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无论诗还是词,都写得大气磅礴,金句频出。他的诗词,开拓了我国古典诗词的新天地。而在他众多的诗词里,有一类属于“和诗”,针对他人的来诗,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往往振聋发聩。

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1)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诗写于1949年4月29日,并于1957年1月发表于《诗刊》杂志。

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2)

“和”,是酬和之意。1949年3月28日,柳亚子写了一首诗给毛泽东,毛泽东读后,回了这首诗。柳亚子呈给毛泽东的诗也摘录如下:

感事呈毛主席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从柳亚子写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身为民主人士,在新中国即将解放的时候,他是迷茫的。柳亚子一方面对毛泽东的丰功伟业进行了的夸赞,一方面又暗自发牢骚,觉得自己虽然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最后提出将来等到家乡解放后,就回家养老做个隐士。

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3)

毛泽东读了这首诗,颇有感慨,于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观点。

诗句首联、颔联回想彼此的友谊。写这首诗的时候,毛泽东与柳亚子一共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1925年左右,当时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二次是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正结束,毛泽东前往重庆参加会议,柳亚子希望毛泽东能够与蒋介石谈拢,避免内战发生;第三次便是1949年,当时柳亚子在香港,毛泽东发电报邀请他去北京,柳亚子在3月18日的时候,与其他18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到达北京,准备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4)

从这三次交往来看,毛泽东与柳亚子交情还是比较深厚的,所以毛泽东写诗劝说柳亚子的时候,先从彼此的交情入手,拉近彼此间的感情距离。

“饮茶粤海”指的是他们第一次在广州的交往,“索句渝州”指的就是重庆那一次了,而“三十一年还旧国”指的便是在北京的相遇。毛泽东从1918年9月离开北京,到1949年回到北京,正好是31年。这里的“国”指的不是国家,而是国都,即北京。

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5)

诗句的颈联、尾联诗人正式劝说柳亚子。柳亚子之所以想要回到家乡去当个隐士,是因为他的才华没有被重视。可是,他的看法还停留在国民党时期。以国民党的腐败,当然不能任用他,可是新中国却不一样。柳亚子的牢骚太多,眼光太短。当一个的眼光够远的时候,便不会发出那么多的牢骚了。

最后诗人说道颐和园的昆明池虽然小了点,但观鱼还是要比富春江强,这是在劝柳亚子留下来。

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6)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有许多的烦恼。面对这些烦恼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长吁短叹,还是勇敢面对。中国古代的文人,喜欢发牢骚似乎成了特有的标签。一旦有了不顺意的地方,就以诗文发牢骚,好像不吐不快一般,却少了锐意进取的活力。

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毛泽东的这首诗告诉我们)(7)

毛泽东不同,作为一代伟人,他想到的不是发牢骚,而是勇敢面对,毕竟办法总比问题多嘛。

而发牢骚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眼光太短。虽然,孔子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如果把格局放大,也许我们能够探寻到问题的本源,看清事情的实质,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牢骚可发了。

我是@闲处读书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