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在西昌(民国三十年大凉山徒步游记)(1)


历史灰尘注:前面我更新完了曾昭抡博士的《滇康旅行记‬》,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凉山的人文与风光。1941年7月1日,跟随民国曾昭抡博士和他的“川康科学考察团”出发,看民国时的大凉山人文与风光。本文‬摘‬自曾昭抡博士《大凉山夷区考察记‬》。

如果你喜欢有趣的、不常见的历史资料,请关注我,我会每天坚持发掘出那些快要淹没在时间烟尘中的历史文章。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评论、转发。


泸山技专

在一个晴天,我们结伴去欣赏邛海风光。出城走桥过东南河后,南约十华里,达到湖边。邛海不过一座小湖,水作美丽的哑苹果绿色。远望这池碧绿的水,在泸山前展出,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给予游客一种恬静的美感。泸山位在南岸,东西北三面大体全是平坦的坝田。多数时候,湖面即使不是一平如镜,也不过略起波浪。可是有时亦会掀起狂浪,令船客有灭顶之险。据说夏天这种危险特别大,因此本地人类皆裹足不前,情愿走几十里旱路,绕湖走到泸山脚下。我们是不信这套的。走到湖边,包了一只船,渡到南岸。侥幸得很,那天居然风平浪静,一点问题也没有。湖虽不大,水却不浅。靠边的地方,有人捕鱼,小孩们则跳下去游泳。此湖产鱼不少。环湖筑有几座渔村。村中居民,每天一早驾船出去,捕鱼为生。

哪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在西昌(民国三十年大凉山徒步游记)(2)

今天的邛海

历史灰尘注:邛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古称邛池,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其形状如蜗牛,南北长11.5公里,东西宽5.5公里,周长35公里,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湖水平均深14米,最深处34米;水面标高为1507.14—1509.28米;水位变幅小,集水面积约27平方公里。

在水系上,属长江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支流安宁河,湖水排泄入安宁河。是西昌市区工农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水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002年5月,四川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为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邛海东西较长,南北颇短,据说周范约有一百三十里。舟行五六华里,约四十分钟即到对岸泸山脚下。山坡颇陡,几乎直达湖边,上岸不远,随即上坡。经过两里左右的陡坡,上到山腰寺庙丛集处,即是今日的技专校址。此段山坡路,大部两旁树木夹道,风景至为幽美。树木种类,以油杉及青杠为主,略见柏树。

泸山可算西陲一处佛教圣地。至今远处东北朝山者,仍然为数不少。技专兴办以后,此山已成弦诵中心,另有一番新的气象。然而旧日神像,迄今善予保存,依然旧观。来此朝香,亦在所不禁。“大寺”、“小寺”、“文武宫”、“刘公庙”,是各庙的名称。“大寺”比较最大,而且最古。里面正殿(现在用作技专的图书馆)上的佛像,乃是唐朝时代的塑像,塑工甚精,堪称一种艺术作品。此处唐像,与本庙旁院中的一株汉柏,并称为泸山古迹。刘公祠也比较不小。该庙为清末刘廷珍先生祠。刘湖南衡阳人,清末在此统兵,御夷有殊功。本地汉人,感恩戴德,遂为立此生祠。祠内所塑刘公像,系仿其生前容貌,故甚逼真。观像刘殊清癯,两目奕奕有神,服饰则头戴缨帽、身穿补服袍套,乃是前清时代的全副官吏装束。

哪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在西昌(民国三十年大凉山徒步游记)(3)

刘公生祠在光福寺门东北侧,系一四合院建筑,是祀奉清同治年间建昌总兵刘宝国的专祠。刘宝国,字延珍。

技专(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系于二十八年创办,当时招来新生,共计三百名左右。嗣后一部分学生,转学他校。在我参观的时候,只剩下一百六十九人,内有女同学十余位。省籍以四川占第一位,江苏占第二位。学校性质,为一种与高中程度相当的专科职业学校。内分农、工两科,每科下分数系,其结构略似大学中的农工学院(例如工科下有采矿、机械、化工等系)。首任校长,为李书田(耕砚)先生。李先生在战前主持天津北洋工学院,对于理工科教育,富有经验。校内主持工科部分者,为采矿学家魏寿崐教授。农科主任为冯肇传教授(我等过西昌后不久,李校长调任贵阳农工学院校长,魏先生亦相随以去,教授方面,改由周宗莲先生任校长)。

哪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在西昌(民国三十年大凉山徒步游记)(4)

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现在西昌学院

李校长办理此校,甚为认真。同学虽不甚多,读书空气,甚为浓厚。到此参观,学校当局,以及同学方面,招待甚为殷勤。魏、冯两先生,并特为详述宁属矿产及农林资源情形。教课以外,此校教授,并从事于研究工作。就中工科方面,已有成绩,在于宁属各县地质矿产的调查。是项工作,一部分系与西康地质调查所合作。农学研究,成绩尤为卓著。最要者如本地蚕丝的改良,蚕业的推广,对于国计民生,均有重大裨益。此外对于宁属农产、森林、畜牧各方面的情形,亦均有详细的调查。在这些工作中,一位出色的人物,乃是头发斑白的女教授,俞筠蠲先生。俞先生原是蚕桑专家。来此后对于改进本地丝业,多所致力。同时利用学校假期,不辞跋涉,常常单人独马,以一个女子,单骑走遍蛮荒地带,搜求科学上的资料,尤属难能可贵。她到过盐源县境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穿过凤山营(在会理西南,西祥公路上)附近几千里的大森林,尝过金沙江上流次热带区域所产的万寿果,还去过安宁河西荒野的鸦龙江边。从这些调查,她对于宁属各地动植物按照高度与区域的分配情形,得有正确的概念。并将所得结果,用图表和模型,代表出来,放在行辕陈列室内让一般走马看花的,得以一目了然。对于我们,俞先生似乎表现一种“惺惺惜惺惺”的姿态,处处异常帮忙。她还把技专农场移植成功的西瓜和番茄,送给我们吃。

自泸山山脚,循公路环湖向西行约一二里,即到技专农场。此处山坡上,建有新建筑数十幢,故名“新村”。西祥公路的起点,即在此处,检查站亦设在此。自此循公路向北(后转东)绕湖行,十公里乃到西昌城西门外的乐西公路车站。原来在二十七年的时候,国民政府,为预防日寇万一作进一步的进逼起见,曾将西昌计划作为一处迁都的可能地点。于是遂在此建筑新村,以备万一。后来我国军事力量,日趋坚强,重庆安如磐石,迁都一事,成不复必要。此处山明水秀之区所留下的近代建筑,大部空起,留供游人赏玩,或者借作公共用途(按自三十一年春季起,此项建筑,已大部分借与川滇西路使用)。就中“特所”一幢,比较房间最多,设备最为周全,预定为蒋委员长来此驻驿之用。平时重重封锁,不轻启闭,以示敬意。新村全部建筑数十幢,据说当初因为物价甚低,一共不过费去百余万元。在今日则所值至少当达数千万元之多。将来胜利以后,此处将永成为抗战建国的一种适当的纪念品。

抗战中的西昌

自古以来,西昌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它是西南边地的一处重要交通中心,此点已于上文述及。惟其为交通中心,所以在军事及政治上,此处亦是一处重要据点。以前固系如此;抗战以后,这种情形,更形加剧。抗战发生后不久,我国东南海岸重要区域,不幸相继沦陷,政府内迁。随着时局的转移,西南、西北两片广大区域,发展成为抗战的主要根据地。在这两处大后方当中,西南几省,因其物产丰富,尤属重要。同时重要海港沦陷以后,外东物资,不得不改采旱路,经由西南、西北两条国际路线,运入我国。就中西北干线,过于辽远,运输殊不经济。西南方面,则距海较近,比较要经济得多。因此友邦援助我国,以及政府自行订购的物资,类皆循西南路线输入。

鉴于西昌在西南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性,国府迁都重庆后不久,即积极进行建设西昌,令其成为后方军事、政治与交通的重要中心。二十八年夏季法国在欧洲失败,越南受日本迫协,滇越铁路交通中断,欧美输入我国的物资,皆不得不取道仰光,经由滇缅公路入境。西昌虽不在这条公路线上,但由缅甸入境的货物,可能地采捷径直趋西昌,由该处径入川境不必经过昆明。因此西昌地位,更形重要。

政府对于西昌的经营,亦愈行积极。为实现此项捷径起见,交通部于二十八年,即已开始建筑乐西公路(由乐山至西昌,即现今川滇西路的北段)。本来预定二十九年年底,应可完成。不意工程过于艰难,而且夏天山洪暴发,路基桥梁随修随毁兼以在修筑过程当中,物价狂涨,预定的七百万元预算,远不敷用。同时沿途民工深感缺乏;主持者为求坡度转弯一切合于国际标准又不惜多费工夫。因此种种缘由,中间虽一度通车,全路工程,至三十年夏季,并未完全告竣,而经费则已用到七千万元,十倍于当初所定预算。嗣后商车勉强可开。至三十一年三月,始得正式通车,军车客车,均可通行无阻。关于本路(川滇西路)南段(即西祥公路)的故事,前文已经述及。该段虽自工程上言,不尽合格;但半年即赶完。从完工迅速一点说来,深可赞许。所费经费,共计五千万元。三十年六月,此段已如期辟通,可走军车;惟路面改善及辟宽等工程,则仍在进行中。至年底已有成队军车,按期循此段路向北输送物资,商车亦已在本段经营客货运输。

三十一年三月,运输统制局乃将川滇公路南北段,同时正式通车,由该局于军车之外,行驶客车。于是此路正式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南北交通干线,与昆明、泸县间的川滇东路比美。若自滇缅边境算起,循此路到乐山,较之经昆明到泸县为近。当时瞻望前途、此路交通的突飞猛进,成为国际交通主要干线的一部分,指日可期,同时在计划中的中印公路,亦拟以西昌为起点。故自当时看来,西昌前途,真是未可限量。不幸两月以后,腊戌突告失守缅甸沦陷,敌军进入滇西,滇缅交通中断。中印公路,嗣即暂时停修。后来西祥公路,亦局部自动破坏。此等变化,对于西昌的发展,实系一种重大打击。然而当腊戌、畹町初失之时,敌人长驱而至惠通桥,保山几濒于危。当时幸得三十六师,星夜自宁属驰援,方得转危为安,此又不可不谓西祥公路宝贵的贡献。

西昌城街道不算太宽,公路并非穿城而过。西祥公路自南来,绕出泸山后面过新村后,绕湖(邛海)西北两面,到达此城西门外的车站,自该处穿田坝向西北去,即是乐西公路。西昌附近也有飞机场,设在距城十五里左右的“小庙”地方。因为飞机不够支配,此处迄今尚未开辟民航线。

设在西昌的最高机关,目下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昌行辕。此处行辕所辖地方,以宁属八县为范围。在此范围内军事、交通等与国防有关的要政,皆由行辕总揽,代表委员长执行职权。行辕主任张笃伦(伯常)先生,由军界出身,同时也是一位干练的行政长官。抗战前夕他曾在陕南做过行政专员。该处巨匪王三春横行有年。历任官吏,皆不敢剿。张先生到任后,将其擒杀。地方秩序,顿然恢复。张主任虽以武人出身,却对于建设事业及资源开发,特感兴趣!尤喜亲近文人及学术界人物。我们此次考察凉山,多承他极力协助,方得成功。

哪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在西昌(民国三十年大凉山徒步游记)(5)

西昌行辕旧址

行辕里面,设有“经济建设设计委员会”,聘请技专校等专家为委员,由雷宝华(孝实)先生主持其事。雷先生是一位老友,采矿专家中的老前辈。战前在陕西省政府做过几年建设厅长,经手创修川陕公路和其他几条重要公路。现在西南各省通行的胶轮载重板车,就是他的一宗发明;在川陕公路上,通称为“雷公车”。雷先生在西昌,是一位数一数二的领袖人物。他不但在行辕任有要职,同时还是技专方面的教授与领导人员。我们也可以说,他是西昌的领袖绅士。这回我们来到西昌,怀着满腔热诚,要入凉山考察。不料仔细调查结果,这种尝试,困难殊多,所需经费尤巨,决非私人力量所能办到。幸亏这位老朋友帮忙、终将一切困难,一一克服,卒得顺利成行。

原来行辕经济建设设计委员会,在二十九年的时候,曾经请准上峰,特拨五万三千元,作为考察凉山经费,准备在三十年秋季,进行此项工作。和雷先生商谈以后,他竟商得行辕张主任同意,从这笔考察费下,拨出数千元,助我们成行,于是所有难题,便迎刃而解,这真可说是幸运。经济建设委员会的职责,分调查、设计、建议三项。在该委员会领导之下,关于宁属各地资源情形(包括矿产、农林、畜牧等各方面),已有详细调查。根据此等调查,该会对于建设宁属,如开发矿藏,设立钢铁厂等作成具体计划,业已提供政府采纳,呈请试办。只惜西昌僻处西陲,政府人员,以及一般社会人士,对于宁属情形,过嫌隔阂,以致各种建设计划,迄今未能实现。

经济建设设计委员会,在行辕内新近成立有陈列室一大间,将该会搜集所得宁属出产各种动植矿物标本,陈列出来。并用图表及模型等,将新近建设成绩(如蚕桑改良等),以及动植物在宁属的分配(按照高度与区域)情形,作生动的表现。行辕政治部,是在宁属推行文化运动与提倡抗战意识的总机关。主持人为张敦品主任。在文字上的表现,政治部办有目前宁属唯一的日报(《宁远报》)和一份月刊(《新宁远》);后者对于宁属情形,供给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据本地新闻界人说,以前在西昌发行的报纸,计有《建宁报》及《新康报》两种。前者因经费关系,早已停刊。后者系二十四军所办,故迄今尚能维持;不过并不是日报,而是一种单张(报纸形式)的周刊。这报(《新康报》)已经办了好几年;和它有连带关系的,有一家通讯社(“康藏通讯社”)。《宁远报》是一种小型日报,二十八年创刊。因本地民气闭塞,识字者少,该报迄今不过销一千多份,全是订户,街上并没有报贩叫卖。

不过这是宁属唯一的日报,站在街上看一看,免致对最近欧亚战局发展情形完全脱节,倒是旅途中莫大的帮助。此处未设有中央社的分社,报上编排消息,全靠自己用无线电去收。在电灯厂未曾安好以前,这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此报范围不大,经费不充(最初开办时,每月只有一千元的经费,后来略为加了一点);但是编辑与办事人,都很努力,精神不错。我们一到西昌,就和他们成了密友。印报的一部印刷机,是抗战后自重庆经由大小相岭的老路搬来的。放在都市的工厂里,这种机器,自然显得很小。但是从那种险峻的山路搬运,真是不易。据说运来的时候,快要搬到大相岭顶,无意中忽然一只大铁轮,滚回山下去了,登时压死一位搬夫。后来费好些事,耽搁了几天,方才将这轮从山窝里吊起来。但是现在这部机器,居然在西昌很顺利地工作。由这点也可看见我国战时文化建设的不畏艰阻。

《宁远报》的编辑当中,那时有一位女记者,杨雁永小姐。杨小姐是江苏人,她自己也梦想不到会到此等辽远的边地来服务。她是大夏大学出身。毕业以后,在重庆《商业日报》做过两年事,后来由行辕政治部特聘来此。据她说,西昌风气,相当闭塞,妇女尤其守旧,近来虽已成立妇女协会;可是在其中活动的,大都全是外省人士。至于本地妇女,则尚未超脱“男女授受不亲”一类旧礼教的束缚。

西昌城内,文艺运动,最近也活跃起来。先后成立的文艺团体、计有“西昌青年文艺研究会”、“西昌青年业余读书会”、“西南文艺社”等。对于这些团体,政治部里面的青年干部,都积极地参加。政治部下,又设有“宁远剧社”,雇用一班青年男女同志,专演抗战话剧,藉以提高一般人民的抗战情绪,将意志更加坚强起来。

我们在西昌的时候,正巧他们排演《国家至上》,特别邀请我们去看。出演的地方,在城厢唯一的戏院,“新新舞台”。目的在响应政工号飞机募捐。票卖得不贱,座却全是满的。西昌娱乐场所太少大约是满座的一部分理由。到了那天,西昌城的摩登士女,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全跑到这戏院来,仿佛像开时装展览会一般。

西昌城里,设有一座民众教育馆,里面陈列有多种报纸,让民众自由阅览。每天光顾的人,非常地多。和别处小城的民众教育馆一般,旁边附设有民众茶园。这处民教馆还附带有一种特殊任务,就是每逢发了警报,解除以后,关于敌机行踪,以及空袭情形的情报,由该馆代为公布。西昌虽是这么一所边僻的古城,近来也常会受到警报的骚扰。最初人民莫名其妙,放警报也不躲避。第一次试验手摇警报机,大家笑嘻嘻地,以为很好玩。后来听说雅安炸了,警报又天天放,于是开始慌起来。银行改在下午三点到七点办公。一发预行警报,街上人就走光了,店铺一齐关起门。城内和近郊,挖有少数防空壕。民众也开始受防空训练。总而言之,警报中紧张的情形,很有点类似昆明。我们走后不久,小庙飞机场,就被炸一次。但是西昌城本身却迄今未曾炸过。

政治部的程济志先生,是一位具有天才的木刻家,常替《新宁远》等刊物作木刻画。在西昌的时候,我们同人中马杏坦君,和他联合在民众教育馆,举行了一次展览会。马君展览的部分,是此次“旅途速写画展”;内容包括其沿途所作漫画、写生及木刻等。参观展览会的人,为数甚多。内中武装同志,为数不少;苦力也多,另外白发老者,很有几位。他们对于这种工作,很感兴趣。在出口处我们照例留有一本簿子,请参观者批评指教。想不到评语当中,最精彩的一笔,是一位十五岁的中学生写的。他题的是:“谁知边疆真风物,只在传神数笔中。”

西昌街上,机关真多,许多人以为有点太多了,仿佛这座小城容不下来。行辕以外,此处范围最大的机关要推西康省宁属屯垦委员会。原来西康省政府目前政令所能达到的地方,计分雅属、宁属、康属三个区域,就中康属县份最多;所辖地面,亦远较宁、雅两属为大。可是地广人稀,居民主体是以游牧为主的“康人”(住在西康境内的藏族),因此对于省政府收入上的贡献最少。宁、雅两属,原属四川,居民以汉族为主。雅属森林茂盛,以木材及中国药材为出产大宗,宁属则是康省出产谷米的主要区域,尤为省府当局所重视(宁雅两属,在二十七年西康建省的时候,方始划归西康省管辖)。

建省以来,主持西康军政者,迄今为刘文辉将军。他是西康省政府主席,兼二十四军军长。康省省治,一向设在康定;但是他在康定的时候不多,以前老在西昌,近来则长驻雅安,所谓宁属屯垦委员会,可说是西康省政府驻在宁属的一种代表机关。所管的事,比这机关名义所指示的范围,要大得多。屯委会的委员长,名义上由刘文辉自兼。现在他既常不在此,一切系由该会秘书长杜履谦,代拆代行。杜先生兼任二十四军机要处长,为刘氏亲信人物,在此不啻为刘作代表。他是四川大学出身,法律系毕业。现在年纪还很轻,看去不过三十多岁。自其谈吐面貌,一看就知他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人物。

哪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在西昌(民国三十年大凉山徒步游记)(6)

刘文辉

历史灰尘注:刘文辉(1895年1月10日—1976年6月24日),字自乾,法号玉猷。刘湘的叔叔,俗称“刘幺爸”。民国第二十四军军长,陆军上将。四川省主席,四川争霸战的主角之一,在川军五行中他属火。政治上神通广大,人送外号“多宝道人。”曾主政西康省十年之久,人称“西康王”。1944年冬加入民革,任中央委员 [1] 。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义,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1976年病故。

宁属屯垦委员会的前身,是“宁属夷务委员会”。该会于二十七年西康建省后不久即行设置。二十八年,夷委会撤消,改组成为屯委会。屯委会组织3,下分总务、边务、垦务三处,均归秘书长室统辖。总务处处长,现由金存良(止诚)先生(以前曾任夷务处处长)担任。该处下设文书、财政、会计三组。边务处(亦称夷务处)处长,现为杨学端先生。其下设有军事、教育及抚绥三组。垦务处处长,为徐孝恢先生。下设垦务行政、垦务技术、农艺工业及农业经济四组。另外直属秘书长室的,尚有电务、统计及边民政训三组。自名义上说,本委员会的事业,限于屯垦。自组织上言,仿佛是屯垦与夷务并重,实际上则在目前阶段中,该会工作,大都偏重夷务方面。其所以如此,亦自有其理由。

宁属地区,肥沃之地,宜于耕种者,主要地系在安宁河谷、西会大道的两旁,以及北通冕宁、越西田的路上。此等地方,早由汉人垦殖,无需再事开辟。汉人势力达到的地方,以前垦过,后因匪患而告荒废者,诚然不是没有。不过面积不大。不值得去大举开发。现在可以开发的地方,主要地在倮夷聚居的区域。此等地区,所占地面很大,可是对于农业上的价值,远赶不上汉人聚居的河谷。多数那些地方,海拔过高,不宜种稻,为汉人所不喜。所以几千年来,汉人根本不亟于要去。其中也有一部分,较宜于耕种,而且甚至以前是汉人种过粮食的(例如西昌到昭觉一段路上);后来因为夷患闹得太凶,不得不予以放弃。此等地区,自然特别值得开发。无论如何,屯委会目前方针,是想把整个地广人稀的宁属夷区,不问其适于种稻与否,逐步开发起来,在可能范围内将其变成农业区域。因为夷人人口太多,为达到此项任务起见,势需将大批汉人移民进去。这样的开发,自然不免要与夷人利害冲突。加以此数县内所谓夷人,绝大部分,全是素以强悍闻名的倮夷:汉人对之,见而生畏。非有武装保护,事实上无法可以打进去。这样一来,开垦非用屯垦方式不可。而为减少困难起见,不得不先采恩威并用的方法,把夷务问题把握住了,然后再图屯垦。屯委会之所以特别着重夷务工作,其理由主要地是在于此。自三十年四月起,屯委会印行有《边政》月刊一种。

宁属屯垦委员会所管辖的范围,以及工作性质,多少不免与西昌行辕相重复。好在双方能采合作的态度,许多问题,都是协商而后行。所以一切进行,都颇圆满。目前宁属方面的主要问题,可分夷务、禁烟、交通及资源开发等项。对此各方面,行辕及屯委会,均具有深切的兴趣。一切要政,双方共同负起责任。关于夷务及资源开发两种问题,下文将作更详细的讨论。交通方面,上文业已约略提及,在此处关于禁烟问题可以略说几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深受烟毒,已及百年。近年来政府厉行禁政,至抗战开始时,沿海以及长江下游各省,大体业已禁绝。四川以僻处内地,以前执行不严。川西一带,在当时(二十六七年)尤其是鸦片遍地;人民染有烟瘾者,为数特多,宁属各县,以前属此区域,自难例外。政府内迁,严令禁烟。至三十年时,川、康两省境内,凡是汉人居住的地方,烟苗大部铲除。然而宁属境内,情形特殊,夷区所种鸦片,一时无法作有力的干涉。同时人民烟瘾已深者,短时间亦无法令其完全戒绝。因此即在三十年,此项问题,仍然严重。行辕及屯委会,对此当然异常关心。另外在西昌,还驻有“军事委员会特派宁区禁烟巡查执法监部”。在禁烟一点上,此各机关的目标既系相同,遂自三十一年起,组织联席会议、专门处理此事。列席是项会议者,皆各机关长官,计有行辕张主任,军委会李执法监,屯委会杜秘书长,二十四军杨副师长,三十六师李师长等。如此共想办法,据称颇有成效。一部分乡民无知,烟苗随铲随种。在三十一年春季,乃由联席会议(此项会议,每星期举行一次)议决,命二十四军及三十六师,派遣部队,分区再行彻底铲除烟苗一次,惟所及区域,仍只限于汉人居住地带。夷区方面的同等工作,一时不易推行,尚待以后努力。

哪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在西昌(民国三十年大凉山徒步游记)(7)

宁属各县境内,保卫治安的军队,向来全是二十四军,乐西、西祥两条公路修通以后,因保护此项国际路线,极其重要,二十四军又感不够支配;中央乃于三十年夏季,加派三十六师入康,专任护路之责。至三十一春,西昌、会理两县的地方以及公路沿线,已划归该师职责。二十四军留此者,不过少数部队,其余则调去增强其他各县驻军实力。后来腊戌失陷、三十六师调援滇西,另由其他部队增防。兵力增厚以后,地方情形,确日见进步。如夷区等等特殊情形,将来均应不难铲除。

驻扎宁属的,属于二十四军八二一团。西昌街下,有两座威武的机关,一为二十四军行营,一为八二一团指挥部。二十四军里面,也颇有几位文人。有一位吹口琴吹得很不错的曾君,常来找我们研究这种艺术。军部里的人,许多很爱运动。他们自己组织的球队,常和学校等比球。一般说来,目前住在西昌的人对于体育,兴趣相当浓厚。学校和军队的球队以外,还有公务员组织一个业余体育团体,名叫“七七球社”。我们在西昌,和他们比过一次排球。男女观众,异常拥挤,情形热烈得很。

三民主义青年团,在西昌是一个有生气的机关,值得特别提及。在我们初过西昌的时候,该团西康支团部及西昌分团部,都设在西昌,一起在文庙里办公(后来在三十一年,支团部移往雅安)。支团部主任陈志明先生,是一位年富力强的干练人才。分团部(那时还不过是筹备处)的王隆映主任,更是一位吃苦耐劳的青年,后来和我们一道,步行通过凉山夷区。在西昌筹备入凉山,青年团帮了我们不少的忙。精神鼓励以外,在买东西及找交通工具上面,给了我们许多实质上的帮助。

成为都市以后,卫生事业,在西昌业已受到相当注意。政府方面自十一年起,设有一座卫生院。首任院长,是翁之龙先生(后来不久,他就职辞去了)。资格最老的医院,为附设在天主堂的那座,新近还设有另外一所教会性质的医院,就是“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所设一处诊疗部。现在的西昌人,比较地可以不怕生病了。

今日的西昌,乃是公务员的世界。在会理街上,所看见的人,不是商人,便是苦力,别种人很不多。西昌则大大不然。街上走来走去的人,形形色色都有,尤以公务员最为显著。他们有的穿上中山服,有的穿上军装,还有一些穿其他制服者。在各种人中,他们所占成分,似乎特别高。自然学生也颇不少,后来(三十一年起)还常看见汽车司机。衣冠整整,穿得漂漂亮亮的男子,在此并不稀罕。旗袍短发的摩登女郎,更是普通。甚至满身黄制服的女同志们,到处可以碰见,衬衫长裤的男装女性,也有时会出现,而且这种女子,大都作本地口音。此外蓝布大褂的商人,短装的苦力,为数仍然不少,在这种原来已经很够复杂的汉人社会当中,再混上许多作奇异装束的夷人男女,更加使西昌街上的图画,显得五花八门。初次来到西昌,谁都不免为好奇心所吸住。

,