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难挡,坐在冷气的屋内乘着凉,突然想起了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于是翻出她的朋友圈,就看到那句熟悉的“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出于好奇,把通讯录中所有现存的“朋友”点开看了一下,结果四百多人中只有2个人的朋友圈是没有设置时间权限的。
想起李雪琴曾在节目中说过把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的原因:“我老是在半夜发一些非常奇怪的话,我又觉得很羞耻……但我又觉得删了吧,是对当时自己的背叛,于是就设置了‘三天可见’,我留下了我自己当时的状态。”发朋友圈是为了记录,私密是为了不想让后来的人了解,不删除因为都是回忆。
朋友圈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最早的朋友圈被当做生活,心情的寄托,把此刻的自己展示给那些想看的人,同时也看看别人的喜怒哀乐,虽然没有时时见面,情感反面有增无减。
可渐渐地这个圈子不再是大家单纯的情感宣泄,与真实的生活状态。而是慢慢被营造成了一个展示的橱窗,运用手机越来越强大的各种功能,美到失真的颜值,精致到脚指的生活。
以前也许路边的车流就可能配上此刻的心情,从编缉到发出五分钟都用不了。现在从修照到文案可能要用两小时。
而发出前忐忑着别人的看法,发出后失望于别人的不关注。于是慢慢地越发越少,只是还在默默地关注着别人的生活。
随着朋友圈渐渐被兴起的各种微商广告填满,于是看朋友圈的时间都少了,因为那里已经没有朋友,只有客户。
再往后朋友圈中存在的已不是最初的朋友,而是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添加进来的陌生人,甚至许多人添加为好友后一句话都不曾说过,他们只是为了多一个销售商品的地方。
朋友圈的功能也随之精细化,有公开、私密、部分可见、不给谁看,后两个需要为之分组,操作的也有些麻烦,于是时间设限应用而生,三天可见、一个月可见……那些莫名加为好友的人想窥探过去,是不可能了。
朋友圈被层层设限,早已没有了最初的美好,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这个曾经认真经营过的情感属地。
思考许久,拿起手机把朋友圈中做了一次大清理,最后只留下了13个人。把“三天可见”也随之关闭,因为留下的这些人是可以与我一起回忆过往,欣赏未来的真朋友。
如果你也不想设置“仅三天可见”,你会怎么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