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经常会想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比如:你怎么知道自己是真实的存在

不知不觉已经习惯了你的存在(你怎么知道你存在)(1)

《楚门的世界》

以前有一个人叫笛卡尔(勒内·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也怀疑过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真实存在的呢?想来想去,笛卡尔还真想到一个。他想,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

这就是名言“我思故我在”的意思。

这句话虽然很有名,但是经常被误读。有的人以为,这话的意思是“我存在是因为我思考”,更有人引申为“人生意义就是去思考,不思考人就无所谓存在不存在了”。

这些解释都是错的。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即:从前者为真可以推导出后者为真。也就是从“我思”为真,可以推导出“我在”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不知道。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进行了六天的沉思,然后逐一记录下来。当然笛卡尔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通过怀疑去寻找确定无疑之物。他在书中写道:

如果他(妖怪)骗我,那么我毫无疑问我是存在的;而且他想怎么骗我就怎么骗我,只要我想到我是一个什么东西,他就总不会使我成为什么都不是。…即有我,我存在这个命题,每次当我说出它来,或者在我心里想到它的时候,这个命题必然是真的。

这个结论在笛卡尔的《谈谈方法》中被总结为“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的命题。其实这个基本的构想在更早之前的奥古斯丁那里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陈述。当然,让“我思故我在”成为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命题,这要归功于笛卡尔。

现在的问题是,我思故我在是一个逻辑论证吗?初看起来它符合三段论的推理形式:

大前提:凡思想的东西必存在;

小前提:我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

结论:所以,我存在。

可是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并不知道大前提,也即“凡思想的东西必存在”这个判断是否成立。所以笛卡尔认为,我们就是直接从“我在思想”推论出“我存在”,这是一个“心灵的单纯直观”,我们把它作为“自明的事情”,我们知道它,是因为我们体验到:我不存在便不可能思维。

你一定会问: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呢?用笛卡尔的原话回答就是:“.……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者一个理性……….”总而言之,“思维是属于我的一个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假如我停止思维,也许很可能我就同时停止了存在”。

笛卡尔的哲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的字句:“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我们还可以补充这样一句话:笛卡尔是在此之前一千年来第一个像古希腊哲人那样创建自己哲学体系的人

中世纪的哲人匍匐在《圣经》和信仰之下,文艺复兴的哲人满足于重新发现和解释古代智慧,只有笛卡尔在跨越了千年的沉寂之后,重新开始凭借自己的理性去创建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的激励下,洛克、休谟、康德纷纷提出了各自的体系,从此之后,“读我的著作、抛弃我的前辈”成为17和18世纪思想家的主旋律。

反观中国哲学,我个人是有些不以为然的,如果我们一直的学问研究都是用于研究古典,只是为了证明几千年的老祖宗早有安排,没有知识的扬弃和发展,我认为“中国擅长穿越剧,而很难产生国外的科幻片”这种现象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

时间不够了,明天再吐槽。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