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从时间顺序上来说,秦穆公排在第四位。

在未有功成名就之前,秦穆公曾向晋侯(晋国)求婚,欲娶申生的姐姐伯姬为妻。

面对西方夷蛮一样的秦国求婚,晋献公很是纠结无比,又筮又卜,弄了好久,算了不少命。

算来算去,看卦象貌似可行,终于捏着鼻子同意了秦穆公的请求。

这请求得意同意,让秦国几乎娶媳妇娶出了霸主的资本。

秦襄公时期的秦国版图(春秋五霸排第四的秦穆公)(1)

(秦晋之好,是姻缘也是战略)

为何会如此?

不得不说,当时的政治生态,还有宗法关系。

在春秋早期,占据中原核心区域的,都是隶属于周王沾亲带故的封国,他们即便底盘不大,但身份却是异常高贵。

高贵久了,难免傲娇,祖上的资本,成了他们显摆的底气,即便实力不济,依旧不改本色。

这不改本色的傲娇,让四边分封核心区之外的国度,各种羡慕嫉妒恨。

其中代表必有楚国和秦国这两个大国。

面对中原诸侯的傲娇,楚国和秦国也选择了两种不同道路。

楚国的选择是,你傲让你傲,我坚持自己的傲娇,从此不鸟中原诸侯,甚至不鸟周王室,用自封为王的方式,向天下宣告九头鸟的桀骜不驯。

而那个时候的秦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心中羡慕中原,身体也很老实地在靠近。

秦襄公时期的秦国版图(春秋五霸排第四的秦穆公)(2)

(周边大国的不同选择)

这靠近的结果,就是秦穆公求亲晋侯。

那个时候的晋国,无疑是中原诸国最为强势的存在,占据表里山河中原繁华的他们,天时地利人和皆有,还是周王弟弟的封国。

这地位,不可谓不高。

秦穆公的如意算盘打得飞响,只要能和晋国联姻,自己不久可以少许摆脱蛮夷的身份,今日中原文化核心区吗?

这曲线救国的小心思,打得飞响,其实明眼人也看得特别清楚。

更何况那个时候的秦国,虽然不算特别强大,但却依旧是春秋早期极具实力的诸侯国。

由此,这两个大国间的政治联姻,有了特殊意义。

它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婚娶迎嫁,而是秦穆公追求身份认同后的必然选择。

就结果而论,其中意义对秦穆公更大些,通过和晋国联姻,改变中原诸侯国,对于秦国固有的西戎形象,就是核心目的。

进而让中原诸侯,接纳秦国的存在,给予秦国平等对待,后续不久顺理成章了吗?

秦襄公时期的秦国版图(春秋五霸排第四的秦穆公)(3)

(周礼时代,身份很重要)

秦穆公初上位做的两件事,就托出了一个极具政治眼光的新秦君形象。

按照《史记;秦本记》记载,秦穆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率军伐西戎茅津国取得大胜,胜利之后,就迎娶了晋国公主申生的姐姐。

这节奏点恰的也是很准的,借胜利立威,然后求娶老婆,套路玩得跟后世松赞干布求文成公主,很有相似性。

目的也很明显,让天下看到一个徐徐升起的政治新星,让世人知道,我是不好对付的。

办好这两件事之后,秦穆公更是励精图治,将贤良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贤良品质,也有口皆碑。

第一:敢用人,会用人。

秦穆公最擅长的就是选拔人才,任用人才,他的用人观不拘一格,不论地位,不论出身,不论年龄,只要有才,就给予最高待遇,最大信任,推心置腹之余,更鼓励人才勇于分担责任,给人才们制造一个宽松的天地。

凭着锐利的慧眼,宽容的肚量,诚恳的态度。

出手纳贤的秦穆公,先后将百里奚、寒叔、由余、公孙枝、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等大批杰出人物罗织到手下,并让他们充分地发挥了能量。

这群人的到来,开创了秦国借力山东人才的序幕,也在后续成了秦国的传统。

秦襄公时期的秦国版图(春秋五霸排第四的秦穆公)(4)

(海纳百川成后续秦国传统)

有了一流人才帮助,秦穆公继承祖业,开始干起了大事业。

那么这大事业如何起头?

秦穆公的选择是,向西扩地,随后东进中原。

于是,位于秦国西端的西戎主赤斑,成了牺牲品。

征伐西戎的胜利,并不是单纯的战役胜利,更具有辉煌的战略效果,诸戎望风归顺,使秦国在西面确定了宗主地位。

西面的胜利,长足扩大了秦国的实力。

随后秦穆公审时度势,顺风张帆借助胜利,还有晋国媳妇给的法理地位,开始频繁插手中原事务。

秦襄公时期的秦国版图(春秋五霸排第四的秦穆公)(5)

(求贤若渴非造作)

第一次插手,《东周列国志》书目上叫《穆公一平晋乱》。

晋献公亡后,奚齐、卓子相继登位,大臣里克连连发动政变,杀死二人,秦穆公出兵送夷吾回国为君,安定了晋国的局势。

出兵干涉一国事务,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时夷吾许诺以河西五城为报。

然夷吾事后食言了,秦穆公投资失败。

正当秦国上下愤慨不已时,晋国发生了饥荒,晋惠公竟老着脸皮向秦国请求帮助。

秦穆公一反众议,既往不咎,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

然而,下一步轮到秦国闹灾了,晋惠公忘恩负义,趁火打劫,兴兵攻秦。一场鏖战,没想到,晋惠公反成了秦穆公的阶下囚。经过周天子的说项、秦穆公夫人的求情,晋惠公以儿子子圉为人质、交割五城的代价得以被释放。

秦襄公时期的秦国版图(春秋五霸排第四的秦穆公)(6)

(称霸西戎在东进)

秦穆公趁晋萎缩之机,先后灭了梁、芮两国,扩大了领土。

在制定对晋政策上,秦穆公没有计较小得小失,他从大处着眼,建立争霸所需要的仁义名声,树立能解决大国事务的形象,谋求扶植一个亲秦的晋政权。

由此他进行了第二次插手,书目上叫《穆公再平晋乱》。

晋惠公夷吾死后,子圉接过权杖,大肆杀戮老臣,迫害异己分子,造成晋国政治动乱,秦穆公再次发兵送长期流亡在外的重耳返国,取而代之。

晋文公在位期间,秦晋算是度过了一段友好的岁月,可在伐郑的战争中闹得有些不欢。晋襄公继位后,两国的形势急转直下。秦军袭郑,见难以得手,顺便灭了滑国。哪知触及了晋国利益,在崤山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

再次交战,依然大败。

第三次,秦穆公亲征,渡河焚船,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雪了耻。

对晋会战的大捷是至关重要的,当秦军两次惨遭败绩时,以赤斑为首的诸戎密谋叛秦而去,秦穆公得胜回来,准备移师讨伐。赤斑率诸戎迅速纳地朝拜,尊秦穆公为西戎伯主。

秦之威名,直达京师,周天子遣使祝贺。

申无畏想谏又不敢谏,委婉说了一段隐语:艰难曲折,秦穆公终于成了霸主。

可他站在事业的顶峰上,却看到了功名的空虚,转而追求神仙之事,他说:

若有龙凤来迎寡人,寡人弃山河,如弃敝展。”他梦见一凤相迎,游于广寒宫,醒来得寒疾而亡。

随后不久,在求神问道之路上渐行渐远的秦穆公,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终结。

不过这春秋第四霸秦穆公的人生终结,却给秦国留下了称霸的基因。

这基因包含很多重意思。

人才观上:秦穆公开启了重用外国人才的先河。

争霸略上:秦国从此深知后方稳固的重要性,东出不利,就西进,打下了稳固的后方,在东出,如此往复数次,秦国终后顾无忧。

后续大秦诸君,莫不受其影响,也算有史可鉴之事。

秦襄公时期的秦国版图(春秋五霸排第四的秦穆公)(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