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

管道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孙英杰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句哲学术语,意思是透过事物的表面了解其内部规律。

今天中午看到一则现象:一个8岁的小男孩把一个7岁的小男孩死死地压在了冰冷的地板上,且7岁男孩的脑袋被8岁男孩的一只手摁住不得动弹。似乎我们觉得8岁男孩很“残忍”,但是7岁男孩并无痛苦状,相反两个男孩都面带笑容,更令人不解的是7岁男孩的妈妈就在现场,妈妈也是一副轻松状。

按常理,一是两个孩子应该是一副博弈状,7岁男孩显示出暴躁痛苦表情;二是7岁男孩的妈妈应该是心疼、气愤状,大声呵斥,甚至伸手“救驾”。

“常理”现象出现的原因:

1.现在的孩子被娇生惯养,只能供奉,受不得委屈。

2.现在的妈妈对孩子溺爱有加,信奉的是赏识教育,对挫折教育早已陌生。

今天我亲眼看到的现象恰恰颠覆了“常理”,实属“不正常”!

其实不然,是“常理”不正常,现象显本质。

首先,七八岁的男孩天真无邪,活泼好动,跑跑跳跳,争来争去,受点小伤,吃点小亏,满身脏兮兮等也在所不惜,他们就是用这样的行为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也许有时严重了会打架,但是,很短的时间他们就会忘记“仇恨”,和好如初。

其次,妈妈心疼的教育方法多半不正确。现在主流的观点是独生子女一代,尤其是00后,脆弱、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如果这样的观点成立的话,笔者认为这恰是因为家长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出了问题所致。

既然孩子有活泼好动、“不计前嫌”的天性,那么家长心疼、呵斥、“救驾”的教育方式就是逆孩子天性而行,岂不违背规律!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尽管这种说法不是十分科学,但是从侧面反映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意义。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方式。近几年,笔者身边学生得抑郁症、自闭症的例子似乎多了些,甚至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也不时出现,且有低龄化趋势。尽管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是均可归结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达标。

有专家说,家庭教育的心境要放“高”,7岁男孩妈妈的态度和状态彰显了她教育孩子的心境。假如,她采取的是一把手硬性把8岁孩子拉开,顺便再训斥几句,其结果不仅结束了两个孩子的快乐游戏,而且可能会造成家长之间的矛盾,还会让7岁男孩产生妈妈是靠山的意识,从此,凡事需要妈妈保护,吃不了亏,受不得委屈,这岂不是对孩子人生的一种伤害吗?!

当然,笑对孩子天性并非是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的行为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譬如,孩子不可以在公共场合追跑打闹、不可以大声喧哗、要讲卫生等,让孩子既懂了规矩,又释放了天性,今后无论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中孩子都能够不迷失方向,从而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家长教育孩子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尊重规律。

现象是表象,本质是内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种能力,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更是智慧,有智慧的能力才能够助人成功!

2021年1月16日

透过现象看本质哲学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