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蔡氏文化网 在台州的历史上,府县志为蔡姓列传者计64人,而名声最显赫者乃临海的蔡潮和蔡云程父子。

蔡潮(1467-1549年),字巨源,号霞山,临海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湖广按察司佥事、提学、贵州参议、福建右参政、河南右布政使等官,年刚过六十,即自动告老。

上海蔡氏有多少人(绵延了五百余年的乡愁)(1)

蔡潮历官所至,俱有政声。一生“心存康济,志切忧民”,为民办实事。特别关心桥梁、道路、水利的建设。在晚年写的一首《自咏》诗中,说自己“不怨不尤心似水,忧民忧国鬓如霜;劳劳三万六千日,半为桥梁道路忙”,充分反映出热心公益的心肠。他一生共建桥百余座,平治道路近百里,并辅以相关措施,确保行旅安全,促进商品交流。在贵州,整治了镇远至省城的道路,每10里设一邮亭,置一水井,“过者颂德”。在福建,开辟万里林,设立关卡,防止剽夺,使浙闽沿海交界险仄山径变成康庄通途。临调官时,路过建宁,得知那里的朝天桥毁于火,舟渡艰危,为之逗留数月,捐俸倡建,直至完工始去。在河南,他看到平原旷衍,骑匪出没自如,就下令郡县道路两侧悉种榆柳,纵横成列,既保障治安,又资给百姓薪柴。居家20年间,为家乡建造了长石桥、锦衣桥,造筑了三江渡、浮冈渡,除大恶滩外,还整治过泉井洋。为此,他把自己原想在巾子山建读书楼的钱都用上了。这在台州历史上可说更无第二人。所以,当时河南著名文士王廷相在寄给他的一首诗中,称他为“山中今宰相”,又比喻他为诸葛亮,希望他再度出山,“苍生渴霖雨,龙卧可常年”,对他深表景仰。

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治理“恶溪”的事。对恶溪的整治,起始于宋代,据《临海县志》记载,乾道五年(1169年),临海县令陈居安曾“首募善工,乘水涸时督力淬凿,而水患始除,民称便焉”。陈居安的这一次治理,虽然景况有所改观,但并未根本改变,事故依然不断,于是降至明弘治二年(1489年),台州知府马岱又“疏凿别道七百余丈”,工程算得上巨大,但还是“害未尽去”。明嘉靖十年(1531年),蔡潮决心彻底根除水害,兴起大规模治理运动。此次治水,始于嘉靖九年(1530年)孟冬,止于次年仲春,历时五月。通过这一次的整治,完全消除了水患,从此人们改称“恶溪”为“大善滩”,同时,蔡潮还自题“大善滩”及《治水记》之末段刻于仙人村后门山麓溪畔巨石上,“大善滩”三字字径达105×70厘米,惜今已为溪水淹浸,无法得见。惟《治水记》末段之“舟无旧患,滩著新名;我心长在,万古安宁”摩崖至今仍赫然屹峙于溪畔、壁间。

蔡云程(1494-1567年),字亨之,号鹤田,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历官南京兵部主事、南兵部郎中、吏部稽勋司郎中、云南提学副使、贵州右参政、云南按察使、广东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南兵部侍郎、刑部左侍郎、南刑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云程立身持重,处事识大体,凡事有见地,不随波逐流,更不与巨奸严嵩父子合流,时人比之为古良吏。其为人凝重端庄,仪型足式,即闲居便坐,从不倾倚,自书格言于座右曰:“明镜止水以持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光风霁月以待人。”卒赠太子少保。

台州蔡氏可称述者还有如:蔡智,明黄岩人,一生俱任教职,教授恳至,手不释卷,其学百家子史无所不究,造就地方人才良多。蔡坚,明黄岩人,历扬州同知、南宁同知、曲靖知府等职,廉洁刚介,措事有方,民怀其德,一方翕然。蔡余庆,亦明黄岩人,历中书舍人,南刑部郎中、汀州知府、福建盐运使、山东参政等职,为官廉慎自持,执法不阿,恤民疾苦,清介凛然。此外,明临海蔡宗尧、黄岩蔡荣名,清黄岩蔡础、蔡篪等,或擅于诗文,或长于学术,皆名于时。

蔡正兴老人家中藏有《平桥蔡氏宗谱》。

现代蔡氏榜样人物蔡云方。

在前平桥村,蔡氏多户村民居住在这里。

蔡姓,源自姬姓、姞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周成王时,又改封叔度之子蔡仲于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号为姓,散居各地,并尊蔡仲为蔡氏的祖先。

蔡姓虽发轫于河南,但当下,族人主要分布于广东、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在台州,临海及黄岩平田、路桥南部、温岭泽国等地,都有蔡姓聚族而居。

位于路桥区新桥镇的前平桥村,便是一个以蔡姓族人为主的村落。该村占地680亩,村里一共924人,其中百分之七十姓蔡。

从村里的族谱看,明朝时,就有蔡姓族人迁居到这里。数百年来,村民们相亲相爱,绵延至今。

《平桥蔡氏宗谱》,藏在前平桥村一位79岁老人蔡正兴家中,宗谱里详细记载了该村蔡氏一支的源流与迁徙史。

《平桥蔡氏一修宗谱序》写道,蔡氏祖先最早来自陈留考城(今河南考兰县、民权县一带)。晋朝时,一位叫蔡谟的先人,因长子蔡劭在永嘉担任太守,便从中原迁居到黄岩平田。蔡氏在黄岩开枝散叶,成为一时的望族。南宋绍兴年间,平田蔡氏修家谱,请龙图阁学士、状元王十朋作序。

元末明初时,平田有位叫蔡绪兴的儒生,曾在太学上舍念过书,后来在平桥(今属路桥区新桥镇)购买良田,定居下来。他成了平桥蔡氏的祖先。据宗谱记载,蔡绪兴精通黄老之术,平日里爱好修道炼丹,活到82岁去世。

蔡氏在平桥传了四五代,家底渐厚,子孙繁茂。明朝成化十五年(1479年),族人决定第一次修家谱,请来了当时的名臣、乐清人章纶,来撰写序言。

500多年来,平桥蔡氏十修家谱。其中,明朝时修了三次,清朝时修了五次,民国时修了一次,当代修了一次。到如今,蔡氏在当地已传了二十余。

“平桥”这一地名,可见于《万历黄岩县志》,称县城东南有平桥;又据传说,此桥系元朝时建成的石桥,因桥与路相平,故称“平桥”。

1951年土改时,该村改为平桥乡三村,隶属平桥乡;1956年,又与中林、长泾长洋村成立新桥乡第七高级社;1961年,成立平桥大队,1966年时改称胜利大队,1981年复命为平桥大队;1983年,改为前平桥村,包含了新平桥和老平桥两个自然村,隶属新桥乡;1985年后,隶属新桥镇至今。

尽管行政区划屡次变更,但在当地人口中,依旧把家乡称作“平桥”,称自己为“平桥人”。

在平桥蔡氏的历史中,鲜有出过达官显贵。据蔡姓老人回忆,村里走出去的名人,仅民国时期的蔡国材一人。

据村民整理的《平桥蔡氏血系第十次修谱学历简介》记录,蔡国财,字贵季,号保动,1915年出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曾在国民政府任浙江省视察兼经济督导员,后到台湾任职。他生有四子,其中伟麟、亚麟、秋麟三子到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1987年,蔡国财去世,葬在了台湾阳明山。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前平桥村的村民们开始自主创业。

由于村里的土地不算多,人们开始从事水道配件的生产与加工。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水道配件已是村里最具规模的产业。

“一户人家一般一年能挣几十万元,有的村民办了厂,一年能挣几百万元。”前平桥村党支部书记蔡根青说。

有些村民文化程度并不高,当了老板,却也不忘教育的重要性。在村里,有四五户人家把孩子送去国外念书。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富裕,人丁兴旺时,便要开始修家谱、认祖归宗。平桥蔡氏最近一次修谱是在2001年,修完谱后,他们又试图去找寻更远时期的祖先。

2013年,河南上蔡县召开蔡氏祭祖大会,邀请全国的蔡氏族人参加。前平桥村派了二十余人,在蔡根青的带领下,坐着大巴车前往上蔡县。

“我们参观了老祖宗蔡叔度的墓,并住了几晚。”蔡根青觉得,举办这样的宗亲大会,可以联络族人间的感情,也能带动地方的旅游业,“在浙江省内,也有类似的蔡氏大会,每年我们都会派人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