小乞丐”100元钱,与后文“孩子”手里拿着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相照应。其作用是:使用伏笔照应,避免平铺直叙,让文章结构曲折多变,文脉灵动;使用了伏笔照应,让故事情节的展开更为合理,不至于产生突兀或疑惑的感受;使用了伏笔照应,还能引起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据此理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