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龙江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东北网8月12日讯(记者 陈显春 王明菲 赵红星)海伦,“红灯记”的发源地,剧中人李玉和的原型即为海伦车站原党支部书记胡起。
“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报道组走进海伦采访,令报道组印象深刻是这里随处可见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海伦市文化艺术中心。东北网记者 赵红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京剧《红灯记》曾经风靡全国,唱腔及人物造型深入人心。但很少有人知道,《红灯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东北小城。《海伦---的故乡》一书作者之一海伦市作协主席谭海学告诉记者,他与另外两名作者在查阅原有的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对抗日年代的知情老人、抗联烈士后代、亲友进行采访,挖掘、整理、考证、推敲海伦市的抗战历史,发现了红灯记发生在海伦的相关论述。《红灯记》李玉和的原型人物为海伦车站原党支部书记胡起。
海伦人民剧院旧照。宣传部供图
为了将《红灯记》作为海伦对外推介的一张名片,继承和弘扬“红灯”精神,2018年9月,海伦市红灯记广场竣工。在广场上记者看到,广场中心设置了《红灯记》故事的经典人物造型,同时还配以特色主题景墙和景观花池。正在锻炼的附近的居民孟阳说,以前样板戏《红灯记》她没看过,对海伦是红灯记的故乡这段历史也不是十分了解,主题广场建成后,她经常能听到来广场锻炼的老人们兴致勃勃地谈“红灯记”的故事,耳濡目染,现在越来越为此感到自豪。
红灯记广场,不仅为市民增添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成为人们了解、铭记那段红色历史的载体。
《红灯记》广场上休闲运动的市民。宣传部供图
海伦市文联主席郭长余对二人转的唱腔十分熟稔。据他介绍,“海伦北派二人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赵晓波更是东北二人转名角。
海伦二人转。宣传部供图
海伦早期二人转表演。宣传部供图
由赵晓波主演的拉唱戏《海伦往事》和大型龙江剧《这片黑土地》分别与2017年4月13日和2018年10月24日首演并大获成功。郭长余说,两部剧的背景均为抗日时期。《海伦往事》讲述了海伦市扎音河畔的小山村村民团结抗日的故事;而《这片黑土地》讲述的是以当年马占山率黑龙江省军政人员在海伦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为背景。两部剧用传统艺术形式,表现了海伦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大型龙江剧《这片黑土地》演出现场。宣传部供图
除了红色文化,海伦的民间文化创作也是精品迭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海伦剪纸”闻名远近,为民间文艺界绽放的一朵奇葩。巨幅剪纸作品《穿越硒都农耕史》,多次出现在省内外一些大型展览会上。
红色文化,如今已成为当地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他们为新时期海伦的发展建设奋力拼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