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后的护理(护理角度谈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1)

马慧珍,解放军306医院,放疗科

品牌质量管理办公室 编辑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可解除因反复多次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同时可长期保留静脉通路,为紧急情况下病人的救治提供方便,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适用于化疗和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需要指出的是,PICC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相关并发症,其中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6%~10%,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PICC导致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2.0%~37.5%。因此,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的防治也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而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异位颈内静脉,经调整正位后留置期间合并对侧肢体静脉血栓的病例却鲜有报道。

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后的护理(护理角度谈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2)

笔者遇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PICC后并发对侧上肢静脉血栓的情况,在此作介绍,希望能起到警示作用。

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后的护理(护理角度谈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3)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1岁,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5月余。行前列腺放疗,同时给予抑制骨转移、中药抗肿瘤及提高免疫力等药物辅助治疗。因患者外周血管条件差,遵医嘱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胸片检查示导管正位成功,末端平胸骨右缘第3前肋上腔静脉下段。之后每天静脉液体输注顺利。置管后1个月,患者主诉左侧手部小鱼际处感觉异常,血管彩超检查发现左侧肱静脉管腔内可见不均匀低回声充填,血流信号不连续,提示左侧肱静脉血栓形成。遵医嘱给予那曲肝素钙抗凝治疗,效果良好,一疗程后血栓消失。患者顺利完成放射治疗,拔管出院。

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后的护理(护理角度谈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4)

【知识贴士】

1946年,有学者等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本例患者属肿瘤中晚期,肿瘤本身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D-二聚体高出正常值5倍左右,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Padua评分6分,属发生静脉血栓的极高危人群。国内的文献中对于血栓性静脉炎治疗方法为:拔除PICC导管.予低分子肝素钙、华法令、丹参等抗凝祛聚治疗。2008年美国胸科医生协会的实践指南中指出: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可以在抗凝治疗的同时继续保留并使用导管,不建议拔除功能良好且有使用需求的静脉导管。

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后的护理(护理角度谈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5)

根据指南的建议,笔者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留导管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与抗凝、症状控制、物理治疗、心理护理等方法,患者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此病例提示,肿瘤患者是发生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血栓的发生并不仅限于置管侧,也可发生在肢体的其他部位。因此,PICC留置期间要严密评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指导患者正确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干预,减少或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已形成血栓患者,及时治疗建立积极有效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血栓的进展,促进血栓消失、血管再通,保证患者安全。

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后的护理(护理角度谈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