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过快、过慢或心律不整齐,不少人都有过心律失常的体验,不过,心律失常更多还是见于心脏有病变的人。如今,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猝死的消息,尤其是一些公众人物。4月21日,张澍来武汉参加学术会议,谈到猝死,他认为这主要是现代生活压力过大造成的。

心源性猝死急救按压几次再吹气(张澍普及急救技能)(1)

□楚天都市报记者贺俊郑晶晶 摄影:通讯员刘瑜时间:4月21日

心源性猝死急救按压几次再吹气(张澍普及急救技能)(2)

张澍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

人物:张澍

●人物介绍

张 澍,1959年生。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主任,亚太心律学会主席,美国心律学会院士(FHRS),欧洲心脏学会院士(FESC)。

●对话背景

作为国内顶级心血管病专家,找张澍教授求医的病人很多。

猝死之所以令人害怕,往往在于这种死亡的意想不到。张澍表示,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等疾病,整个社会还需要提高知晓度和关注度。事实上,这些病在发作前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太多人不当一回事,以为可以扛过去。

当然,必要的急救培训也还是需要普及,毕竟抢救时间宝贵,也许几分钟就能挽回一条生命。他建议,无论是病人家属还是普通人都该加强这方面的技能培训。

猝死有年轻化趋势

记者(以下称“记”):近几年,“猝死”这个词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尤其去年移动医疗行业精英、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猝死,让人们感觉到这类突发性心脏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张澍(以下称“张”):2009年,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调查了北京、山西、新疆、广东的4个社区,有40多万人,结果是每10万人中有42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这几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记:可能前一天还看到某公众人物出现,第二天就猝死了,有的根本没有心脏病史。

张:对,猝死预防很难,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本身就有心脏疾病的人更要提高警惕。

记:猝死的发病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有心梗疾病的人群在增加,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人们的寿命在增加,年龄越大,心脏类疾病的发生就会越突出。现在年轻人的发病率很高,这主要是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加点,特别是一些社会精英,很容易出现过劳。举例来说,我是前天夜里两点多钟从江西赶回北京,之前两天积攒了很多工作,我昨天一直处理到很晚,今天早上四点起床赶六点的飞机到武汉,这样的工作强度就很大,所以我们医生队伍的健康状况也是堪忧,医生在医院过劳死的也很多。无论哪个行业的人,只要过劳,都会影响健康状况,也就有发生猝死的风险。

按穴位治不好心脏病

记:除了过劳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心脏类疾病多发有没有关系?

张:肯定有关系,这叫“富贵病”。现在,很多中国人开始注意到生活方式会影响得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而且我们也在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在饮食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大吃大喝,注重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到处都是跳广场舞的,还有去健身房的,但是,真正控制住心血管疾病还是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控制得像西方国家那样快。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就像割韭菜一样,这批人控制住了,那批人又起来了。

记:预防猝死,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

张:第一个就是不要过劳,人的身体负荷有限,心脏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第二个是就医意识,现在有些人觉得看病很麻烦,心脏不舒服不一定会去看。第三就是要尊重医嘱,现在很多人相信一些偏方,比如相信哪个穴位按一按心脏病就好了。我们一定要科学地把知识传递给大家,一旦有心血管疾病必须治疗,如果有房颤(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却不去处理,那脑卒中的发病率就会增加,有严重的心律失常不去处理,将来就是猝死的高风险人群。

可穿戴设备需要定性

记: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7万,发现高危病人并及时预警是防治关键。现在一些医疗机构准备或已经尝试将可穿戴设备应用于心电活动的远程监测,这种新技术的应用是否是未来防治这类疾病的主要趋势?

张:毫无疑问,可穿戴设备是早期诊断心脏疾病、早期预警心脏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其实,这是一个刚刚开始但发展很快的技术,设备并不复杂,很多公司都在做,已经做到第二代产品了。这些便携设备不仅病人可以使用,正常人也可以用来监测心电状况,但是国家需要定义它是病人需要的医疗设备,还是预防疾病、大数据采集的健康产品,否则很难进入医院收费系统。

记:据我们所知,临床上有批准的类似设备。就是现在医院里通常使用的Holter,即“动态心电图”,一般俗称为“背盒子”,把几个电极吸附在胸前佩戴,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因为一次心电图往往难以捕捉到有效的诊断依据,但患者又有明显自觉症状。

张:Holter是医疗设备。现在的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很多,也很方便,像手表、耳机等便携式的东西,戴着可以知道你的心跳,大概知道有没有心律失常,但还不能完全取代Holter,了解的数据也没有Holter多。

记:在国外,这种新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张:国外还没有把它作为主流,但这是发展的方向。比如,病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心脏问题,传输到医院后要有医生团队判断是不是高危,怎么及时有效地处理,后方必须有强大的医疗救治团队支撑。

应该普及急救技能

记:心脏骤停需要在4分钟的黄金时间内抢救,去年6月,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地铁站猝死,有网友就指责当时的急救不专业。

张:美国有很多职业要求要有急救技能,比如到政府部门、学校、医院工作,就必须要参加急救方面的基本培训并持有急救证书,否则就不能雇用,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会主动去培训,是自上而下的。这个不复杂,但是中国缺乏这种强力的政策推动。

记:金波猝死的地铁站也被指出缺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样的急救设备。

张:AED可以使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2—3倍,提高生存率。现在这个设备的配备是在逐渐增加,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增加了,除了地铁站、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一些家庭也开始投放了。投放了要使用,所以还是要有急救培训,让非专业救护者可以在短时期内学会如何使用AED。

记:抢救心脏病患者要争分夺秒,这个时候会不会深感作为医生的压力?

张:说实话,压力很大。如果碰到病人发病,我会想为什么他不预防,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尤其是一些病人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治好了,可是回家后又发生心脏骤停,我也会想如果上次他来,我们就动员他早点植入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或者督促他身边人学会基本的急救常识,也许可以避免悲剧。尤其是植入ICD,对预防心脏性猝死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是因为机器都是进口的,加上医保报销比率基本是30%,有的病人不愿意掏这个钱,作为政协委员,我也一直在呼吁医保加强投入,呼吁这些设备尽快实现国产化。

主持人:贺俊

电话:027-88567316

邮箱:378054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