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祝福》里的主人公,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塑造的"祥林嫂",也是最为读者熟知的女性形象之一,鲁迅先生以辛辣的笔触刻画出这一人物的悲剧人生,以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根源。

鲁迅祥林嫂深度解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什么心理疾病)(1)

同名电影海报

然而,当我们把视角聚焦到"祥林嫂"这一人物身上时,从她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所做的反应中,也能找到造成她悲惨结局的个人原因,如同本题所问的"心理疾病",不妨说是"心灵创伤"。祥林嫂的心灵在多重的不幸中遭受的创伤,令她一步一步丧失健康的心灵,并最终走入万劫不复的死亡。这是对不幸的另一重解读,《祝福》的文本层次丰富,不仅揭示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横切面,而且也对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的心灵做了真实又不失同情的呈现,揭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从而使得文本具有更为普世性的警醒之力,令不同时代的读者获得相同的启示。

想必读者对祥林嫂的经历不会感到陌生,她在小自己很多的丈夫去世后逃到鲁镇,但在拥有短暂的自由人生后,还是被婆婆带回,并且打工的所有收入也被婆婆私吞;为了小叔子的彩礼钱,婆婆把她卖到深山里给人做老婆,后来男人因伤寒死去了,仅有的一个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历了一连串不幸的她最后回到鲁镇,最终在人们欢天喜地的"祝福之日"中悲惨死去。

祥林嫂经历的,是希望的一次又一次幻灭;而最终压死她的,是她孱弱的心灵所无力抵抗的周围人的恶意。

鲁迅祥林嫂深度解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什么心理疾病)(2)

祥林嫂的心灵创伤

《祝福》中,祥林嫂在死前遇见了叙述者"我",那时已经仿佛行尸走肉般"木刻似的"的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当"我"吞吞吐吐地回答她说"也许有吧,我想"的时候,她又进一步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她之所以这样问,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更确切地说,是出于对地狱的恐惧,对于死后要遭受的种种"惩罚"的恐惧:如果死后的人会相见,那么她一个嫁了两个男人的女人,会被两个死鬼男人争夺,"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这是和她一起做工的柳妈亲口告诉她的,也正是这样一句现在看起来的无稽之谈,成了祥林嫂的心病和难解的心结,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刻还难以释怀,且因此一点一点走入死亡的阴影中。

鲁迅祥林嫂深度解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什么心理疾病)(3)

而在这之前,所有的伤害就已经在不断地累积着了,祥林嫂的心灵是在他人看起来不经意的话语中不断走向"畸变"的,一个经历了多重死亡阴影的心灵,会通过向周围的人诉说来化解自己的不幸,祥林嫂也是如此,于是有了那番著名的自我剖白,"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来……"而人们的反应,想必最初也是有同情的成分在,但更多的是为满足自己的"看客心理":"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但是后来,当祥林嫂反复多次向周围的人讲述同样的事情时,甚至到了全镇的人都能背诵的程度,悲剧情感已不再,"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

多重打击下的祥林嫂,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来说,呈现的是"灾难症候群",是一种在重大变故后个体的心理反应,其中会包括向人诉说来疏解心灵的痛苦,但是这样一种过于大而化之的说法其实并不足以说明祥林嫂的"心理疾病",她或许并没有什么显性的心理疾病,但是不断拿着同样的事情向周围人诉说的祥林嫂,显然是被困在自己的悲剧中了,如果说有什么"心理疾病"是她具有的,那么就是缺少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从悲剧中超脱出来的重新面对人身的力量,而周围人的厌弃,也让敏感的她感到痛苦。

她一生最大的不幸,是她从未真正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什么决定,她一生都被裹挟,如一颗棋子一般任人捉弄,而她孱弱的心灵自是无力抵抗周围人向她施加的种种不善之举,最终亦难逃凄凉结局。

当柳妈告诉她一女嫁二夫的后果是会在地狱被两个男人争抢时,她感到害怕,如抓到救命稻草般去捐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踏,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这是柳妈给她的建议,荒唐的做法却又成了她救赎自己的唯一行动;在因为被视为"不洁"而被鲁家人拒绝侍奉贡品后,她的世界坍塌,最终失却了活下去的勇气。她的"心理疾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丧失,一种过于自我否定的"讨好型人格",最终因为无法给自己反抗的力量,只能走向自身的消亡。

这不能不让我们思索良多,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苦难是必然,而心灵的力量是我们对抗的最强大力量之源,哀莫大于心死,面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鲁迅先生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想,这可能是《祝福》这篇小说在批判不良世道的同时,想向世人道明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