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里记载的陈寿索米事件应该是一件在流传过程中被传变味了的事。陈寿一个仕途并不算很顺利的蜀地士人撰写私史,怎么会到处高调地索取大米,除非编故事的人一开始就知道他写的史书会流传后世。

陈叔宝后裔世系(陈寿索米的背后与丁氏家族的兴衰)(1)

陈寿

举个类似的被传变味的事,魏收写的魏书里记载北魏大臣崔浩曾向毛修之称赞陈寿的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毛修之却说自己当年在蜀中听当地老人说陈寿曾经担任诸葛亮门下书佐,受过鞭打百下,所以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事挺魔幻的,因为诸葛亮去世时陈寿差不多才刚出生,虐杀婴儿了属于是。更魔幻的是博览经史的崔浩一时间竟然没发现这个故事有漏洞并进行反驳,而是批判起了诸葛亮的用兵。

在晋书里有两句与之颇为相似的记载,说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在马谡战败后受到了髡刑,陈寿本人又受到过诸葛瞻的白眼,所以在三国志贬低二人。这事也挺不靠谱,因为马谡自己的职位就是参军,后人可能是混淆了。这两个段子和上面那个段子应该来自同一个原型,即有人不满意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编出两人有私人恩怨的故事。一开始说陈寿挨了诸葛亮的打,后来发现时间对不上,有的编陈寿他爹和诸葛亮有过节,有的编陈寿和诸葛瞻有过节,接着越传越玄乎,到晋书里还出现了陈寿之父参加街亭之战这种细节内容。

陈叔宝后裔世系(陈寿索米的背后与丁氏家族的兴衰)(2)

诸葛亮雕像

另外晋书里还说张华很赏识陈寿,但中书监荀勖厌恶张华,于是也排斥陈寿,将其外放出去当太守。而在晋书三百年之前成书的华阳国志里却说张华和荀勖都很赏识陈寿,荀勖甚至认为陈寿的水平高于司马迁和班固,但因为陈寿所撰写的魏书让荀勖很不满意,于是将其外放。从这里来看,荀勖外放陈寿和张华并没有关系,但张华和荀勖是政敌,于是这个故事就传成陈寿因为受张华赏识而被荀勖外放,并被晋书所采用。

陈叔宝后裔世系(陈寿索米的背后与丁氏家族的兴衰)(3)

张华

关于陈寿找丁仪之子索米这件事我有一些个人猜想,可以在这里谈谈。晋书里对这件事的记载很简单:

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翻译下来就是有人说丁仪和丁暠在魏国有很大的名声,陈寿告诉他们的儿子,只要送自己千斛米,就给他们的父亲写一篇好的传记,对方没给,于是陈寿就没有为丁仪二人立传。

这段话用了“或云”二字,表示这就是个小道消息,丁暠是谁也找不出相关记载印证,只能猜测是丁仪的弟弟丁廙。二人的官职分别是西曹掾和黄门侍郎,且最后被曹丕所诛杀,说二人“有盛名于魏”未免夸大其词。三国志里还说曹丕上台后就杀光了丁仪兄弟家的男口,无论从常理还是人物年龄上看,这事都太不可信。

陈叔宝后裔世系(陈寿索米的背后与丁氏家族的兴衰)(4)

丁仪兄弟

但如果继续深挖丁仪的家族,又会发现这个段子在另一个层面的意义。丁仪的父亲叫丁冲,是曹操在沛国谯县的老乡,沛国丁氏与曹氏、夏侯氏历代交好,其早年地位甚至在夏侯氏之上。曹操父亲曹嵩的正妻姓丁,曹操的原配夫人也姓丁,这位丁夫人很可能就是曹操的表妹。夏侯渊的正妻也姓丁,并且是曹操的“内妹”,至于这个“内妹”指的是表妹还是妻子的妹妹就不得而知了。

曹嵩在中平四年(187)当上三公之一的太尉,和他同属三公的司空是沛国丁氏出身的丁宫,二人估计是亲戚加政治盟友关系,丁冲则应该是丁宫的晚辈。后汉纪记载丁冲和钟繇一起在汉献帝手下担任黄门侍郎,他们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帮助汉献帝逃出长安,被封为列侯。魏略记载丁冲当时给曹操写信,请他率兵来迎奉天子,并在事后被封为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负责首都及附近几个郡的官员纠察工作,与刺史相似,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被称为“三独坐”,是具有相当权力的官职,李傕把控朝政时就被封为司隶校尉。曹操迎奉天子后自己亲自担任司隶校尉,后来钟繇也担任了司隶校尉,曹操让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等同于是把司隶还有关中一带都交给他来管辖。刘备入蜀后也自封司隶校尉,并在称帝后先后让张飞和诸葛亮担任这一官职。

钟繇担任司隶校尉是在官渡之战前,然后直到建安十六年(211)征讨马超韩遂时依然在任。当时夏侯惇担任河南尹,负责治理守卫洛阳一带,他参与征讨河东卫固等人时要受钟繇节度。丁冲担任司隶校尉应该是在曹操离开洛阳之后,钟繇成为司隶校尉之前。建安二年(197)朝廷派谒者仆射裴茂率领关中诸将讨伐并击杀李傕,个人认为这件事很可能就是镇守司隶的丁冲安排的。

陈叔宝后裔世系(陈寿索米的背后与丁氏家族的兴衰)(5)

曹操

丁冲去世得很早,他的两个儿子丁仪和丁廙在曹操手底下做官,曹操原本想把长女清河公主许配给丁仪,但后来按照曹丕的建议许配给了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据说事后还很后悔。曹操让丁仪担任西曹掾,这是管理府事的实权官职,陈群、崔琰都当过。

另外丁氏还有另一个成员丁斐,魏略记载此人是曹操的亲信,担任典军校尉,并且总摄内外,曹操非常听他的话。丁斐经常被毛玠弹劾,但曹操都原谅他,犯法丢了官也很快被起复原职。典军校尉是曹操出任西园八校尉时担任过的官职,夏侯渊也当过这一官职,丁斐担任典军校尉应该在夏侯渊之后。

虽然史书里对丁冲和丁斐着墨不多,但可以知道二人地位相当重要,不亚于夏侯惇和夏侯渊。魏书记载丁斐之子丁谧“为人沈毅,颇有才略”,“有父风”,那丁斐应该也是一个颇有才智的人,而丁冲被曹操安排为司隶校尉,曹操评价他为“衣冠良士,有学问材器”,这二人应该为曹操的事业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但丁家的点实在太背了。曹操的正妻丁夫人养育曹操的长子曹昂长大成人,结果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扫黄抓包时导致曹昂战死,于是丁夫人非常怨恨曹操,两人最后也以离婚收场。丁仪兄弟因为积极帮助曹植夺嫡而被曹丕处死,丁谧因为支持曹爽而被司马懿灭族,这么一个曾经堪比夏侯氏的家族最后几乎无人幸免。

陈叔宝后裔世系(陈寿索米的背后与丁氏家族的兴衰)(6)

丁谧

陈寿在三国志里没有为丁冲父子以及丁斐父子立传,丁冲毫无记载,丁斐只记了一件他在潼关之战救了曹操的事,而丁仪和丁谧等人都是以极其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其实不能完全怪陈寿,因为曹魏官方对他们几个人的定性就是这样。

但陈寿撰写魏书时确实有为高官祖先作佳传而淡化失意者祖先的现象。例如权臣贾充的父亲贾逵在魏书里形象极其正面,但他的政敌任恺的父亲太常任昊则只字不提,又如夏侯渊在魏书里战功赫赫,夏侯惇却成了肉票将军,其中重要原因是夏侯渊的后人在西晋出任高官者很多,而夏侯惇则差点绝嗣。还有和司马懿张郃一起对付诸葛亮的费曜戴凌在官职上都要高于郭淮,但二人的后人地位不显,也没有被写进列传。

前面提到荀勖对陈寿所写的魏书感到很不满意而将其外放,从他对陈寿的评价来看,他应该是期待陈寿写出一部不亚于史记汉书的巨著出来,但陈寿并没有达到他的要求。荀勖年轻时曾被曹爽征辟,曹爽被杀后其故吏都不敢前去奔丧但荀勖却带头前往,魏书里曹爽一党的人形象极其恶劣,这大概就是荀勖不满意陈寿的重要原因,他希望陈寿秉笔直书,结果却感到十分失望。

可以想见当时的一些人对于陈寿这种写法也是有意见的,这些意见里就包含不满陈寿几乎只字不提为曹操做出过重要贡献且地位显赫的丁冲和丁谧,还将其后人刻画成奸佞小人。估计时人最初讽刺陈寿的说法是丁家的后人没有大米送给陈寿,所以陈寿不写丁家的人,传到后面就变成了陈寿找丁仪的儿子要大米对方没给,于是陈寿不写他们。

陈叔宝后裔世系(陈寿索米的背后与丁氏家族的兴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