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概要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上述五种体例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和补充,使《史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唐代韩愈:“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

司马迁与史记有关系的三件事 古代文学司马迁与史记(1)

结合作品理解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为精彩的人物传记之一。司马迁依据真实的历史材料,以极其饱满的热情和生动的笔触,成功地刻画了在反秦起义中项羽这一传奇性英雄人物,展现了秦末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项羽本纪》代表了《史记》中人物传记的高度艺术成就和主要艺术特色。

项羽在传记中是以一个盖世英雄出现的,作者对他以赞扬和同情惋惜为主,而对他的个人缺点和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则通过“互见法”,放到《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的口道出。作者不是纯客观地描写人物,而是倾注进自己鲜明的爱憎感情和褒贬态度。项羽在政治斗争中是一个失败的人物,作者却敢于对他充满同情和热情,写其兴盛写得壮烈,使人奋发;写其败亡写得悲壮,令人慨叹。《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写刘、项集团之间面对面的生死斗争。故事从曹无伤告密、项羽下令击破刘邦军开始,中间穿插张良献计,刘邦赴宴、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一连串情节,最后以刘邦离去“立诛曹无伤”结束。故事结构完整,情节曲折跌宕,场面惊险紧张。司马迁通过历历如绘地描述这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将项羽的坦率磊落、轻敌莽撞、不谙计谋和刘邦的机智权变、老练精细的思想性格,浮雕式地突现在读者眼前,虽然作者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许多缺点有意回避,但也写出他坑杀降卒、截杀义帝的残忍,以及自恃武勇缺乏政治远见的弱点,从而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丰满生动。当然,作者的这种爱憎倾向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这就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的:《史记》“不待论断而序(叙)事之中即见其旨。”总之,《史记》在坚持历史真实的原则下,叙事写人,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达到了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个性和典型性的统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量。

加深印象

司马迁第一次把文、史巧妙地结合起来,《史记》的传记文学打开了史学通向文学的门户。我国的文言短篇小说,从唐代传奇文到清代的《聊斋志异》,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史记》的影响。《史记》作为散文具有酣畅峻洁等特点,这也是汉以后的古文家所最欣赏的。清刘熙载《艺概》指出:“太史公文,韩得其雄,欧得其逸。”而柳宗元曾明确提出:“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答韦中立书》他们的写作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象韩愈的《张中传后序》、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欧阳修的《王彦章画像记》等,都是感情深厚形象突出的散文,也都显然是学习《史记》人物传记而又有所发展的结果。不仅是唐宋八大家奉《史记》为典范,诸如明代的归有光、唐顺之以及清代的“桐城派”作家,举凡在古文上有建树有成就的,没有一个不推崇司马迁并向《史记》学习的;尤其当古文家反对繁缛或艰涩的形式主义文风时,《史记》总要成为他们的一面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