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单独的个体,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无论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有相同的强烈的对于生存的需求,也都以一定的生存方式来呈现或获得自己的生存要求与需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平等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生活在社会上,人首先呈现出来的是社会赋予他的社会性,而不是自然赋予他的自然属性。这样一来,人就具有了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深层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表层属性,自然属性给人带来了平等,而社会属性给人带来了差异。因此,人的社会属性的完成是以自然属性的要求的满足为基础的,人一般的在自己的生存需求被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或完成自己的社会属性。或者说,人的社会属性有这样的义务,这种义务就是人的社会属性能够满足或者预期能够满足人完成自然属性的需求。人的社会属性无法完成自己对于人的自然属性的义务,或者说,人的自然属性的完成度无法保障人的社会属性的完成,这时,人就会也只能暂时以自己的自然属性代替社会属性,当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会有能力重新完成自己的社会属性。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1)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2)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3)

当孤立的看待一个人时,这个人的自然属性要求的满足就完全取决于这个人的个人能力与意愿,也就是说,自己的付出就是自己的所得。而当一个人以社会属性的人出现时,他的个人付出与个人所得往往不能等同,不能等同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对个人劳动所得的被部分剥夺或额外赋予。社会的建立与稳定依靠的就是人以某种形式付出的劳动,作为交换人能够从社会获得个人能力无法获得的社会获得,这也就是说,在有多人生存的自然里,人具有社会性是必然的,人以某种形式付出劳动也是必然的,而社会现实是个人劳动付出与社会获得往往不成比例。这种比例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个人劳动剩余与社会获得的总和能够满足个人的生存需求。而当这一限度无法满足时,且人的能力一定时,人首先做的就是拒绝向社会付出劳动或向社会索取更多的社会获得,当人的这些要求无法被满足时,社会就会失去平衡与稳定。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4)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5)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6)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7)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8)

社会平衡与稳定的无法达成基于两方面的原因,社会能力的不足与交换的不对等。社会能力的不足就是在个人劳动付出与社会获得基本对等的前提下,个人的劳动剩余与社会获得仍然无法满足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劳动的社会损耗是最少的,人的劳动付出也是最少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与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基于人的能力的社会能力,社会争取能够给与个人更多的社会获得,一直到建立起某种平衡与稳定。因此,个人劳动社会付出与社会获得的不对等或这种不对等的大规模的出现,是在社会平衡与稳定建立起来之后的。

也因此,社会最初组成的目的就是对于人的超越个人能力的需求的满足,而在这之后社会继续存在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满足的破坏与人的需求的提高。

而交换不对等能够破坏社会平衡与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生存需求的无法继续满足。建立在人的一定劳动成果之上的社会平衡与稳定的达成是以人的劳动剩余与社会获得能够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为基础的,而对这种满足的破坏就是社会对人的劳动的过多索取,而社会能够回报但拒绝回报个人所需的满足生存需求的社会获得。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9)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10)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11)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12)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13)

天时地利人和通俗解释(散人嗝言二九二)(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