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去过济南。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济南的泉,尤其是小学课文中对济南趵突泉的描述,让我无数次对这个北方的城市心生向往。

后来读到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这种向往也就更加强烈了,无论是文中那摇篮一般的小山,还是“害了羞”露出一点粉色的雪,无论是城外渺远的山坡,还是终年酝酿着热气的水藻,都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处宝地。

只是很可惜,虽然依旧年近不惑,却依旧少有走出去看看的机会,一则是没时间(当然这只是借口),至于其二,还是因为囊中羞涩(这才是根本原因)。

不由得很是羡慕先生——文章写于1931年,当时先生不过32岁,他就已经去过了伦敦,去过热带,再加上他从小长大的北平,从北平到伦敦,再从伦敦到济南,间隔何止千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而立之年,先生就已走过了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拥有的旅程。

当年读书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逐字分析,我们感受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体会到了先生对济南深沉的爱。

现在想起来,当年的那些理解,多少还是有些浮于表面——从表面看,先生写了济南的“温晴”,但是往深里挖,我们不难发现,充盈在字里行间的,满满都是人间的温情。

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这样温晴的济南)(1)

(图转网,如侵删)

文章开篇,就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温情。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先生是北平人,对北平的热爱,早已写进了他的骨子里。

所以,在《骆驼祥子》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京味,只是很可惜,这样的京味,未必全都是美好。别的不说,单单北平冬天的风,就已经让先生心生畏惧。

无独有偶,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也曾这样写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这样充满“寒威和冷气” 的北平,自然不被先生所喜。只是先生不是鲁迅,不会用那样充满尖刺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但这样的评价,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先生心中的失望与愤懑。

1924年,先生赴英国交流学习,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个中国人能够在外国大学担任教师,也算是一种荣耀了。

只是,伦敦再好,终究不是先生的母国,六年之后,他毅然回国,来到了济南。

伦敦是雾都,晴天少很正常,但是从新闻上看,伦敦的晴天还没有到“奇迹”的地步,也许先生所说的日光,并不仅是自然的日光,而是祖国的日光。

这样温晴的天气,这样和煦的日光,就是先生的理想国,是先生给自己选定的灵魂居所。

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这样温晴的济南)(2)

(图转网,如侵删)

在先生眼里,济南的山是充满温情的。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在这个温馨的地方,先生内心充满宁静,不声不响的济南,在先生的眼里,就是安睡的孩童。

“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群山环绕,呵护着济南,也呵护着城里的人。

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寒风凛冽;被呵护的济南温馨暖和,慈善和蔼。

说济南很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似乎也一点都不为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内心的宁静,就连山上的雪,也是充满温情的——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这是希望的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是母性的温柔;“树尖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是救赎的力量……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个“卧”字,跃然纸上的是无处不在的温暖,是随时可见的慵懒与舒适,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从网上的文字看,文章写于1931年的春天,下半年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这样的温情,像极了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这样温晴的济南)(3)

(图转网,如侵删)

在先生的笔下,济南的水更充满温情的。

我们都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自然温度的变化,最先表现在水上。看一个地方冷不冷,主要是看结的冰厚不厚。

济南的水是温暖的,“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为了对抗冬天,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都拿出来了”,因为这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样慈善的水,这样充满温情的水,只属于济南,也只属于济南的冬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不知道,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先生有没有想起这句话,但是看得出来,在先生的笔下,济南的水是充满灵性的,因为她能感受到水藻的精神,她知道“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面对这大自然蓬勃的生机,水也变得温柔起来。

也许,在济南的水眼里,这样的生命力和爱美心性,是需要被呵护的。

所以,“空中,半空中,天上……整个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在这块水晶里,有红屋顶,有红草山,明亮而不刺眼,温情而不强烈。

(只是很可惜,七年之后的12月27日,济南沦陷了,空灵的蓝水晶破碎了,所有的美好,都湮灭在了炮火里。)

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这样温晴的济南)(4)

(图转网,如侵删)

一处风景,如果没有了人,是没有生气的;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人,是没有灵魂的。

对于先生来说,最美的还是济南城里的人。

虽然,在文章中,作者把大部分笔墨都放在风景下,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找到济南的人——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温情的济南城里长大的济南人,自然也就拥有了济南的特征,他们面上含笑,不管对事还是对人。

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时间,这七年里,行走在济南的大街小巷,聆听着济南人和蔼的声音,感受着济南人含蓄而明朗的笑意,自然也就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如果说济南是一个摇篮,那么城里的人,都是摇篮中的婴孩,大家待人以善,彼此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洋溢在济南的空气中,就算偶有乌云飘过头顶,先生也会给他们加上滤镜。

对于一个经历过人情冷暖(北平),遭遇过背井离乡(伦敦)的人来说,这样充满温情的城市不仅是最好的归宿,更是心灵永恒的居所。

所以,在先生眼中,济南的一切才会那么美好,才会让人恋恋不舍,先生才会觉得,就算已经是冬天了,但济南依旧是济南。

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这样温晴的济南)(5)

(图转网,如侵删)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先生内心的温情。

我们都知道,作为作家,老舍的笔下有诙谐幽默,有雅俗共赏,但是更多的时候,先生给我们呈现的是厚重、沧桑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对社会、人生冷静的思考。

但是在《济南的冬天》里,我们感受到的却是轻快、自然的笔触和朴实、亲切的语言风格。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在先生的内心深处,充盈着对济南的一腔深情,这深情虽娓娓道来,却厚重绵长。

所以,作者选择了大量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让文章充盈着温婉的语感。

从表面上看,作者写的是济南的“温晴”;往深里挖,文章表现的却是济南的“温情”。

套用张俊梦老师的一句话—— “温晴”是所见的外在现象,是借以表现心理感受的媒介;“温情”是心灵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以及审美感受。

这样温晴的济南,满满都是人间的温情。

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这样温晴的济南)(6)

(图转网,如侵删)

(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