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取得了一项了不起的壮举!中国的疟疾感染病例,由20世纪的3000万,减少至今天的0,是非常值得各国借鉴的!”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发布一则公告,对中国“彻底消除疟疾”作出了高度评价。

疟疾,伴随着人类历史千百万年,是最为古老的一种传染病。那么,这种疾病究竟可怕在哪里呢?它在历史上扮演过怎样可怕的角色?而我们新中国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它消灭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疟疾的历史与防治。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1)

1 行军队伍爆发疟疾,道士治病巧用青蒿

公元317年,中国岭南地区,一支军队正行进在烈日之下。

“这就是神州陆地的南端啊——广州!”新任广州刺史、平南大将军陶侃,一边擦着汗,一边策马前行,此次,他奉旨来到岭南地区平叛。

“是啊,广州这个地方,还是蛮荒之地,再加上高温炎热,各种瘟疫传染病爆发频繁。您可一定要注意身体!”侍卫在旁边提醒到。

“报!大将军,先头部队遇到麻烦了!”一个哨兵飞奔而来,“从今早开始,就陆续有士兵倒地不起,症状非常奇特——全身发冷,却又汗流浃背,渐渐昏迷,到中午为止,已有二百多人出现这种情况了!”

“竟有此事!快带我去查看。”

眼前的情形,让陶将军的心“咯噔”沉了下去。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2)

这些倒地的士兵,都把厚厚的棉被裹在身上,他们一个个满脸通红,蜷缩在被子里,嘴里喊着:“好冷,好冷啊……”

“好冷?”陶将军怀疑自己听错了,抬头看看明晃晃的烈日,广州如此炎热的天气,挥汗如雨,怎么会冷?

“快,给我喝点热水,我全身发冷。”一个士兵可怜兮兮地叫着,牙齿还打着寒颤。

“来了,刚烧好的热水,喝一点吧。”他的同伴过来帮忙。

可是,那个士兵刚喝了一口热水,却又突然一把推开:“好热,好热啊!我热得不行啊!”然而把裹着的棉被踢开,浑身大汗,痛苦不堪,开始抽搐。

陶将军看的是瞠目结舌,大惑不解:“这究竟是什么疾病?”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3)

“将军,他们这是得了疟疾,俗称打摆子。”侍卫解释道。

“打摆子?怎么传染的?快说来听听。”

“目前尚不知道传染源,只是在炎热地区容易爆发,据说是南方瘴气太多导致。这种病会感觉寒冷、高热,交替进行,人感到痛苦不堪,严重的会昏迷而死。”

陶将军皱起眉头:“还不赶紧叫军医!这么多士兵得病,如果蔓延开,我们的队伍就垮了。”

岂料,军医却束手无策,急得满头大汗:“将军,疟疾这种病,古已有之,最为难治!可是用常规的草药熬汤,效果并不好,病人往往只能靠自身免疫力抵抗,如果免疫力差之人,恐怕就救不活了。”

“将军,我们正经过的此处,名为罗浮山,山上正好住着一位道士,名曰葛洪。据说他医术非常高明,常常下山为当地百姓看病。我可否去请他来医治?”侍卫请示到。

“快去请葛洪道长!”

葛洪道长,年纪六十上下,精神矍铄,长须飘飘,迅速查看了周边士兵的病情后,解释到:“他们所得的疟疾,需要用到一种草药,名曰‘青蒿’,外层叶片狭小,像似针形,背面绿色,无毛。在此山上野生各处,可以命士兵们前去采摘。”

“好!我即刻命人多多采摘。”陶将军大喜。

不久之后,士兵们采回大量青蒿。陶将军将手一挥:“赶紧准备柴火、铁锅,将这些青蒿煮汤,给病人们服用。”

“且慢!万万不可!”葛洪道长却阻止了。

“道长,这些青蒿的叶子采来,不应该是煮中药、熬成汤水吗?”陶将军大惑不解。

“非也非也,治疗疟疾,与传统熬汤的方法不同!”葛洪道长解释到,“千万不能用沸水煮开,否则,青蒿的药性就被破坏了。”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4)

陶将军不解:“自古以来,所有的种草药治病,不都是用水熬汤煮汁吗?”

葛洪道长摆摆手:“唯独这种青蒿不可,如果遇到高温,它的药效就被破坏了。只能在常温下,将这些青蒿叶子捣碎,绞出汁来,让病人直接喝下,才有效果。”

“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的军医说,疟疾最为难治,用普通的熬煮中药方法,根本不见效。”

“只是,这个方法操作极难。”葛洪道长又说,“十斤的青蒿叶,往往只能绞出不到二两的汁水,现如今,只能靠单纯的人力,并没有更好的提纯方法。所以,救治病人的效率很低,且不易推广。”

“那么,我三万人的大军,全都听候命令,由道长统一指挥,人力就够了。”

终于,经过三万兵士的共同努力,采摘了数千斤的青蒿叶子,才终于获得了足够量的“青蒿汁”,最后救治好了病人们。

临走前,葛洪道长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将军,这是我所著的医书《肘后备急方》,里面就有针对疟疾的方法,你们四处奔波,可以用得上。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流传后世,为我华夏子孙造福吧!”

2 新中国初期疟疾扩散,屠呦呦暗下决心研究

转眼间,已是千年过去。

1951年,炎热的夏天,北京大学的医学院,老师在给新生们讲课。

“疟疾,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古老的一种传染病,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史书上都有关于它的大量记载——早在古罗马时期,士兵们就因为感染疟疾,而大量死亡,导致古罗马兵源不够,岌岌可危;在中国汉朝,汉武帝派十万士兵征伐岭南地区,也因为感染疟疾,而死亡大半,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发生过大面积感染的记录,乃至于清朝康熙皇帝,在御驾亲征时,也感染了疟疾,差点丧命。”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5)

“老师,我想问一下,疟疾在古代如此泛滥,就没有过有效的治疗方法吗?”一个戴眼镜、扎辫子的女生举手问到。

“屠呦呦,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老师点点头,解释到,“事实上,古人们想了很多方法,来治疗疟疾。比如,在古罗马,人们用‘放血疗法’来治病,但病人失血过多,反而死得更快;中国东汉时,《伤寒论》里发现,用‘常山’这种中药,煮水服用有疗效,但效果也不佳,因为病人会有呕吐反应,从而引发其他炎症得感染。”

屠呦呦是北大医学院刚招进来的高材生,她以“善于提问,刨根问底”而著称,她一边听着台上老师的讲解,一边思考,很快,她就继续提出新的问题:“老师,古代这些方法,是不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传染源导致呢?据我所知,古人们对很多流行病,都用‘瘴气’、‘瘴疠’这种大而化之的词语描述,常常把疾病笼统地归结为在空气中传染,所以,并没有找到疟疾真正的传染源?”

“很好,屠呦呦你问到了关键。”老师不住地点头,“确实,古人们没有弄清,其实疟疾并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是通过蚊虫叮咬,在人体内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从而得病。”

“那么,老师,如果我们已经发现了‘疟原虫’是传染源,在近代以后,有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呢?”屠呦呦刨根问底。

“近代以来,西方医学发明了‘氯喹’这种药物,是专门用来杀灭病原体——也就是疟原虫的。但是这种药物,通常只能通过口服,不能过量,而它的起效又比较慢,所以针对的通常是轻中症疟疾。”

“我想,我以后一定要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来!”屠呦呦盯着黑板上的医学方程式,这样说到。

1951年,是屠呦呦成为医学生的第一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流行病群防群治”的第一年。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广大的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差,产生大量的传染病,尤其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炎热、蚊虫肆虐,疟疾爆发得非常频繁。据统计,当时全国疟疾流行的区县达到了1782个,大约有2500万人感染病例,尤其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这些南方省份,最为严重。

1955年,屠呦呦从医学院毕业,跟随防疫站领导亲自下到基层一线,去学习如何防治疟疾。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6)

当她到南方时,看到许多村子的妇女儿童患病躺在床上的模样,感觉是触目惊心的:

“这个病人,已经反复高烧三天了,脱水严重,目前用葡萄糖维持住……”

“这个病人,感染的是卵型疟原虫,已经产生脾脏肿大,引发了脑膜炎症,目前用药维持,还在密切观察中。”

“这个病人,感染的是恶性疟原虫,病情很严重,下午就要送省里抢救。”

“这个病人,症状较轻,可是反复感染过三次,因为他的生活环境太糟糕了,很明显是蚊虫蜱虫导致。”

屠呦呦感到很揪心。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7)

“其实,组织上对流行病的防治非常努力了。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省里还专门拨了上百万元的款项,用于疟疾的防治。”

“那么,我们现在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呢?”屠呦呦一边聆听,一边记着笔记。

“首先,我们大规模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清理脏乱差的水塘、沼泽,防止蚊虫大规模的繁殖;然后,对轻症患者,通常采用口服的氯喹,并居家休息,输液缓解症状;对于重症患者,我们则是按感染性休克处理,给予皮质激素,莨菪类药、肝素等;如果是最重症患者,就必须紧急送省医院抢救了。”基层防疫站的领导这样阐述到。

“那么,咱们在具体的救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最大的问题是,产生了抗药性!——早期的时候,氯喹对疟疾患者治愈率是接近95%的,效果很好!我们甚至一度可以扫清疟疾了。但是,最近这几年里,我们发现,很多地区的疟疾出现了反弹!为什么呢?因为疟原虫对包括氯喹产生了抗药性,尤其在广西、海南等一些农村地区,治愈率竟然降到21%。”基层防疫站的领导表示为难。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8)

抗药性!抗药性!——屠呦呦年轻的心里,一直回想着这三个字。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一种特效药,能够摆脱疟原虫的抗药性,没有任何副作用。

3 千年古籍彰显青蒿特效,世纪中国一扫疟疾清零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召开会议。

“今天,我们要布置一项秘密的科研攻关任务!就以今天日期为代号,称为‘523项目’,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了500多人,组成一支科研队伍,目的就是——研制出新型的抗药性疟疾药物!”

屠呦呦,此时37岁,以北京中药研究所工作者的身份,担任了课题的第一小组组长。然而,会场上不同专家的意见,爆发了争论,却让她陷入沉思之中。

“为什么要研制疟疾新药?目前世界通用的常规药物,不能继续用吗?”

“常规药物产生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了,许多病人根本无法救治……”

“可是,研制新药,没隔几十年,是很难出成果的……”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在进行,他们已经花费数亿美元,研制出30多种化合物,但效果都不佳,我们中国目前的财力人力,能够达到美国的效果吗?”

专家们意见不同,纷纷表态。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9)

在大会上,屠呦呦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论科研水平,我们尚比不上西方国家,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祖国的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理论中,寻找到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没想到,她话音刚落,就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

“话说得容易,可是中医与西医,体系完全不同,怎么搞?”

“中医是落后的,西医是先进的,这位女同志,你的想法太天真了。”

“在治疗疟疾方面,中国古代并没有什么好的方子……”

屠呦呦没有理睬众人的议论,她接到任务后,第二天就组织起自己的小组,进行项目攻关。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两年时间里,屠呦呦编写了530种药物草案,历经320多次失败,和同事们度过了一个个艰难探索的日夜。

直到1971年,她在查阅古籍时,偶然翻到了一本古书!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10)

“这是晋代的道士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里面记录有当年广州爆发疟疾,军队损失严重,葛洪建议士兵们用青蒿来治疗。而且,方法并不是传统的煮水熬汤,而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兴奋起来,像发现了珍宝一样,和小组成员们共同探讨:

“为什么不用开水煮沸?难道是会破坏其中的元素?”

“是在常温下绞汁,然后直接服用,看来温度很关键。”

“青蒿里面,一定有某种针对疟疾的物质,我们可以试着提取出来!”

就这样,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这种活性成分能够迅速杀灭疟原虫,他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千年前,道士葛洪留下了治疗疟疾的良方;千年后,科学专家将此实现为了现代科技!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11)

从这以后,中国治疗疟疾的进程加快了!青蒿素这种特效药,不会产生抗药性,同时又具有极好的杀灭疟原虫的作用,可谓是“一箭双雕”!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对比:在1950年代,全国有2000万疟疾病例,而到了1990年,中国疟疾病例数骤降至12万例,死亡人数减少了98%!

并且,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构建了“疟疾媒介监测和疟原虫抗药性监测”的体系,制定了“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工作策略,以及高效率的“1-3-7”工作模式——即1天内进行病例报告,3天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调,7天内开展疫点调查和处置,这种模式已成为全球消除疟疾工作模式,正式写入世卫组织的技术文件并向全球推广。

时至2021年,中国成功地实现“疟疾清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防治流行病的典型标杆!这个巨大成就,依靠的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更是当今国人的自强不息所研究的成果,以及千千万万的基层组织所打造的防治体系!

一张图了解人类与疟疾的对抗史(曾夺走千万人生命的疟疾)(12)

——END——

作者:鞠佳

选题:卡卡

编辑:雅喻

排版:沐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