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新农村文化墙(浙江台州城乡书馆)(1)

椒江区一和合书吧 潘沁文 摄

中新网台州6月22日电 (潘沁文)窗外,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窗内,灯火通明,一片静谧。晚上10点,“90后”陈军靠在窗边,安静地翻阅书籍,偶尔抬眼看到窗外有小车飞驰而过。门内,各类书籍整齐摆放在架子上,十多张轻便雅致的休闲桌椅有序排开。

台州新农村文化墙(浙江台州城乡书馆)(2)

双庆家居和合书吧 潘沁文 摄

彼处喧闹,此隅宁静。这就是浙江台州的和合书吧,24小时无人值守的自助图书馆。

从“24小时不打烊”图书馆、到商业实体书店,公益性图书馆,台州频繁打造“不熄灯”的“深夜书屋”,为都市中人保留午夜“充电”去处。除了抢红包、刷朋友圈,“零时差”阅读也成了“低头族”新时尚。

台州新农村文化墙(浙江台州城乡书馆)(3)

谢兴联家庭图书分馆 潘沁文 摄

“让台州百姓生活在书香浓郁、文质彬彬的浓厚文化氛围中。”台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吕振兴如是阐释台州人民的“文化梦”。家家有书看、人人爱读书如今正成为台州新的文化景观。

“家门口”建和合书吧 24小时“不打烊”

夜幕降临,行人渐稀,台州街头的和合书吧仍灯火通明,走进其内,只见书籍林立,市民们或行走于书架间,或埋头阅读。

和合书吧是台州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统一名称。近年来,像这样立于街头巷尾的和合书吧在台州各地越来越多,成为了市民们闲暇时的好去处。

椒江区的一家和合书吧内,来自云南的冯涛正在静心阅读,他在台州务工已有2年多,这是他第一次到此看书。

“偶然路过的时候看到这里有一个书吧,进来发现只要在自助办证机上拿身份证或市民卡注册,几分钟就能办理好,十分方便。”冯涛告诉记者,“这里藏书很多,看书借书都是免费的,能让我们增长见识,很有意义。”

椒江市民周文将和合书吧作为其饭后散步中的重要一站,她认为“家门口”的图书馆能够鼓励民众放下手机多看书。

“每次来都有人在看书,刚开始人比较少,现在渐渐多了起来。周末、放假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好地方。”周文说。

据吕振兴介绍,目前该市共建成和合书吧(24小时自助图书馆)50家(在建10家),外借图书139余万册,服务群众230万余人次,外借率达到176%,进一步完善了市民“15分钟阅读圈”,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文化红利”。

社会力量参与 共建城市书香四溢

在渐浓的读书氛围中,越来越多社会力量为共建书香城市献力。

在玉环农商银行楚门支行,业务大厅一隅改建的农信书吧吸引市民驻足。

“老百姓办业务有时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我们想利用起这段时间,为客户提供精神食粮,于是在2015年和图书馆合办了农信书吧。”3年来,楚门支行行长潘岳峰见证了书吧借阅量从一个月不到100本,到现在每月500多本的变化,连称“书吧真是办对了”。

据悉,玉环市图书馆和农商银行合作,目前已建了14家农信书吧,遍及当地每个乡镇。该市图书馆副馆长林映荷说,图书馆还跟一些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合作,建了多个图书借阅点,使老百姓看书借书更加便捷。

与此同时,企业对文化的注重,也促成了图书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双庆家居和合书吧是台州市第一家图书馆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书吧,自今年4月开放以来,已成为了不少员工每日必到之地。

“以往公司不少年轻人空闲时喜欢玩游戏,我觉得读书要比玩游戏有意义,就想给员工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双庆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天允表示,现在很多员工闲余时间会到此看书,希望以后能多为周边其他企业的员工、市民服务。

在台州市图书馆馆长毛旭看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合书吧建设,整合和盘活社会各类资源,对提升基层图书室的服务效能极为有利,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聚焦乡村 打通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城市居民享受着城市书吧带来的便利之时,如何将阅读之风“吹”进乡村同时受到各方关注。如温岭市开展家庭图书分馆建设,即一解决乡村阅读难题良方。

“家庭图书分馆是指志愿者在自己的家里或机构设立的图书分馆,截至2017年底,温岭已建成200家,其中七成在乡村。”温岭市图书馆馆长杨仲芝介绍,该市图书借阅量从2015年的65万册次,增长至2017年的149万册次,家庭图书分馆“功不可没”。

温岭市大溪镇毛竹下村村民谢兴联是当地一家家庭图书分馆的馆长,他说:“镇上的图书馆离村子较远,正好家里有可用的场地就申请建设了图书分馆,也可以改善村民打牌打麻将等习惯。”

温岭市文广新局局长李东飞表示,以家庭图书分馆为载体,乡村书香氛围越来越浓厚,引导村民们爱书看书,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而在台州市路桥区金大田村,一家和合书院坐落于该村文化礼堂之内。书院前身是一家私人书店,据其创始人许艳讲述,在农村开书店起初受到了诸多质疑,她坚持开展亲子绘本等“大手拉小手”互动阅读体验活动,逐步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现在晚饭后过来看书的人络绎不绝。”许艳说道。

如今,在台州市各个乡村文化礼堂、文化站,图书借阅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角,为城乡百姓打通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毋庸置疑,全民阅读在当地正成为现实。(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