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中,几乎称呼郑和都是"三保太监"。这很大程度是在于郑和原名叫"马三保"。1371年,他出生在云南昆阳(今晋宁)宝山乡知代村的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马和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三,故取小名三保。但这并不是他被称为"三宝太监"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都被尊称为"三保太监"。通常认为"三保"是郑和的小名,或者是等同于佛教中尊敬之语"三宝"。

郑和是什么成就(明史中为什么称郑和是)(1)

有人在考察史料后却发现,"三保"其实是当时统治者对被俘虏后做奴隶的通称。在《元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元朝称外族俘虏皆为"三保奴",而郑和确实在明初被俘虏过。

马和出生在元明易代、干戈动乱的时期。元末著名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信奉伊斯兰教,对佛教也曾支持,甚至提倡。他在云南曾专修建佛寺。马和幼年即受到佛教影响。他14岁那年,被明军擒获,遣送南京,经过阉割,进入宫廷充当太监。

郑和是什么成就(明史中为什么称郑和是)(2)

其实这里面由于郑和早年资料的相关缺失,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他应该是洪武17年(1384年)明收复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傅友德和蓝玉带回南京的那批战俘幼童,入宫服役,然后分给燕王朱棣的。

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征讨云南,史称"太祖平滇"。正是在这场战争中,郑和父亲去世,12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并惨遭阉割。明初沿用元代旧称,称其为"三保奴"是十分合理的。而明人王登在《客越志》中称:"桃花渡为永乐中太监三保奴出西洋处。"也是一个旁证。

郑和是什么成就(明史中为什么称郑和是)(3)

那么,"三保太监"就是郑和旧名加上"太监"二字而成的了?且慢,范忠义先生认为不是这么简单。明初,太监是官职名,与人们通称的宦官概念不同。按照中国习惯的泛称,总是把姓和官衔连在一起,如李尚书、王丞相等,而为什么却把郑和的名字(还是旧名)与官衔联系起来呢?

带着这种种不可解释的问号,我们来看看郑氏家人是如何认为的,或许还是《郑氏家谱》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解:"至宣德六年,钦封公(郑和)三保太监"。原来,"三保太监"是皇帝敕封,于是,一切一切的"不合法"都是合情合理的了。

郑和是什么成就(明史中为什么称郑和是)(4)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将马和赐给四子燕王朱棣。马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朱棣称帝后,提拔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属。1403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师和尚道衍引郑和受菩萨戒,取法名福善。郑和成为佛门弟子。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故人们也以"三宝"为佛教的尊称。郑和既信奉佛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宝太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