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明的国家对于落后文明的打击和对土地的占领,往往也会促进入侵国先进的制度向落后地区的传播,这也是战争残酷之外的另一面,落后国家往往借此契机接纳先进文明融入自身文明,从而使自身强大起来。

其次所有的变革都是从老世族中开始产生抵触,而所有变革的萌芽也都是从老世族中产生。

秦国的变法非常符合这个逻辑,完全按照这个路线进行的变法。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

世人都知道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变得国富民强,甚至认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毫无作为,把变法之前的秦国国君比作酒囊饭袋,其实这些认知都是错误的,结论也过于武断,秦国在停滞不前的三百年时间里的确有荒唐的国君,但是在商鞅变法之前,秦简公、秦献公二位国君就已经开始引进三晋制度,在黑暗中摸索着秦国未来的复兴之路。

在战国初期,强大的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士大夫瓜分,形成了三个新的国家,史称“三家分晋”。因为韩、赵、魏三国同出一源,所以这三个国家有着相似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由于深受晋国文化和制度的影响,他们的文明程度很高,战国最早出现的改革就是魏国魏文侯支持的的李悝变法,所以说战国改革的先行者是李悝。战国各个国家都进行了变法,一时间百花齐放。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2)

彼时的秦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显得相当落后。在战国初年秦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窘境,从秦简公开始,秦国君主就开始致力于学习“三晋制度”,直到商鞅变法时期彻底引进“三晋制度”,秦国才真正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战国最早的改革主持人魏文侯出生于公元前472年,公元前446年即位,到公元前396年去世,在位50年。在位期间,重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魏武卒雄霸天下,是当时中原各国中的超级强国。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3)

而在此期间秦国政治上却不太平,在周厉共公在公元前443去世后,先是长子秦躁公继位,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去世,其弟秦怀公从晋国(实居魏国,具体看韩魏赵分晋,又是魏国)回来即位,在秦怀公回秦国的几个月前秦简公出生了,为了安全起见,秦简公继续留在晋国(此时的晋国实际上就是魏国,魏文侯已经即位)一直呆了15年。

秦怀公指定的继承人为大儿子秦昭子,结果秦昭子去世比他老爹早,于是秦怀公又指定秦昭子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此为秦灵公,秦灵公作为中国最早祭祀黄帝的君主,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4)

在公元前419年,为了进入中原和魏国交战,被魏国占领河西之地,去世后,儿子秦献公还只是一个小孩子,于是叔祖秦简公嬴悼子被人从晋国迎接回来做了秦简公,此时时间定格在公元前415年,秦简公卒于公元前400年,由儿子继位,史称秦惠公。

至于为什么秦国的王亲国戚都喜欢流亡魏国,可能由于魏国和秦国接壤,而在魏国迁都大梁之前,魏都是安邑,离秦国很近,这就造成了在秦国不得意的公子总会到流亡到魏国,秦怀公、秦简公是如此,后来的秦献公也是如此。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5)

这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秦国“四代乱政”时期,此时秦国可谓陷入十分混乱的格局,争斗不断,其两子和孙子先后继位 。

尽管历经四代乱政,但是这期间却不是政治混乱,自秦简公开始,秦国已近开始了改革,可以说秦国的改革,法于秦简公、端于秦献公、始于秦孝公、成于秦五王、终于秦始皇。

一、法于秦简公。简公时代,秦国谋求富强的起点。

秦简公回秦继位的那一年为公元前415年,这一年是魏文侯三十一年,此时的魏国人才济济,李悝的变法也已经初见成效。可以说是魏国国力最鼎盛的时期,而秦简公在魏国流亡15年,时间跨度为公元前429年到415年,李悝出生于前455年,公元前395年去世(这一年商鞅出生),于公元前422年被任命为相,开始在魏国实行变法,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可以说秦简公基本见证了李悝变法的最重要初始阶段。对于魏国的崛起,肯定是深有体会,所以他回国继位后,在秦国进行了改革。

作为秦灵公的叔叔,秦简公从秦灵公身上就看出了贵族当权的弊病,当时由于三国(韩魏赵)分晋,秦国的旧势力也跃跃欲试,对秦国王权提出了挑战,秦简公上台后,首先进行雍城筑城。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6)

雍城(位于宝鸡凤翔),自公元前677年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年)作为秦国都城,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执掌朝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太后和嫪毐生下两个孩子,却能够瞒住秦王嬴政的重要原因,就是长期留在雍城。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在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后,让秦简公感觉到危险,准备迁都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以此方便和魏国作战,最终在秦献公时期迁都。这是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借助雍城筑城和晋国实力衰弱,秦简公基本化解了国内政治矛盾,秦简公时期秦国成了诸侯国中的小翘楚,除了义渠南郑等小国前来进贡外,楚国也向秦国送来贺礼。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7)

秦简公大刀阔斧对贵族专权进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革新秦国礼制。在秦简公继位的第六年,打破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先是下令官吏带剑以防身,同时也是带头尚武,次年又允许百姓带剑,同时鼓励贵族和有钱的奴隶主通过培养一些武士和门客,从而在民间倡导尚武之风强化秦国民间尚武风气,以图全民皆兵,以提高未来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推行土地改革,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变相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但要收税,加速秦国向封建土地制度的转变,笼络士族大夫、土地豪强的心。这是秦国的土地制度变迁形式,即开始按照田亩数量收租,是土地私有化的表现。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8)

第三,在东境修筑长城。不过事发于秦简公允许百姓带剑的同一年,也许魏国感觉到了威胁,其先下手为强,发兵讨伐秦国,并成功尽占秦国最肥沃的河西之地,还筑起洛阴、县两城,秦国再一次被击败,只能退守到洛水,此后为加强防御也有了秦简公下令在东境修筑长城的一幕,这也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史称秦东长城,为后世的长城修建起到了启示的作用。

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内政外交问题,最终又由于众多贵族反对而流于形式,加上重改革轻国防,导致魏国乘虚而入。秦简公在位十五年最大的败笔,就是让魏文侯派兵尽占河西走廊,迫使秦国不得不回撤到原先东进的始发地。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简公及其后三代国君,都在为夺回河西走廊而不断征战。当吴起占据河西走廊并在少梁开办河西学府,准备继续对秦国进行进一步的打击时,秦简公也只好依靠仅有的西部老根据地,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修建防御长城的军事行为。

二、端于秦献公。得变法精髓,却无法扫清贵族障碍。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9)

秦简公少年时曾经在“三晋”之中继承晋国文化最多的魏国流亡,他看到了魏国任用法家改革的好处,并见证了魏国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如何文治武功,于是他当了国君以后就决定把这种先进的制度引入秦国。但是由于秦国内部世族势力过于顽固,秦简公本人的能力也有限,所以“三晋制度”的引进并不顺利,而且在与魏国进行的战争中还尽失河西之地。秦简公眼看政治改革阻力太大,就开始转手进行经济改革。这是秦国统治者富国强民的开端,它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压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总之秦简公虽然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收效甚微,但是他看到了秦国世族阶层存在的漏洞。但是是人就得死,于是在位15年秦简公去世了,当年大臣们赶走了前任国君秦灵公的儿子公子师隰,然后拥立秦简公继位,世族们给出的理由是师隰太小,害怕主少国疑,因此才选择秦简公为国君。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0)

在秦简公去世后,儿子秦惠公继位,在公元前390年出动50万大军对魏国发动阴晋之战,企图夺回被魏国占领达29年之久的河西之地,吴起率领5万没有魏武卒大败秦军,引发“诸侯卑秦”,使秦国上下深以为耻。直接造成五年后,秦国发动兵变废秦出子迎立嬴师隰为秦君,即秦献公。在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军夺回河西少梁城,俘虏公叔痤,替父亲秦灵公挽回一些颜面,这是后话。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1)

秦惠公在位十三年后去世,留下幼子秦出子昌继位。赵昌之母(史称小主夫人)监国,与秦国贵族矛盾重重,国家动荡不安,秦国世族们像当年反对幼子师隰继位一样,准备拥立一位成年君主。

此时战国的形式是赵国与魏国、韩国产生了利益纠纷,赵敬候把都城从易受魏国攻击的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北迁到便于防守的邯郸,准备与韩、魏决裂。以便于同魏国展开对土地的争夺,主要的攻取对象是卫国的土地,卫国当时是魏国附属国,这就威胁到控制卫国的魏国的利益。而且此时的赵国与离魏赴楚的吴起联系紧密,赵楚联合,就将对魏国占领的重要城市大梁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2)

而西面的秦国更是魏国多年死敌,如果秦赵楚联合进攻魏国,魏国就将处于南北西三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魏武侯决定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把颠覆秦政权作为魏国冲出三国包围的突破口。

毕竟尽管秦是三国中最弱的,但解决秦国不能靠战争。如果魏国攻秦,赵楚必定会趁势南北夹攻,这正中了赵楚的下怀。这让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门下的秦国公子师隰,师隰本是秦灵公太子。当年因为秦灵公死后,叔叔悼子乘公子师隰年幼,夺位自立,成为秦简公。按说师隰本该是秦国名正言顺的国主,所以师隰即位名正言顺。

魏武侯决定采用一个既省力又省事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把人魏准秦献公送回秦国,通过一个顺水人情,帮助其夺取政权,建立一个亲魏政府。

而且,即使夺权失败,秦国也必将陷入混乱,无暇东顾。魏武侯的这个办法可谓,一石两鸟、两全其美。所在这个时候魏武侯会见师隰,提出帮助他回国,坐上秦君的宝座。这样魏国便在秦国树立亲魏势力,对魏武侯争衡天下可以减轻不少压力。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3)

于是魏武侯派人告诉师隰,魏国要支持他归国夺回本应属于他的秦国君位,师隰听后没有立即表态。此时师隰也在密切关注魏国目前的形势,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本来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时魏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时候。师隰虽然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他知道,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欢迎。而且,自己由于是在魏国支持下才取得政权的国君,必然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而对秦国不利。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4)

师隰不愿做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但师隰也知道,不能拒绝魏武侯。师隰对于魏国的价值就在于他的身份,在于他在秦国还有一定的号召力,魏国就是想利用这一点扰乱秦国而坐收渔利。如果拒绝魏武侯,自己就成了对魏国没有价值的人,很可能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于是找了一个替魏国考虑的理由,大概就是感谢魏文侯和魏武侯这些年来对他的照顾,魏国目前处于比较紧张的国际环境中,自己不愿魏武侯再为他而分散力量。打算自己独自归国,谢绝了魏国的护送。魏武侯见师隰答应归国,目的已达到,便赠给师隰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问师隰何时启程,到时好为他饯行。师隰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武侯辞别。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师隰让身边人进入秦国进行各种活动。秦国人对当年师隰君位被叔叔秦简公夺走的遭遇都很同情。而在惠公死后,两岁的儿子出子即位,秦国进入到了出子母亲执政的混乱局面。秦人对秦国的这种危险状况都很担忧,希望秦国能够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现当年秦穆公时的强盛。因此很多人愿意配合师隰推翻出子母亲的统治。甚至秦国的自耕农和地主在听说师隰要回国实行新政后,都盼着师隰的早日归来。

筹划一年,时机成熟,在与魏武侯辞别的时候,师隰与魏武侯盟誓,如果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的时候不与魏国为敌的诺言(“终武侯之世,不与魏国为敌”)。公元前385年,杀死秦出子和他的母亲,夺回了国君之位,是为秦献公。真是天道有轮回。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5)

秦献公和秦简公有同样的在魏国的经历,并且呆的时间比秦简公还长,达29年之久,可以说整个童年到四十不惑都是在魏国生活的,因此政治嗅觉与秦简公一样灵敏,但对魏国的变法体会更深,他同样看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希望,当然最后这个梦想在秦孝公时期变成了现实。

这29年秦献公在魏国认识了很多名人,有些人在秦献公回国后陆续有交集,秦献公,生于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4年入魏。这期间我们看一下魏国这29年知名的历史人物。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秦献公同其交集18年。前396年魏武侯即位,到前385年离开魏国,交集12年。

公元前395年朝中改革元老李悝就去世,交集19年

吴起公元前413年来到魏国,公元前390年离开魏国,训练出天下闻名的魏武卒,交集23年,可以说秦献公和吴起几乎同时来到魏国,又见证着吴起的离开。

公孙痤公元前387年即位魏国相,同秦献公交集3年,两人缘分很深,基本上属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关系了,在公元前362年的时候,秦献公俘虏了公孙痤,公孙痤率领的魏武卒射伤了秦献公,第二年两人都去世。可以看出,3对魏国的政治经济是非常的了解。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统治。在位时期,施行的措施有:废黜活人陪葬制度、为户籍相伍迁都和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对于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6)

废黜活人陪葬制度:秦献公在魏国时曾看到魏国贵族的殉葬方式都是用俑代替活人。两相对比,他也觉得秦国的生殉制度太过残忍,所以继位后就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按照秦国的生殉制度,秦国历代国君死后都要把生前的大臣一起殉葬,这样导致国家人才大量流失,对秦国有害无利,因此废除了殉葬制度还可以为秦国保留住大量的国家栋梁。

所以秦献公即位的第一年就废除除了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的残忍制度,受到了秦国民众的赞扬,同时鼓励多生,因为秦国当时地多人少,而且秦献公为了发展农业还吸收其他国家的移民,不许秦国人歧视其他国家的人,秦孝公继承了父亲的做法,这也是商鞅后来来到秦国的原因。这些都让他的民众支持率急剧上升,为后续改革奠定了基础。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7)

采取“为户籍相伍”制度,“为户籍相伍”是“三晋”和很多中原国家常用的户籍清查方法。因为战国时期经常有大规模的战争爆发,所以统治者需要清查国家可用的兵源,把农民编入户籍,五户为一伍,农忙时互相帮助种地,农闲时军事训练,有人违法就实行连坐。既能知道全国的总人口数,也方便在作战时调动军队,也能增加农业效率,可谓早起军民融合,这种制度,让秦国避免了出现“兵无可调”的局面。

即位第二年,为了躲避魏国威胁,秦献公就把都城从雍迁到了栎阳,开始励精图治并对外作战。

改县制:献公励精图治下,秦东地区慢慢地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时秦国的旧贵族们也开始对这些地方垂涎欲滴,想能分封到一块富饶的秦东之地。为了防止这个改革的果实被旧贵族们给侵吞掉,捍卫这个成果,秦献六年时,他把秦东地区的蒲、蓝田,善、明氏等地方统统改为了县制,不分封给任何一个人,都由自己掌握,派官吏管理,由自己直接掌管、控制。这也为秦始皇的郡县制打下了基础。

在秦献公即位的前十五年,秦国一直保持稳步发展,很少对外发动战争,直到15年后,魏武侯去世,此时的献公在取得政权的15年里就是埋头改革、励精图治,不参与其他国家间的争斗,秦国的国力开始增强,人口开始增加,军队的军事素质开始提高,秦人对恢复秦穆公时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8)

对于献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国的地主十分支持,但奴隶主却越来越有意见。毕竟奴隶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国君的封赏,地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开垦荒地和购买。献公的政策无疑是支持地主经济的,而献公本人很少将土地赏给贵族。秦国的奴隶主们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其中一部分人转化为地主,采取地主经济的生产方式,献公对这些人的做法很支持。但传统奴隶主在秦国的西部,依然很强大。奴隶主控制的西部与地主控制的东部的矛盾越来越大。而秦国的土地数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使他们对现有土地进行争夺的同时还有对权力的争夺。

尽管对于土地和庄园的经营,奴隶主明显不如地主在行,但他们对土地的渴望却是同样强烈的。献公决定用战争来转移紧张的国内矛盾,抢夺邻国的土地来缓解国内对土地的强烈需求。秦人对与中原的交流有着强烈的愿望,这也是献公一直就有的梦想。两者一拍即合,于是献公晚年,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献公见韩魏两国开始威胁周天子显王,打着天子的旗号出兵在历史上一直是百试不爽的,曹操也好,尔朱荣也罢,历史上这样的操作一直很多,秦献公以起兵勤王为借口,在洛阳打败了韩魏两军,得到周显王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秦人仿佛看到了往昔的荣耀,国内的注意力转向外战。秦国又开始参与中原的事务了,基本上属于王者归来。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19)

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献公开始下令秦军攻魏,此时能力互转了,因为魏武侯于公元前370年去世,再也没有“终武侯之世,不与魏国为敌”的约束,很快便夺回了秦国的故土河西地,并且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献公把这些土地赏给了地主和贵族,国内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周显王向献公祝贺这一胜利,献公被赐予了与秦穆公一样的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称号。

第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62年,位于黄河西岸的少梁谷地,以公孙痤和嬴师隰为首的魏秦两军列阵交战,双方均伤亡惨重。魏军统领公孙痤也被献公嫡子嬴渠梁(秦孝公)所擒,秦献公嬴师隰也被魏武卒射中毒箭。但最终秦国在少梁打败魏军,夺取了庞城。鉴于秦献公在魏国时公孙痤对他很好,秦献公就盛情款待了公孙痤,然后放公孙痤回国了,而公孙痤回到魏国后羞愧难当,第二年就去世了,而商鞅当时是公孙痤的手下,在公孙痤死后便离开魏国来到秦国通秦孝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20)

在秦献公被魏国狼毒箭中伤后,病情迟迟不见好转。此时作为一个励精图治,想恢复秦穆公霸业的君主来说,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继位者。

秦献公两个儿子,长子嬴虔(在商鞅变法中,秦孝公太子驷说了不该说的话。但他是未来的国君,不能用刑,于是商鞅就把负责督促太子的赢虔处以劓刑,负责教育太子的公孙贾则被处于黥刑。赢虔是秦国皇室成员,公孙贾是旧贵族成员,这两人都是太子的心腹,商鞅却一点面子都不给,赢虔被割掉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这样一来,商鞅就把赢虔、公孙贾和太子驷三人彻底得罪了。这也是后来商鞅死亡的原因之一)和次子嬴渠梁。嬴虔勇猛无比,做事容易冲动,喜欢拼战沙场,和他自己很像;次子嬴渠梁少年老成,但年纪太轻。

秦献公表现的非常冷静和睿智,他没有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走访民间,考察民情,了解国家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相应的接班人。他了解到,秦国民不聊生,秦国太弱小,不敢再轻易开起战端,否则会有亡国的危险。秦献公心里很明白,自己一旦离世,考验的将会是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嬴虔和嫡子嬴渠梁,秦国将何去何从,看着两个儿子,他心中渐渐有了打算。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21)

在得知儿子嬴渠梁有变法的念头之后,就决定立他为新王。同时让嬴虔写下血书,始终忠君,去除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基本上可以确保嬴渠梁顺利继位,也可以确保秦国能够渡过难关的时候,秦献公安然的离去。

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决定一举奠定了秦国后来崛起。嬴渠梁即位之后,决定休养生息,对外示弱减少作战,一心变法图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秦国再一次崛起,成为战国最强的国家。

最后秦孝公嬴渠梁通过求贤令,招来商鞅协助,进行变法,让强国强大,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22)

后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秦孝公哥哥,也是秦惠文王叔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秦献公选接班人的时候,魏国相公孙痤此时也病危,魏惠王来看他,并征求他的意见何人可以为相?公孙痤临死之前举荐公孙鞅(商鞅),如果不能为相也要杀掉商鞅,不能再犯放走吴起那样的错误了,但是魏惠王却不这么认为,觉得若是公孙鞅有实力,不会只担任一个小芝麻官,而且为什么你之前身体好的时候不向他举荐公孙鞅呢?公叔痤这是不是病的说胡话了?因此魏惠王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很快公孙痤去世,商鞅见到自己的才华在魏国得不到重视,便投奔正在吸纳人才的秦孝公而去。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23)

公孙痤

那么为什么公孙痤不早一点推荐商鞅呢?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职位,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公孙鞅法家出身,而李哩作为魏国改革家,也是法家出身,所以这样商鞅就是最好的继承人,可能会取代他的魏相职位,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假如从人才流失的角度来论魏国的成败,公叔痤对商鞅的出走是要负一定责任,这个世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同伙。时也命也!

可以说魏国因为公叔痤的自私,错失了一名人才,因为公叔痤的自私,逼走了一名人才,因为公孙痤的能力放走了秦献公这个雄才,秦国的崛起正式因为公孙痤的神助攻,加速了秦国的崛起。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秦国历史为什么从秦孝公算起(秦国改革法于秦简公)(24)

吴起

你不可否认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由于其本人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为保全相位排挤吴起,为保全相位病危举荐商鞅,让魏国的人才加速流失,造成魏国在后期的争霸中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在庞涓被孙膑击败以后,一蹶不振。所以司马迁评价一针见血,"公孙痤知其贤,未及进"。老公和鲍叔牙比起来总体说格局不够。

所以秦国强大是从秦简公统治时期初现端倪的的,秦简公开了向东方诸侯学习先进制度的先河,这点又被秦献公所发扬,而这两人的改革,都为接下来秦孝公时期开始的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后面才有了“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

到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历时194年,到公元前207年秦忘共208年,秦国变法彻底政亡人息。

于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