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以“培育创新土壤 滋养创新精神”为题,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学环境如何营造三个维度,对东北师范大学“创造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深入报道。同时,《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头条、人民网吉林频道头条对此也进行了报道。

东北师大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吗(深入报道东北师大探索)(1)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在“尊重的教育”理念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创造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彰显了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

前不久,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金子祺在首届吉林省师范生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教具设计特等奖。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具、实验、课件、微课设计,教学创新大赛中比的就是创造力。赛场上,东北师范大学的参赛选手斩获了多个奖项。金子祺表示:“我们之所以有特别多创意的火花,离不开学校对同学们创造思维的培养。”

东北师大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吗(深入报道东北师大探索)(2)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紧扣教育发展脉搏,不断探索“创造的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学科建设、教师能力、教学实践3个方面入手,营造有益于创新的环境,努力打造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高地。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让学科专业更适应社会需求,教学环境更具创新精神

为了建设富有创新性的学科和专业,东北师范大学19个学院(部)开设了学科理解课,由资深教授讲授。同时,开设文史哲文科大类和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环境理科大类交叉课程,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新性思维。年近花甲的陈彬教授一直承担“化学学科理解”课程的讲授。“如果学生对专业理解不深不透,很难有太多创新。”陈彬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融入课程,深入浅出地讲授具有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东北师大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吗(深入报道东北师大探索)(3)

数理基地班是东北师范大学学科交叉融合的代表,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首批本科毕业生中,75%的学生被保送至国内知名院所攻读研究生

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样关乎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指导教师们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开展创造性示范课堂建设,让教育者提供更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我们围绕问题开展研究,也围绕问题进行教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高夯开设的“人文数学”课,融入自己几十年的科研成果,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寻根问底、创新思考的科学精神。

东北师大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吗(深入报道东北师大探索)(4)

为了营造培养创新精神的环境,东北师范大学启动“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由教学名师等组成的专家团反复打磨课件,在学校进行课堂展示,让更多的教师学习经验。如今,457门示范课堂带动学校形成更具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

有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环境,还需要学生的深度融入。东北师范大学抓住大一和大四两个关键时期,通过具有实践性的研讨课和实习实践教育,磨练学生的创新能力。2018级本科生冯荣佳说,从大一新生研讨课起,自己就不断被新鲜的课堂吸引。用编排话剧的方式学习文学作品,通过辩论赛领会经典理论……如今,学校已开设48门这样的实践性新生研讨课,开启学生的创新视野

东北师大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吗(深入报道东北师大探索)(5)

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会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健全大学创新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说。

欢迎关注"东北师范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东北师范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官网、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