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71章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逐句解读

知不知,上。意思是,能够清楚自己认知有限,并非什么都懂,什么都在行,也就不至于鲁莽行事,这样的人,无疑是高明的。

能够清楚自己有很多不了解的东西,这是一种境界。

事实上,人的认知太有限了,就算不停的学习,还是跟不上变化的节奏。客观世界总在不断的变化着,日新月异,而我们的认知,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就好像你前几年学的软件操作技巧,现在很多已经用不上了或者失效了,因为软件不停的升级,所以操作方法也在不断的优化,同时,客观世界的改变,不断的颠覆着我们的认知,一个人如果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自己绝非全能,这个世界有许多问题是自己解决不了,有许多事情是自己改变不了,有许多领域是自己无法胜任,那么就应该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行事,草草做决定,却因能力不足而危机四伏,进退维谷。

心不死则道不生是道德经第几章(句解老子道德经)(1)

老子说,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本章,老子进一步阐述,当一个人了解自己优势特长并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就可以避免误打误撞,最好最快的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呢,知道自己有哪些长处,也就应该知道自身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是毫不在意的放任,还是讳疾忌医的掩饰呢?显然如此对待不是圣人之所为,因为那样就如同姑息自己的疾病,终有一天会拖延成大病而难以医治。所以,老子说,知不知,上,意思是,能够清楚自己认知有限,并非什么都懂,什么都在行,也就不至于鲁莽行事,这样的人,无疑是高明的。

接下来,不知知,病。病,毛病。

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一种缺点,不把自己的缺点当缺点,这是一种病态。一个人只有扬长避短,才可以走得更顺,站得更久。

不知道自身的局限性,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本来对事物不了解,也不在行,却总觉得自己很能耐,很行,盲目自信,刚愎自用,就容易让自己付出代价,损失惨重,显然,如此行为,是大错特错的,对自己的这种态度,是一种病,是病就要治,不然后果很严重。

赵括,本来纸上谈兵还可以,理论的的确确很在行,但是一丁点实战经验也没有,偏偏他不清楚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是旷世奇才,领兵打仗不在话下,结果怎么样,长平之战,赵括自己被乱箭射杀,四十余万赵兵因他而惨死。

心不死则道不生是道德经第几章(句解老子道德经)(2)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第一个病是动词,患病,第二个病,动词,意思是防病,第三个是名词,病患。

圣人几乎没有缺点,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缺点,当成毛病看待并积极改正,正因为把缺点当作缺点而不会加以掩饰或者放任,所以他们不会陷入危机。

圣人不会像寻常人一样,总喜欢姑息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陷入困境,因为他们能够把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局限性当作隐患,并且加以预防,防患于未然,像防治疾病一样。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病,是动词,治病,第二个病是名词,疾病,第三个病是名词,病痛

此句意即,正因为有道之人能够改正自身错误,清楚自身的不足,纠正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能够避免让自己面临损伤。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里面说: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有道之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猛兽袭击,征战沙场不会受到武器伤害,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地带。

这个世界究其根本就是一个能量场,人不在正能量场,就会进入负能量场,自身的缺点错误,就是一种负能量,负能量过多的人,一定诸事不顺。

懂得遵循规律,遵守法则的人,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停止执着妄想,不自以为是,不胆大妄为,一切以客观规律和事实为依据,提升自己,而不与别人攀比争斗,能做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样就可以与大道同在,可以不入死地。

心不死则道不生是道德经第几章(句解老子道德经)(3)

结束语——易经通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若想过得幸福美满,就必须懂得趋吉避凶,避开危险因素而不是等到处于险境之后才想办法摆脱。而扬长避短,知道自己的短板并加以规避,清楚自己的缺点并加以纠正,就是最好的趋吉避凶之法,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能够把自己的缺陷当成风险一样去预防的人,即便逢凶可以化吉,虽遇艰难,可以呈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