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害怕孤独,所以认为群居生活大有裨益,然而当有些事情触及到了灵魂,那第三方的意见往往不会带来多大帮助。就算在极少数情况下语言能带来安慰,但笨拙的话语常常只会给人迎头痛击。真正的勇气在于保持沉默。为了能够表达自己不再打扰别人,也不再让自己感到内疚,库姆巴只好待在密闭的房间里,求助于手中的笔……”非洲裔法语作家法图·迪奥梅的最新长篇小说《桑戈马尔守夜者》,以真实历史事件“乔拉”号沉船事件为背景,讲述发生在西非塞内加尔尼奥焦尔岛的故事。

被爱的人免费 被爱之人读法图(1)

《桑戈马尔守夜者》

浙江文艺出版社

女主人公库姆巴,丈夫突遭不测,本来安逸幸福的生活倏然间冰散瓦解,万念俱寂之时,人生观与价值观瞬息骤变,而这一切迫使其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我,进而对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与认知。

《桑戈马尔守夜者》沿袭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特性,同时结合魔幻描述,使得阅读体验得以提升。这或许是法图·迪奥梅的创作本意?讲述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化故事,借助细腻笔法与创作技巧,极富韵味的诗意化语言,读来朗朗上口,引领读者了解世界另一端的非洲女性的真实生活。正如书中所言,“威胁到非洲的并不是与其他民族相遇,而是健忘症。引入各种文化来丰富自身并不会改变任何人的本性,真正将存在消解的是自我遗忘……”

在非洲,沿袭旧俗,深受传统束缚的寡居女人须改嫁。不甘心做木偶的库巴姆,毅然决定自救,捍卫属于自己的人生与自由。“让人神采奕奕,散发光彩的不是精心打扮的脸,而是悉心整理的心情……”由于宗教信仰不尽相同,库姆巴于是不再渴望被人理解,转而倾情投入到“灵魂世界”——“她想,无论怎样,总有比别人的耳朵更好的同伴——一个记事本!”

一个又一个深夜,复而又复,库巴姆不厌其烦地召唤桑戈马尔与祖先的亡灵。在三个月零十天的服丧期里,记事本成为最忠实的倾听者,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线曙光。“再没有比自己的心灵更能宁静,更无忧无虑的隐居处了……所以要常常给自己这样一个隐蔽的巢穴,让自己重获新生。”

被悲伤裹挟的库巴姆,每到夜晚降临,提笔开始书写,借此抵抗遗忘与哀恸,并认真思考自己与非洲的未来。

“人们所说的勇气或是英雄主义,常常只是一种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被她们理解、承担,直到变成一种牺牲……”库巴姆将所有的呐喊变为旋律,付诸笔端,于纸上行走。借此抵抗种种外界纷扰,亦使其难熬的寡居生活得以舒缓。须臾,书写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竟可以通过记事本召唤逝者并与其交谈。

瑞士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庄子》有曰:“一个人的所听、所见、所想,未必是真实……”而作者的这种讲述笔法,无疑给本小说带来浓厚的魔幻与神秘,读来实中有虚,虚中带实。

任何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都盛满了过去。是某种复杂的堆叠,是深不可测的繁芜回忆。因此,库巴姆记事本中的每一页纸,一字一句,都已熬煮于目眩神乱的真情实感漩涡之中。而正因为有了记事本,书写使得阴阳两界相爱之人,得以联系重建。生者(库巴姆)念着故人,故人(布巴以及他的朋友)的肉身虽留在了桑戈马尔,成为守夜者,然其灵魂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心爱之人。亦使得这个原本十分哀痛的故事,读罢感而不伤,意犹未尽。(王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